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军原判断5年消灭国民党,第2年便获得了胜利,其原因是什么?

 新乡市西苑小区 2023-01-17 发布于河南

解放战争打到四九年底的时候,大陆战事即将完结,已然可以说国军已经彻底失败。其实在四八年下半年的时候,军委曾经就整个战争的发展形势进行了预估且定下了目标,争取要在五年内打到反动派。不过,在做出了这个预判仅一年多时间以后,我军便大幅提前了获得全国胜利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兵事网——解放战争当中,相比较而言国军有空中优势,为什么没能发挥出来?

文章图片1

在四八年九月进行全局判断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十分合理的。不过战争能够提前结束,很大程度还是由于我军将士们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对面的国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八年三大战役开打以前,我军其实还未能够在军事方面完全压制住国民党军,而且有的区域甚至还是处在一种劣势状态。

文章图片2

只有位于北满、南满大部的东北战场,我军的兵力还有土地占据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兵力方面是102万对52万),其他的地方比如华中、华北、华东还有西北都是有着相对弱势的,特别是西北以及华中,那里的兵力还不到战区被敌人的半数,就更不要看那几乎全被国军控制着的南方地区了。在总兵力方面,我国那时候有290万人,国军则是还有320万。

不管什么什么时候做出军事论断,都是不可能脱离战场实际情况的。所以,在敌我对比中尚未处在上风的前提下,军委给出了5年的理论,不仅是一种乐观精神,还是一种客观估计的体现。而且倘若不是由于在前两年的战事中,我军平均每年歼敌的数量超过七十多万,速度比较快,否则也没有人敢对后面的局势这么乐观。

文章图片3

截止到四九年九月份的时候,国共两军还是处在一个战略平衡的局面上,没有哪一方可以将对方数百万的兵力吃掉。不过后面开打的一场战役将这种平衡的局面给打破了,那便是发生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到十一月之时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过后,东北大定,北方甚至是全国是胜负天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斜,使得接下来占据的走向得到了加速发展。

在辽沈战役以前,我军还没有打过一次性灭敌四十多万人的会战,同样也没有打过持续两个月以上的大歼灭战。因此,对于这样的战果,我军在开打前是很难进行最大化的预估的。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但改变了兵力的对比,更是瓦解了国军的士气。而除了我军,国军也是未能料到解放军可以成片解放重要领土,且打败的还是包括曾经的王牌驻印军在内的中央系部队。

文章图片4

在有了东北的这个头之后,各个战场打歼灭战的高潮也随之掀起,就有了之后的淮海以及平津两战,也包括四九年的渡江及南线追歼、西南战役等多场平均歼敌数十万的会战。所以,东北一战不但提升了我军的士气以及经验,更为关键的是有了数以百万计的机动力量,用于入关作战。将原本预定的五年作战周期,缩短到了不到两年便能够定胜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