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远方有灯 2023-01-15 发布于河南

我们上学时的课本儿都是黑白的。语文课文中有插图,当然也是黑白。课文是需要背诵的,这对我来说相对轻松。一篇课文儿,我往往一个早晨就能背熟。于是在其他同学絮絮叨叨背书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就放到了插图上。我们那时都有把插图变成彩色的欲望,使用的工具就一种——蜡笔。虽然蜡笔色彩暗淡,且使用时涂色慢,易断,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我印象最深的是给闰土涂色了,因他的色彩现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深蓝”“金黄”“黄沙”“碧绿”“银圈”,这些色彩都一目了然,但猹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呢?我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描成黄的,有黄红色的,有花白的,反正大都与自家的狗色彩相似。印象中,我们心目中的猹大概也与狗相差无几,甚或与黄鼠狼仿佛。

但不管怎样,这是我们绘画中较为成功的一幅作品了。除此之外,我们大部分都为二次创作了。二次创作,就是在原有的绘画作品中进行增添改造。比如给雨来添副眼镜,给鬼子画上小胡子,给小狗儿添个羊角,给女生添上胡子,最厉害的是给小鸭子画个猴尾巴,且是红墨水儿画的,红红的。

除了涂鸦,我们那时看得最多的就是连环画,也叫小人书。连环画浅显易懂,价钱不贵,同学之间可以交换看,深受同学们的青睐。

我的第一本儿连环画是彩色的。它似乎更应该叫漫画,似乎是说一只乌鸦站在猪身上呱呱”叫着说我要当凤凰,我要当凤凰。”其时正是刚粉碎“四人帮”,父亲从大队部给我拿回来的。那是我第一次有自己的连环画。

再往后,连环画就多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渡江侦察记》《七侠五义》,甚至《第二次握手》,这些有的是同学的,有的是借的。借我最多的是林科所的大林。他爸是科研人员,有工资,所以买书很多。我和他交好,所以经常到他家看书。他爸妈也喜欢我去。因为我会给他讲好些故事。那时我有一种本领,就是看着讲着,并且能绘声绘色,所以我俩一起看,我就能给他绘声绘色地讲这些故事,还能补充故事里的一些细节。这颇令大林佩服,有了新书,更是立即拿给我看。

但我也很佩服大林的,就是他的绘画。他能把三国人物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不是描,是真的看着连环画的形象,拿铅笔一丝不苟地画出来,衣服的飘带,兵器的差异等等。他那时最喜欢画《隋唐演义》、《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李元霸、罗成、赵云、关羽、张颌……人物的面庞、须发、眼睛,衣服的飘带,马匹的鞍鞯、嘴巴,兵器的长短、大小、名称等等,他都能如数家珍。虽然也是黑白的,但那份工整与神韵,却是我远远不及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已不满足于仅仅从同学手中借书换书看。离我家五六里外有一家宛运影剧院,剧院门口儿摆的有连环画摊儿,每个摊儿上都有几个装满连环画的大木盒子,木盒子一开两片,每片都分成一行一行的格子,上面摆满了各种连环画,都用皮筋儿拦着。每本连环画用塑料薄膜前后蒙着,防雨防尘防皱折,不易损坏。当时看一本儿要两分钱。每个周日,我都揣了一角两角步行去看,一看就是一天,中午甚至不用回家吃饭,就坐在连环画摊前的小凳子上,不闻周边车闹人喧,不见眼前瓜果甘蔗,沉浸于故事中,驰骋于思绪里,向英雄致敬,替古人担忧,陪主人公落泪,忘却了寒暑风雨,耐得了饥渴冷热,只为心中那一份执着,那一份爱好。

我的喜欢看书,除了小人书之外,还有从同学那儿借书。当时正值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风行,小说《隋唐演义》也受到了热捧,奇货可居,我好不容易从一位同学手中换得读书一天的机会,于是吃饭、走路、上课、回家、下课,都沉浸于秦叔宝与罗成的兄弟情重,钟情于李元霸的八百斤金锤,宇文成都的凤翅鎏金镗,还有程咬金的皇帝梦……所以那次走路,我真的一头撞上了电线杆,但摸了摸头,我依然手不释卷地往前走去。那是个六月,太阳狠毒,地面很烫。

因为看书的无节制,所以小学没毕业,我竟然需要戴眼镜了,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书,大多是借的,需及时归还,大多有囫囵吞枣之嫌。家中多的,倒是哥哥姐姐的课本儿,也是我读书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我是与哥哥姐姐同时读他们初中、高中的书的。我读他们的课本儿,大都先读小说,再读散文,再次是诗词,最后是古文,应该是个从易到难的过渡的过程,毕竟那时年龄尚小,很多不懂。记得有一次读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时候,读到“念去去”时,我读不下去了念去去,念去去……”,我呢喃着,我很疑是印书的多印了个“去”字,于是拿眼去瞟姐姐,姐姐大笑,说人家是对的,这句是从此就远别又远别了,这个“去”是远别的意思。”于是,我明白了,诗词如此美好,用词如此精美,使我从那以后对词对柳永有了更多的关注。

我的爱读书,还在于无书不读。有一次,不知邻居从哪儿弄来了半本书,前面几页都给撕掉了,他说不知道是啥书,只剩这后半本。看不懂,你能看就给你吧。我很疑是有人故意为之。这书很古老,我初看时,是不懂的,它里面有诗词,每句话也都是诗词,还有人物在说话,但那话说的特别美,我揣测这是戏本儿,于是再看,却看进去了,且为人物里面的主人公担忧过一阵子。可惜由于时间久远,我实在想不起细节,只记得有唱词,有唱调,有人物的动作,确是戏文无疑,好像里面有个小姐考上状元了,但具体哪本书却无法确定。即便如今,我翻遍了中国古代四大戏剧剧本,能与当时的印象相符的也仅有《西厢记》原文相仿,但里面故事却又与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有差异,具体又说不清楚,只记得语言很美。

且把当年所读当作《西厢记》吧,让我们读一读里面的美文,为我儿时的戏剧之缘,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仙吕】【赏花时】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琴童,我嘱咐你的言语记着。则说道特地寄书来。【下】

    附:写完文章,放置沉淀。某晚看电视《庆余年》,脑子里突然蹦出个孟字,似乎我看的书里有这个人物,连忙上网去查:戏剧孟,居然有个孟丽君,也是女扮男装中了状元,连忙去找书,有个《再生缘》,如饥似渴去读,禁不住拍案叫好,确是小时候的味道,确乎是它。原来是弹词不是戏剧,但那语言美,确然美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