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生死之门,实拍非常时期的重症监护室

 乙图yiphotos 2023-01-16 发布于安徽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短期内社会面感染者数量激增,急诊患者增多,重症监护室一床难求,医护人员相继感染,作为窗口的医院面临着严峻考验。“应收尽收,不漏一人”,面对形势,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扛起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眼下距离新年只有几天时间,当人们正在迎接新年的时候,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内,医护人员依然在与死亡赛跑,将一个个重危病人拉回生死线。图为医护人员给患者翻身。给患者翻身是一个难度很大,也很危险的项目,通常要七八名医护人员合力才行。

生死之门

1月10日上午9时许,位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部三楼的重症监护室(ICU)外,等候消息的患者亲属们或站或坐,或席地而卧,脸上布满愁云,每当重症监护室的大门打开,他们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过去,既期望又害怕里面传来消息。在他们看来,重症监护室的大门是一道希望之门,也是一道生死之门。图为忙碌的重症监护室。

而此刻,一门之隔的重症监护室的病房里满是监护仪器“滴滴”的鸣叫声,医护人员来回穿梭,一片忙碌。重症监护室内围绕着中间的医生护士工作室,分南北总共分列着20张床位,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有85岁。而在20名患者中,19名属于新冠感染患者,他们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基础病。图为重症监护室内病房一字排开,一名护士通常负责3名患者。

孙昀是重症监护室主任,在重症监护室已经工作19年时间。据孙昀主任介绍,从去年12月8日到今年1月8日,一个月时间该院重症监护室内共收治重危患者128人,最高峰时100%都是新冠感染患者,最少的时候新冠感染者比例也有90%。图为病床上,一名老人戴着呼吸面罩。

“这一个月,128名患者中有8名患者遗憾去世,这个比例和其他时间重症监护室患者病亡率差不多。最严重的患者一个人上的医疗设备价值超过300万,如果时间回转到20年前的非典,不可思议,根据他们的症状,128人能有20%生存下来就很不错。”图为重症监护室内医生工作间。

孙昀介绍说,重症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较薄弱。在经历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2017年H7N9高致病力禽流感及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中,重症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为重症监护室内,每名患者床头都放着很多仪器。

一个护士三个病人

 据悉,重症监护室总共20张床位,有11名医生45名护士,医生分两班,护士分三班,当班护士一般一个人负责监护3个病人,如果有特危重病人监护人数会适当减少。图为一名护士在录入患者的治疗信息。

图为一名医生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治疗进展。

“12月8日之后我们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都相继感染了,目前医生100%都感染过新冠转阴过了,护士中只有两名没有感染。最难的时候,医生和护士高烧到40度,有的浑身疼痛,有的咳嗽不停。医生护士都感染后,重症监护室面临转不过来的危险,没有办法,医护人员稍微退烧后就顶上来。”孙昀主任说。图为两名护士在给一个老人治疗。

“有的护士感染后休息一天就上岗,有的医生带病上班十七八个小时以上都很正常。”孙昀主任介绍说,“这里的病人都是危重病人,生死一线,不允许有片刻马虎。如今最困难的时间都过了,现在一些医护人员还在咳嗽,但工作已经回归正常了。”图为护士杨迎迎听到仪器警报声,查看另外一个房间老人的监控仪状况。

笔者曾经在2020年进入过新冠感染重症病房拍摄,此刻的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已经不再穿密不透风的隔离服,行动和工作轻松了很多。图为病房内医生给患者做含有辐射的检查,护士都躲在一边避免辐射,难得小息两分钟。

24岁的杨迎迎是重症监护室里的一名年轻护士,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只有两年时间,当天她负责两名危重的老年患者,一名是71岁老人,一名是85岁老人。杨迎迎自己是在12月中旬感染新冠的,高烧40度,浑身疼痛,实在无法坚持,休息了几天就重新回到岗位。图为杨迎迎在护理一名老人。

“我在休息的时候都是同事帮我顶班的,她们比我症状好一点。”杨迎迎说这段时间压力还是挺大的,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病情都很严重,在感染新冠后就更危险,一刻也离不开人,“稍不注意心率就下来了”。图为当天,在一名老人离开后,杨迎迎只剩下一名老人。

目送老人“回家”

在重症监护室内见证死亡对医护人员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当真正面对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一些无奈和遗憾。尽管从2003年非典到现在重症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死亡在重症监护室内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图为重症监护室内,一名患者用呼吸机呼吸。

中午12点左右,杨迎迎突然接到通知,自己监护的那位71岁患者的儿子一个小时后将给老人办理出院手续,带他“回家”。杨迎迎接到通知后,立即开始准备,接下来一个小时是她对老人最后的护理。图为杨迎迎在护理患者。

“老人的体质很差,现在血压怎么处理都升不上来。”杨迎迎遗憾地说。据悉,老人于去年11月下旬摔骨折住进医院,一直没有好起来,十几天前因为呼吸不行从骨科转到重症监护室,后来基本靠着仪器在维持。由于希望渺茫,于是老人的儿子提出带父亲落叶归根。图为一名老人被家人带“回家”,杨莹莹做最后的护理。

下午13时许,重症监护室大门打开,老人的儿子以及120救护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杨迎迎和护工将老人的病床和仪器脱离,然后推着老人到门口跟120救护人员进行交接。当老人的儿子看到父亲的一瞬间,眼睛顿时湿润:“爸,我们回家!”那一瞬间笔者鼻子一酸。杨迎迎最后目送着老人离开,她说这样的场景她见过很多。图为老人的儿子和120工作人员将父亲抱到推车上,准备带“回家”

“有些患者的确是没有希望,当家属提出来带患者'回家’,我们只能尊重患者家属的意愿,毕竟在很多地方有一些风俗。”面对老人的儿子带父亲回家,孙昀主任如此说。“当然也有一些患者,还是有一些希望的,但是患者家庭可能出于种种原因,提出放弃,带患者'回家’,我们通常会做家属的工作,给出我们的建议,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图为一名老人离开后,病房空了下来。

 离开重症监护室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当跨出重症监护室大门的时候,笔者深深呼吸了一口外面的空气。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或许才会认识到健康和生命有多珍贵。图为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给一个老人翻身。文字摄影 吴芳 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