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白乃庙铜矿成因研究及其铜多金属及金成矿远景区划分 摘要:白乃庙铜矿赋存于中浅变质的中元古界白乃庙组基性―中酸性海相火山岩系中。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成矿流体研究表明,该矿床曾经历与海相火山喷发相伴的金属矿化和斑岩矿化两个矿化期。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出白乃庙―朱日和铜多金属及金成矿远景区及预测区。 关键词:矿床成因 白乃庙铜矿 成矿远景区 预测区 白乃庙铜矿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东北部,为一伴共生钼、金、硫等元素的大型铜矿床,成矿区划属华北板块北缘金属成矿带。由于其成因复杂,曾有众多地质工作者对该矿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其成因认识却不一而同,概有:海相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富集)复成因矿床①;与中酸性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孟良义等, 1992;鲁守柱等, 1992);海相火山成因铜多金属矿床(聂凤军等, 1993);北矿带属斑岩型矿床,南矿带属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施林道, 1994)。笔者曾参加白乃庙铜矿深部普查及详查工作,对其矿床特征及成因等进行了长期研究,认为该矿床具有典型的热液成矿特征,而且赋存于特定层位,沉积成矿特点明显,应为海相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形成。 1. 矿区地质概况 白乃庙铜矿处于华北板块北缘新元古代褶皱增生带,该地区曾经历陆壳裂解、洋壳扩张、陆壳增生、板内构造活动等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白银都西群和白乃庙组、中志留统徐尼乌苏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以及上侏罗统大青山组等。其中以白乃庙组地层分布最广,也是白乃庙铜矿的容矿地层。白乃庙组由一套中浅变质的绿片岩、长英片岩组成,共划分为五个岩性段,在矿区呈近EW向分布。第一、三、五岩段以绿片岩为主;第二、四岩段以长英片岩为主,局部夹薄层含铁石英岩。白乃庙组原岩为海底喷发的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凝灰岩夹正常沉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