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啦。 小栗咂的寒假计划活动中,设计了一个春节·七天乐的小活动。 今天活动2——摆造型 感兴趣可以一起来玩儿。 活动2·摆造型 鞭炮请你用家里的干果,糖,或者是零食,在棋盘上摆一道题吧。 材料: 瓜子、花生等各种干果,或者你想到的任何东西。 小朋友总是拿棋子摆题,下棋。今天就来换一换“棋子”,让棋子放假,让其他干果代替棋子。摆出一道题,发在群里,让大家一起来尝一尝你的题,味道怎么样。 (图片选自:学生作业) 儿时·放鞭炮 王安石的《元日》中,除了昨天说到的“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今天活动,就是和放鞭炮有关。 还记得那串串红似的鞭炮吗? 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放一串儿鞭炮。那时,大人们买来几千响,甚至一万响的鞭炮,噼里啪啦齐飞舞。空气中弥漫着过年的快乐和硫磺味儿。 我们呢,有了压岁钱,可以跑到买鞭炮的小摊上买来一两盒摔炮,在空旷的院子里,几个孩子扎一堆儿,一边大叫,一边躲闪,一边很酷的把手中的摔炮甩的啪啪直响。 钱花完了,还想放炮,就在红毯似的鞭炮屑中,寻找没有被放的小炮。 每找到一个,就是一阵欢呼和炫耀。 小栗咂最怕放炮。看着姐姐妹妹玩儿得不亦乐乎,我早就捂着耳朵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半步。 鞭炮·爆竹 中国历史上,“放鞭炮”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最初开始并没有火药,因此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鞭炮,而是爆竹。 春秋时期,人们就在除夕夜将竹子点燃,让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样附近的动物就不敢靠近了。 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 sào)恶鬼。” 山臊:据说是一种不怕人不怕火的动物。但很怕竹子遇火以后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隋朝时期,火药的发明,人们在竹筒中装有硝石、硫磺、石炭等。让爆竹的声音更响亮、燃烧时间更长,烟雾也更大。 唐朝时期,各地发生瘟疫,有一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到竹筒里,然后将它点燃,这样的竹筒不但爆炸声更响,并且爆炸产生出来的烟雾驱散了空气中的瘴气。当地的瘟疫竟然有所控制。这就是“爆竹”的雏形。 硝石:工业硝石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中药硝石可以解毒消肿,黄疸等; 瘴气:多种疾病的总称。疟疾、痢疾、黄疸、出血热等。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 宋代时期,人们开始用纸筒代替竹筒,将里面塞好火药之后,再用麻绳将它们串成一串,制成了一种全新的爆仗,人们将它叫做“编炮”,随着时代的演变,才有了“鞭炮”一词。 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很多民俗文化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在过年的时候燃放,在平常的节日中,比如元旦、中秋、婚嫁也会放炮,以示庆祝。 现代社会,鞭炮已经演变出了众多样式,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也有了各种不同的样式。 鞭炮·围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