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家店战役:彭总违反兵法却逮了条大鱼,毛主席高兴地猛飙方言

 James5291 2023-01-16 发布于北京

1947年中旬,彭老总带领西北野战军对榆林地区的国军发起了进攻,并很快肃清外围敌军,国民党军队不得不败退至榆林城中,被西北野战军“包了饺子”。

榆林城地处甘、蒙、陕、蒙、宁五省交界,是国军在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一旦失守,将影响整个西北战局。

当时榆林城内国军的最高指挥官是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此人后率军起义,王震评价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邓宝珊在国民党中是出了名的“亲共”,不仅在西安事变中声援张学良、杨虎城,也在抗日战争期间拒绝执行国民党高层打压共产党的命令,野战军进攻榆林时,邓宝珊尚在犹豫是否起义,已经是无心应战。

一、蒋介石亲临前线

眼见榆林即将失守,远在南京城的蒋介石一边骂骂咧咧着“娘希匹”,一边连夜乘机飞抵延安。经过多轮商讨后,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率军北上,增援榆林城。

临危受命的胡宗南却犯了难,他与共产党打了多年交道,十分清楚共产党部队的难缠之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考虑再三后,胡宗南玩起了狡兔三窟的把戏,他安排了两支部队,一明一暗,同时向榆林地区前进。

明面上,国民党八个旅由安塞、绥德等地,驰援榆林,还在途中造出大动静,进攻沿线的解放区,试图以此迷惑中共中央。

背地里,胡宗南要求国军整编第三十六师“以迂回为主,避开绥德、横山正面匪之阻援,改循保安、靖边,出长城,沿伊盟南端边缘挺进,出敌不意,一举进出榆林;进抵榆林周边后,应与守城友军切取联系,合力内外夹击而捕歼之”。

胡宗南东施效颦,也想把西北野战军包个饺子,就是这包饺子的手艺实在没眼看,中央军委识破了胡宗南的计谋。

在了解到国民党援军动向后,彭老总下令撤围榆林,并上演了一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好戏。撤围后,彭老总派出一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在佳县地区东渡黄河,实际主力却隐藏在米脂、榆林之间的地区。胡宗南果然上当了,他错误的认为野战区东渡黄河是“仓皇逃窜”,此时进攻简直“天赐良机”,当即派遣刘戡率领5个旅向佳县地区疾行,派遣钟松率领第三十六师从榆林地区南下狙击野战军。胡宗南不知道的是,三十六师将成为彭老总钓到的一条大鱼。

二、三十六师的重要意义

也许会有看官觉得,区区一个师算不上大鱼,为此笔者先就当时的局势,为各位看官剖析,钓到三十六师这条大鱼的重要程度。

1946年6月,国民政府撕毁停战协议,开始进攻解放区,蒋介石狂妄的声称在半年内就可以取得胜利。

由于当时中央高层集中在陕北地区,所以西北战场成为解放战争初期最关键的战场。

1947年,为了扭转西北战区的局势,毛主席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为缓解西北野战军所面临的压力,由陈赓率军前往鄂豫陕边区开辟新战场,分散西北战区国军主力,伺机与西北野战军共同反攻;

第二,先由陈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区第四纵队直接对国军发起进攻,歼灭一部分敌军后,与西北野战军汇合,壮大力量进行反攻。

彭老总在看到这两个方案后,照着地图反复推算,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案,西北地区解放军的力量确实会大幅提升,但是我军的总体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都落后于国军,硬碰硬肯定吃亏。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案,陈赓率军南下,必然会让蒋介石犯嘀咕:解放军另有所图不成?

和共产党植根于农村不同,国民党更看重城市,这也注定了国军需要在各个城市分配防守力量,陈赓南下,国军自然也需要分配大量的兵力南下守城。更关键的是,陈赓和彭德怀兵分两处,让国军时刻提心吊胆,不知道哪一处的解放军会突然进攻,这样我军就占了主动权。最终,彭老总认为第一种方案更好,陈赓率军南下!

蒋介石在得知陈赓部队的动向后,果然调集军队对其围追堵截,不成想,陈赓的第四纵队越打人越多、战力越来越强,还协助刘邓军队在中原地区攻城略地,俨然成了另一个心腹大患!

蒋介石不得不加大豫西地区的力量投入,想借此遏制陈赓。为缓解第四纵队的压力,彭老总才发动了榆林战役,蒋介石首尾不能两顾,急需国军在榆林地区获得一场大胜,然而战争结果却让蒋介石暴跳如雷、再骂“娘希匹”。

国军的惨败让蒋介石抽调精锐、重点布防陕北地区,陈赓以及中原的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压力得到缓解,并进一步经略中原,所以歼灭三十六师意义重大。

三、彭老总排兵布阵

书接上文,在接到胡宗南“出榆林城,南下狙击共军”的命令后,钟松也顾不上队伍休整了,立即领兵出城,他还嫌弃行军速度过慢,把辎重全扔在了榆林,钟松放出狠话“共军可以吃掉别的部队,就是吃不掉三十六师”。

