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是否能够达到育人效果,必须在实践中廓清三个核心关键点,一是要将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育人要求作为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基调,严格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原则开展教学工作;二是正视公共课与思政课、专业课之间的思政教育辩证关系,既要摆正位置,又要突出特色;三是探索一套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流程,形成科学、全面、规范的教案模板。 一、明确育人需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从何而来?《教育法》对于当代教育目标做出了具体要求,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的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竞争和自信的生活理念,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的思考方式以及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具体路径。提升素质教育依赖于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其中隐性教育主要是学校文化的熏陶,是各种模范的指导,是社会风气的渲染;显性教育主要发生在课堂之上,如,文化课、专业课,以及各种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始终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摆在首位。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能工巧匠,更应树立“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正视现实困境: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地位和定位 高校课程大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是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远超某一特定专业课,需要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应参照《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创业教育应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指导思想,将创新创业课程置于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创新创业课程认知不到位、资源不匹配、硬件不达标等问题,浮现出诸多痛点。一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顶层设计。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创业指导中心,但这些部门大多定性为行政部门或者教辅部门,其重点不是组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每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违背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二是缺乏一支多元化、高水平、跨合作的师资队伍。目前,广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由育人导师(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或兼职教师授课,知识储备和学历背景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课程有统一品质。三是缺乏充分的实践条件。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更多是在教室中寻求创新,对于创新的应用与实践很难感知,缺少实践平台和参与机会,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生硬无感。针对这样的困境,高职院校应自上而下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对创新创业课程工作的组织领导,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抓好统筹规划,实现思政课程改革“一盘棋”。同时应注意到,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计划应被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培训体系之中,由学校创新创业分管部门牵头组建“创新创业教师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打造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教学态势。 三、贯通教学环节: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图谱 1.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案 对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如何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将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入行,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课程教学可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与技能三大领域,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后,应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细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逐步融入或固化到教学计划当中。《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创新创业课程要把握三个原则,即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准确了解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特点,同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精神的结合。 2.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图谱——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制造相关专业成为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主流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升级更迭的汽车领域从业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直观地突出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将教案流程化,具体分为“项目—课程内容—教学要点—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学习与反思任务—评价与反馈”八个环节(图1)。 “项目”是根据《基本要求》将授课内容进行模块式规划,明确阶段要点;“课程内容”为具体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点,该部分作为每节课的任务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学要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是结合创新创业课程总目标分支形成的小目标,用以衡量教学效果;“思政元素”是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则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结合思政元素的具体内容采取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无统一标准,可在同一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习与反思任务”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结合思政元素进行的教育自觉活动,可以是每个学生通过智慧课堂进行的现场反馈,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阶段性或终结性任务;“评价与反馈”采取教师评价为主,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为辅的学习反馈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意识觉醒、能力培养等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在整个环节中,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安排应串联起整个教学流程,任课教师需要紧扣所授课专业的建设背景、时代特点、国内外发展现状等,在引用大量经典案例的同时采用最新的人物案例和行业报告数据,元素选取既要突出时效性、新颖性、政治性,又要具备反思性和互动性,这不仅考验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度,对其人文科技、时政热点等思政意识也提出了更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流程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图谱使得千头万绪的思政教育变得清晰,任课教师不仅能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也便于教研室、教学小组开展讨论,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全流程教学设计图谱进行展示(表1)。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2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