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津湖战役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第九兵团15万战士们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只穿着单薄棉衣与敌人作战的事迹也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晓的是,其实早在开拔前两个月,第九兵团就已经得到了要入朝作战的命令,也做好了相关的准备。 那么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为何不提前准备好厚棉衣呢?15万人却只有5万套棉衣,第九兵团入朝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直到长津湖之战指挥的宋时轮上将的秘书穆俊杰才为我们揭开了真相。 南北两隔:认知差异所造成的隐患 在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之前,我国针对部队出征问题,其实就已经做好了详细的部署。 比如说第十三兵团被选为了首批进入朝鲜半岛的志愿军中的主力,再比如说第九兵团早早地就被告知,他们将会是第二批次。 既然早早地就做好了安排,那么为什么当时不给第九兵团提前预备冬装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国南北两地间的气候差异。 当你在东北观赏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时候,旁人说不定还在江南地区赏花看月,身上只套了一件单薄的秋衫。 “士兵们在南方根本穿不着如此厚实的冬装,先给他们发一件大衣吧,再加一件背心和一件绒裤,等到部队真正开拔的时候,再让他们在东北领厚棉衣。” 这个决策是完全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也正因如此,该决策在会议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所以尽管我国当时中南、东北、华北、华东四大军区都开始紧急制作厚棉衣,也都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是这些棉衣却没有被下发到士兵的手中,他们只拿到了原定的大衣、背心和绒裤。 即便如此,这些大衣、背心和绒裤也都没能穿到南方士兵们的身上,因为彼时南方还是秋天,完全没到穿这些衣服的时候,所以士兵们只能将这些视作负重带在身上。 长期在南方生活的士兵们,虽然都知道东北很冷、朝鲜更冷,但是他们心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而是仅有一个“冷”的概念。 这也是为什么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位士兵向上级反映过,希望部队上能够发放更加厚实的棉衣的原因。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早早就被告知是第二批次入朝部队的第九兵团,最终没能提前更换厚冬装。 而等到11月份他们被紧急调动、临时奔赴东北的时候,大家才偶然地发现,原定的计划出现了极大的纰漏——时间太紧,来不及从其他地方运输了。 而东北厚棉衣又不足,以至于最终15万人只领到了5万套厚棉衣。 可能这个时候有很多人会感觉到困惑,局势真的有这么紧迫吗?竟然连原地驻扎两天,等待国家从其他军区调配厚棉衣过来的时间都没有? 军情如火:包围与反包围 如今的我们提到抗美援朝战役,可能很多人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印象,“打赢了”。 可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初期,其实曾经一度紧迫到我们难以想象,紧迫到麦克阿瑟真的差一点就在圣诞节前结束了战斗。 1950年10月,我国志愿军与麦克阿瑟会下的美韩联军展开了第一次战役,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成功地将美韩领军击溃,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损失却很小。 而麦克阿瑟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失败之后,很快就摸清了我军的人数和底细,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他才能在那个时候依旧保持着“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信心。 虽然麦克阿瑟在后来被杜鲁门撤职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美军最高指挥官还是很有战术头脑的。 彼时他曾经制定过一个相当完善的计划,仿照仁川登陆,对中朝联军进行包抄,一举歼灭中朝联军。 虽然有战术头脑,但是麦克阿瑟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轻敌”。 他甚至公然在报纸上公布了自己的计划,自信满满地袒露了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其实他这么做也不难理解,毕竟当时他的麾下有着全世界最精锐的空军、装备最精良的陆军以及一支人数高达22万人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一共只有二十三万人的中朝联军,无疑是待宰羔羊,即使是想要实施反包围都做不到。 一时间,军情急如火,在朝志愿军连连向国内发布求援请求,而毛主席在一番沉吟过后,当即敲定了由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配合先头部队作战,就在长津湖地区设伏,直接对敌人进行反包围! 这个策略是极好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对于第九兵团来说有些仓促,而这份“仓促”最终导致15万志愿军在抵达东北后甚至连短短几个小时都等不了,就得奔赴朝鲜半岛冰天雪地中作战。 彼时东北的棉衣已几乎都拿来提供给先头部队了,基本上难以给第九兵团提供什么物资支援。 后来实在没办法了,东北总司令官直接下令,将原先设立好的“应急仓库”中的5万套棉衣全部取了出来,交给了宋时轮的第九兵团。 倘若是其他部队,这5万套棉衣也就够解一时之需了,可是在宋时轮的第九兵团这里,区区5万套棉衣根本不够分。 原因也很简单,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本来是拿来攻打台湾的,军团下辖三个军种,每一个军都有4个师,而常规兵团中一个军仅有三个师,这样一来第九兵团的兵力足足比其他兵团多了一个军。 军团战斗是上去了,后勤压力却也随之增大,这也是第九兵团后来会出现那么多冻伤、冻死士兵的一大原因。 固然,当时第九兵团停在原地,等待厚棉衣送达后再奔赴朝鲜战场定然是可以避免许多士兵冻伤冻死的情况。 可是那样一来一定会贻误战机,而一旦我军在朝鲜战场上遭遇溃败,那么战局就不说了,士兵们的死伤情况也肯定会比后来多得多。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得出来,中国没得选,第九兵团也没得选,为了能够尽快给先头部队打支援、挽回逆风局势,第九兵团的士兵们难免要忍受那彻骨的寒风。 那去的时候没得选可以理解,第九兵团抵达朝鲜半岛后的情况就让人有些费解了,彼时我军为什么不加紧运输,将之前制作好的厚棉衣,送到第九兵团的将士们的手上呢? 局势所迫:艰难的战争 其实并不是我军不想将厚棉衣送到前线去,而是我们当时的后勤能力不支持。 根据数据显示,当宋时轮的第九兵团进入朝鲜半岛后,我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兵力累计有11个军。 而要给这11个军的士兵们提供粮食,足足需要1500台车昼夜不休地运行,可是我军有多少呢? 我军一共就只有735台汽车,这里边还有315台在11月12号之前就被炸毁了,也就是说累计有3/4的士兵们,连粮食都没有着落。 这已经是我们最乐观的估计了,因为在前线作战的士兵所需要的又何止是粮食呢?他们还需要枪支弹药方面的补给,还需要医疗卫生方面的供应,真正能够分配到粮食方面的“运输力”大打折扣。 在士兵们不仅吃不饱,而且还面临着打仗时没有子弹的窘境时,我们又怎么能硬着心肠让他们来运动棉服呢? 固然长时间的寒冷会冻伤志愿军士兵们的身躯,可是倘若没有粮食、子弹和药品,士兵们的生命将会消逝得更加迅速。 事实上,其实当时就算我们有足够数量的汽车,也很难完成运输任务,因为占据了制空权的美军,时常对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轰炸。 在这种情况下,物资根本就送不到前线。 再退一步说,即使物资真的送到了前线,第九兵团15万人完成厚棉衣、手套、靴子等等一系列物资的派发,最少也要一天,在战情急如火的当时,第九兵团并不具备这样的时间。 所以,15万战士身披单薄的冬衣,英勇卓绝地与敌人们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所以,无数冰雕连、杨思根式的战士涌现了出来,以自己的满腔热血抵御了长津湖的低温,翻转了朝鲜战场上的形势。 在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之前,我党中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反对打,一种是支持打。 反对的人大多觉得美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我国在后勤补给都存在困境的情况下打不赢,而支持打的那些人,坚信我们的战士要比敌人的武器更加强大,坚信我们能够取得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 最后的结局就不用多说了,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胜利了,中国也在国际舞台上胜利了,自此泱泱新中国终于扬眉吐气,再不受那诸国看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