钟松如此狂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钟松本人从军多年、战功赫赫,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第二,三十六师可不是普通的师,1946年4月,胡宗南将36军整编成一个“特种师”,辖制的三个旅都是按照乙种加强旅的标准改编的,其余的整编师是三旅六团制,而三十六师是三旅九团制,战力不可小觑。钟松如此骄纵自大,彭老总决定拿他开刀、敲山震虎。

当时西北野战军的主力集结在佳县的金明寺镇附近,该地东面是滚滚黄河,西面是无定河,北面是浩瀚沙漠,而南面就是国民党部队,“侧水侧敌”,可供部队回旋的空间十分狭小。但是这里却是三十六师南下的必经之路,彭老总最终敲定就地埋伏,并将沙家店设为主战场,要在此地将三十六师歼灭。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彭老总命令野战军第一纵队绕到沙家店东南区域,等待敌军全部入网,从后包抄、切断敌军后路;第三纵队埋伏在花界一带,主要负责进攻三十六师的牵头部队;第二纵队潜藏在高亢塔附近,既可将敌军拦腰切断,也可随时支援第一与第三纵队。8月18日,彭德怀下令“以伏击姿态歼灭敌三十六师”,各部都已经到达指定地点潜伏,万事俱备只待钟松!

8月18日上午,三十六师牵头部队果然抵达第三纵队进攻范围,统兵长官是123旅旅长刘子奇。

这位刘旅长车马劳顿正想停下来歇息一会,不想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差点摔下马。

我军第三纵队发起了进攻!然而,就在刘子奇重整队伍整备迎战时,却发现解放军没了踪影。

原来彭老总发现狡猾的钟松并没有将整个师一股脑的集结在一起,而是将部队一分为二,刘子奇在前方探路,真正的师部却在后方慢悠悠的跟着,第一纵队还没有形成夹击之势,一旦第三纵队全盘扑上,必然打草惊蛇,钟松极有可能把部队缩回去。

所以第三纵队进攻一阵子便佯装撤退,这次撤退让钟松上了钩。

由于坚信解放军主力已经在佳县地区东渡黄河,再加上刘子奇部所遭的伏击“小打小闹”,钟松错误的认为这只是共军的小股力量在伏击骚扰,部队不需过多顾虑,继续前行。

8月19日,天降暴雨,野战军暂停进攻,也正是这场雨影响了三十六师的前进速度,钟松的师部完全进入沙家店一带。反观野战军几个纵队的任务也随战场形势出现变化,第一与第二纵队不再原地潜伏,而是缓慢向沙家店周围扩散,形成包围之势;第三纵队主力集结在王家砭一带,既进攻三十六师先头部队,也负责阻拦可能出现的国民党援军。

8月20日佛晓,野战军即将发起总攻,彭老总在给毛主席汇报总攻情况时,毛主席大声说道:“好,要和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是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要坚决、彻底地消灭敌人,不让一个跑掉”。

四、野战军发起总攻

野战军终于吹响决战的号角,几大纵队的士兵浴血奋战,对三十六师发起数次冲杀,第一纵队率先攻下沙家店,国军四处溃逃。

直到这个时候,钟松方才醒悟,这哪里是小打小闹,这分明是野战军的主力!

钟松顿感大事不妙,一面组织军队边撤边抵抗,一边向胡宗南与刘戡求援。胡宗南当即派出大批飞机支援,刘戡也改变行军路线,迅速率军北上,试图援救钟松。

然而,直到这个时候,国军还是摸不清野战军的底细,胡宗南派出的飞机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在战场上空饶圈圈,不知炸弹该投在哪里。

刘戡的部队也遭到第三纵队的阻截,被堵在距离沙家店15公里的地方,始终无法前进一步。钟松左等右等,一直看不见援军的身影,自知求援无望,换了便衣,撇下一众官兵,自己逃跑了。

野战军经过一天的激战,在29日的傍晚歼灭了整编第36师师部以及两个旅,俘虏123旅旅长刘子奇。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搅乱了蒋介石在西北战场的大布局,一举扭转整个西北战局,为党中央久驻佳县、运筹全局创造了稳定环境。

毛主席在得知战役结果后,高兴不已,亲自视察战场,并说道:“沙家店这一仗打得确实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讲,陕北战争已经过坳了”。

纵观整个沙家店战役过程,我们可以看见彭老总的胆大心细、用兵出神入化,先是见好就收,干脆利落的从榆林撤军,并在撤退途中兵分几路,把主力隐藏起来,这是何种心细。

抓住钟松狡猾却又骄傲蛮横的特点,在佳县附近北邻沙漠、东面黄河、西有大江,南对敌军的狭小地方埋伏,这是何种胆大。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彭老总审时度势,对几大纵队的战斗任务以及前进路线做出调整,最终赢得大胜,用兵之术可谓登峰造极。

毛主席称赞道:“侧水侧敌,乃兵家大忌,我们彭老总却破了这个忌,指挥野战军在短短一天时间就取得空前胜利”。果真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此战过后,野战军由战略防守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