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四十二讲(6):诚——知道自己当下的感觉

 启明灯 2023-01-15 发布于山西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27条

【原文】

马子萃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人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工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

子萃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01

阳明先生实际上是在 说朱熹,说完了以后,子萃就问。“子萃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前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教”,都是在本体上说的。

什么叫本体?“本体”这个词儿,我不知道大家习惯不习惯听这个词儿,这个词听起来很哲学、很学术。本体是啥?“本体”,翻译成白话,就是它自己。那个东西它本身,这就叫“本体”。所以他说“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

“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这就讲得很明白了。

如果天命这个东西,对于某一个个体的人来讲,那么这个就是“性”,就是你的本觉嘛。

“率性而行”,你能跟上“觉”去行动,“则性便谓之道。”那这个时候它成了规则了,你要按照它去做。它成了规则了,所以你就把它称之为“道”。

“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你要按照那个规律去做。你原来做不到,现在我要不断地让自己调整调整,能做到了。那这不就变成一教学了嘛。“便谓之教”。

所以这么一讲就明白了,原来古人讲的是一个东西。

02

“率性是诚者事。”什么意思?“诚”是啥意思?《大学》里面讲得极好,非常赞,三个字——不自欺。什么叫不自欺?就是不日哄自己,不骗自己。

这个字面上还是不好懂,什么叫不骗自己?就是你难受了,你经常骗自己,说:“我不难受,不难受,我是个勇敢的人,我是个快乐的人,我是个阳光的。”天天还哄自己,我是什么什么的。

我前两天忘了在哪个群里,念一个什么东西,大概意思是美好的祝福吧,就是那种的。一千天,他已经念到六百多天了。写自己的名字,某某某第六百多天。哎呦,我说:“妈呀,这六百多天还在那儿念呢,说明没什么效果呀。”六百多天呢,天哪!六百多天得两年呢。

哎呦,我说这个人可以了,有点儿这个精神。如果有那个缘分呐,去解决一下,去找一下真相,就省事儿了。就不用在那个假象里面,什么六百天、八百天。一千天完了又能怎么样呢?你做够一千天,万一你要是还是没明白,怎么办呢?

当然, 这个对于他来讲,这个“万一”是大概率的。什么意思?因为他从来不关注自己的感觉,他总是在骗自己,说:“啊,我是阳光的,我是努力的,我是什么的,我是光、我是觉、我是爱,我是什么。”

胡扯呢!你是爱?真的,你是爱?你走到哪儿都说:“哎呀,我爱你,我爱你。”你真的是这样的?还是你只是有一个信念在告诉自己,说:“我要爱你,我要爱你,我还是修得不好,我还是不爱你。”

所以,诚意是什么意思?诚意就是你当下是爱,就是爱;不是爱,就不是爱,这就叫“诚意”。就是接受我的不完美。不完美,不是接受不完美的这个结果,是你接受不完美的这个感觉。

03

这个事儿我觉得也得说一下,真是多了一句嘴。好多时候,我们一说接受,就认为是接受事儿。我接受事儿有啥用呢?那个事儿本来就是有往东走的,有往西走的,有黑的,有白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你接受顶啥用呢?接受你不顶用。是你要接受那个感觉,你面对这个事儿的感觉。

前两天,有一个人问,大概意思吧。大家在那个群里面可能也见到这个问话了。问啥呢?她说:“孩子是打游戏呢,是干嘛的,反正孩子不是那么省心。”完了学了这个功课了,于是我学会接受孩子。比如说打游戏,我就接受孩子打游戏。这时候老公说:“你不对呀,你怎么变得这么消沉呢?”然后她就很困惑,就把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

那么好,你是要接受孩子打游戏吗?不是。你是一看见他打游戏,你就难受,你是接受你那个难受,问题就解决了。你不是说:“哎!他打游戏是对的,我鼓励他打游戏,我要爱他。”那就完蛋。所以不是说事儿。这是拐了个小弯儿。

