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阿凡达》后,再看小猪妖……

 为什么73 2023-01-19 发布于北京

那天和6岁的小AI一起看《中国奇谭》。第一集是《小妖怪的夏天》。看到鸽子精被抓走时,小AI立刻拖动了一下进度条,跳掉了一些情节,我很不满。等到了小猪妖被狼追杀时,她又拖动进度条,我不禁责备道:“你老这么跳过去,情节都不完整了。”

AI回答:“我不想看这段。”

我觉得她故意捣乱,便说:“你不想看就别看了吧。”然后把电脑搬回我的书桌,自己一个人看了。

等第二集《鹅鹅鹅》的时候,小AI又被吸引过来,站在我身边看。由于那一集气氛诡异,我一直担心会不会猛然出现什么少儿不宜的内容。幸好没有。她完整看完了。

等第三集《林林》开始不久,站在我身边的小AI突然说:“我不想看了。你能戴上耳机吗?我也不想听到声音。”

当时播放没多久,正播到猎人对林林(一个狼孩)起疑心。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我害怕。”

我很不解。

在我心底,小AI是很大胆的小女孩。在她身高到大约1.22米后,像环球影城、迪士尼、Great America那种最刺激、生理难受的项目基本都可以上去坐了。而她都一一尝试,仿佛心特别大,一点都没继承我的恐高。再说,她不是刚完整看完3个小时的3D《阿凡达》吗?

我纳闷地问她:“只是个动画,有什么好怕的?”

她咕哝道:“我怕林林死。”

我突然明白了。

我此前以为孩子神经娇弱,会特别害怕那种残忍、惊吓、惊悚、刺激的场面。所以在让她去看《阿凡达》前,我先一个人看了一遍,以决定她能不能看。我当时只关注两个点:一,看三个小时的3D会不会太伤视力了?二,里面有一个坏人的胳膊被扯飞的画面,会不会太血腥了?

但我现在才意识到,还有一种东西,更让一个6岁孩子无法承受,那就是:好人可能会输、会死、会遭受苦难——而这本是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东西。

视频开始几分钟,小AI就共情了小猪妖,不忍心看到小猪妖被杀死。她也共情了林林,不希望看到她被猎人杀死。她不想要经历这种情感上的折磨。

哪怕6、7岁的孩子,也能从一部动画片的氛围感中灵敏地嗅出悲剧气息。相比起那些主人公总是有happy ending的童话故事,她隐约觉得这可能是一部不按常理出牌的动画,内心开始担心:“会不会到最后小猪妖也死了?如果是的话,我不敢再看下去。我为什么要做一件让我难过的事?”

许多成年人未必敢坐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但他们可能喜欢看悲欢离合的剧,享受坐情绪的过山车,任由自己被虐心,哭得稀里哗啦;但也有一些人(特别是孩子),却接受不了强烈的情绪起伏,不愿意让情感被伤,心灵被虐,哪怕只是虚构的故事。

我前阵子还陪小AI看了迪士尼的动画《美人鱼》。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之所以让人感到难忘和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凄美结局。小美人鱼为了追求人类的灵魂,也为了成全王子,最后牺牲了自己,像泡沫一样消亡。整个故事中没有坏人,只有一种宿命感。

我小时候想,我才不想变成泡沫,我肯定会杀死王子,把他的血滴在自己腿上,让自己重回大海,反正他都是别人的新郎,和自己又没关系。

可这个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世世代代难忘,或许正因为小美人鱼做了一个损己利他的选择,这在人群中少之又少。

它触动了成年人内心隐藏的忧伤,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阴差阳错、没有回报的牺牲和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悲剧从一个人渴望遥不可及的东西时就开始了。

但迪士尼编剧把童话的后半部分全改了。整个故事的推动是靠着大恶人海巫的阴谋,而美人鱼和小伙伴们奋力战斗,经过一场恶战,打败海巫,赢得了爱情和自由。

图片

(迪士尼版美人鱼最后一页)


这个情节和原著其实已无关,而是彻底好莱坞式的。譬如被大家吐槽剧情老套的《阿凡达》,其实也是用了同一个模版:坏人忍不住要作恶,好人不过是想保护一些珍贵的东西,经历一场恶战,好人大获全胜。

happy ending的童话是孩子们的糖果,好人必胜的好莱坞电影是成年人的美梦。

为什么好莱坞大片要年复一年、套用不同的角色,写着差不多的肤浅、俗套的剧本?因为作为一个主流电影,它不可能去打破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期待,不可能让英雄输给坏蛋。它没有权力这样伤害观众的情感。

尽管我们常常看到令人失望的新闻,但心中始终有一种信念:这世界冥冥之中还是有公平机制。如果惩恶扬善的超级英雄都在大屏幕上被打败了,那世界的光就被熄灭了。没有人想经历几个小时可怕的悲伤和失落,泄气地走出影院。

相比起那种表面的视觉的残忍,观众怕的是另一种更深刻的残忍。

那是嵌在世界运行规则中的悲剧性: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作恶不一定有恶报,邪可能会压正,善良常常白白牺牲。

有时候那种悲剧性甚至找不到敌人和可以怪罪的对象。没有什么快意恩仇,只有无法宣泄的无奈和忧伤。

因此人们才那么需要有happy ending的童话和剧情雷同的英雄大片。宗教的一部分功能也是同样,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是让此生无法获得公平正义的人,幻想在来世获得补偿。

我理解小AI的心情,她看到小猪妖的死,相当于成年观众看到蝙蝠侠被小丑打死了。

在我告诉她,小猪妖后来没有死,她果然立刻敢打开平板继续看下去,然后兴奋地和我讨论,孙悟空最后给它的三根毛有什么用?小猪妖懂得怎么用吗?

到了下午,她突然又问我:“那只鸽子精被带走后去了哪儿呢?”

“我也不知道。”

“我想它大概死了吧。”她说。

“大王可能只是把它关起来了。”我说。

如果它被关在牢里,那孙悟空来了,也会把它当坏人打死的吧?”

我想不会。孙悟空知道关在牢里的都是坏人的敌人,那么就会把它放走。

《小妖怪的夏天》英文名叫Nobody,可以翻译成无名小卒。

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段话。

图片

一个无名小卒,拼尽全力,押上自己的性命,终于做出了一个对它来说无比英勇的举动,却不仅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在阴阳差错中被他崇拜的英雄嬉笑着打死。Nobody手上只有nobody的剧本,当你想当英雄,只会成为冷笑话。

这样结尾,确实足够讽刺,足够残忍,可能更符合多数人的现实——当你终于鼓起勇气、自我感动、选择做某件道德上正确的事,却不过是给自己带来麻烦。

但我还是很感谢它最后的结尾(虽然从艺术的角度,它本不必要那么做)——孙悟空向它伸出了手,把它拉了起来。

它保护了大量儿童观众最敏锐、最柔弱的心灵,和最原始美好的价值观:善恶有报;无论你做了什么,多么微小,都会被听见和看见。

虽然,糖果和美梦终究只是点缀,孩子终究要长大,必须要认清世界真实的运行规则,来保护自己。只是、或许、可以稍微晚一点。

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发布了122篇原创案件文章。大部分早已宣判,是非曲折已有定数。没看的同学可以点击图片回顾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