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清任是清代直隶河北人。书成于清代晚期。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讲脏腑形态。一部分讲方剂医理。
一 中医于解剖学一域素来无大长进。一代代的医家守着老祖宗留在黄帝内经里的对脏腑解剖的粗浅认识,千余年间未有进步。中国传统文化里把死亡看得极重。俗语言死者为大,世俗礼节中最为讲究的是葬礼。故而破坏尸体为人所不容。又古人对死之一事讳莫如深,避之不及。或是此种缘故阻碍中医解剖学的发展,不得而知。 而王清任的脏腑形态知识亦不是由解剖而来。而是于坟地、刑场处观察开膛破肚之尸体得来。能有如此行为,其魄力胆识在古人里亦属难得了。其所记录之脏腑构造形态,于当时之中国自是创举。而今日现代医学之解剖学早已普及,故王氏所著亦只剩下史料价值而已。
二 其方剂部分,治病注重气血通达,善用活血药。人之健康全在气血通达。气推动循环分泌代谢。血供给营养能量。气血之或虚或瘀,致生百病。 书中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治一身血瘀之症。主药无非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活血破血之品。引药力走表则加葱姜,引药力向下则加牛膝枳壳。又辅以柴胡香附调节气机。 又治半身不遂及瘫痿证,立补阳还五汤。 痹证痿证,病机皆在循环不畅血不能养。故方中以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以活血。以黄芪助气 以地龙通络,共奏行血之效。 书中方剂,组方精简,意图明确。文中常有一二付必好、三两日必痊愈、百发百中……等等之语。处处透露着一个大医的自信与底气。
三 医林改错一书,著述严谨。彰显着一个优秀的学者素质。 古代之医家著作,整体上缺乏严谨。中医概念常有一字多义的情况。比如伤寒论里的中风、肝风内动之风、六气之风、半身不遂之中风,其意各不相同。如此导致概念混乱。 再者医家著作理论时,往往有想当然随意发挥之病,故而各家之理论屡有相互矛盾处。如此造成整个中医系统的一种平面式的混乱状态。然不可依此而褒贬于中医学。借医林改错书中的一句话:非错于医,乃错自著书者之手。 古代医学著作理论中混乱之状态,主要大概还是古人缺乏纵向追问的思维。如医林改错中对中风的发问,何谓风?如何侵入人体?其侵入轨迹如何?如何造成一系列症状?对每一个问题都锲而不舍,焦点式纵向追问下去,断不会太至于混乱。 然而这种纵向追问,会引发这样一种局面。它会使信息量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分科别类,就如现在的西方医学体系。而中医的最基本指导思想是整体观与系统思维,这种思维无法驾驭过大的信息量。再者纵向思维造成的分割效应。很可能会对中医的基本思维造成消解,从而动摇其根本。 或者古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笨。他们放弃纵向追问可能是对于体系的一个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