04

还是回来说这个诚。“诚”是什么意思?“诚”,就是我现在还有各种各样(感觉),就是我们把它命名为感觉不好的感觉。我有焦虑、有恐慌、有愤怒、有嫉妒、有烦躁,等等等等。好,我知道还有这个。

你知道能怎么样?这儿就讲,“率性是诚者事。”你知道,你就能跟上它去解决。好,它难受出来了,觉着那个难受,一直觉着那个难受。这个功课在儒家叫格物;在佛家叫观照;在道家叫守中;就在心理学上叫清理。一个功课。

好,你知道着,你觉着它。好了,问题解决了。你会发现,你再遇到同类型事情的话,你发现这个感觉怎么越来越少?因为你在挖种子,不停地往出处理它,这叫“率性”。

好,你当下感觉很好,你同时告诉自己,“我感觉很好,我很享受这个事情。”那你就去做,这叫“率性”。在阳明这儿叫“知行合一”,在《大学》上讲,叫“致良知”,叫“致知”。它是这么一个东西,这叫“率性”。

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不敢。你明明做这个事情很享受。现在,我就应该看场电影,看电影就特享受。想想:哎呀,还是给人家做得哇。于是你就给人家做下来了,于是你这辈子都给人家活了。然后还是觉得挺委屈。

那是你自己选择的呀,你的生命不快乐啊。因为你不爽,你不诚意,你不知道自己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所以就做不到“率性”。所以他讲,“率性是诚者事。”只有知道自己感觉的人,他才能率了性,叫“率性是诚者事”。

05

“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这是《中庸》上的一段话。“自诚明,谓之性”什么意思?他有两句,一句叫“自诚明”,一句叫“自明诚”。

什么叫诚明呢?“诚”就是我知道我当下这个感受了。“明”是啥意思?“明”就是明白了,就是你知道真相了。讲得简单点,就是知道真相。

我不太想用那些词儿,叫什么,哎呀明心见性了;了悟真相了;跨过彻底解脱点了,等等等等。就这些词儿,我觉得都不如知道真相接地气。说:“哎呀!我知道了。”真相是什么,命运的真相;我一切体验的真相;这个世界的真相。它是一个真相,我就知道了,诶!知道了就好。

“自诚明”,是因为你一直是老实的,一直是诚实的,一直是知道自己感觉的,于是你在这个功课里渐渐渐渐,做做做,明白了。就像我们很多人,说我们格物格物,格的格的,格明白了,叫“自诚明”。这种叫“谓之性”,是因为你回归到本体了。“谓之性”。

06

“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他说“修道是诚之者事”。什么叫“诚之者事”?就是你面对事物,观照感觉。你知道一切现象都是由感觉创造的。或者都是由感觉牵头牵出来的,它是个影子,它把后面那个给你牵出来。就像小聂有一个抗拒,加一个呼噜,加一个声音,加个声音元素。于是就呈现了卡车现象,就好比这么个意思。

所以它这儿讲,“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什么意思?就是他有的人是明白了,“诶!你讲这个道理知道了。”但是修证还没到那儿。干嘛?开始观照感觉,观照感觉。咱们其实课上也有很多这种人,这一讲,“哦!知道了,一切都是感觉创造的。”于是他就回到感觉上,做功课,做功课,做功课。他就进入这样的一个状态。

当然,还有一种人,就是两头儿都没挂住,那就还叫没入门了,还在熏修的过程中。按照五祖的说法,“不识本心。”还在门外呢。

当时神秀写了那首偈子以后,不是找五祖去看嘛。五祖就很诚恳地跟他讲,说:“只到门外,未到门内。”还在门外边。为什么?“不识本心。”他还不知道那个是啥呢。知道那个是啥,就是你理论上知道了,那个叫“解悟”。你体验到了,那个叫“证悟”。

当然,从解悟到证悟,中间有功课。这个功课就是“诚明,明诚”。讲得再直白点儿,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功课;讲得再明白点儿,格物;讲得再明白点,观照,观心,观感觉。达摩祖师说:“惟观心一法,统摄诸法,最为省要。”只有观心,没有第二个法,就这一个法,如此而已。

根据2021年3月20日在太原市素清松茶餐厅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