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景)教稼台封后稷官 头景讲完说二景,二景故事更神通。台封农官前后情,4个典故内容精。 (4)农神天庭借谷种,神羊相助舍性命。 话说后稷遵母亲之训,奉尧帝之命,协助大禹治水成功后,当时尧称帝的帮国,九州安定,尧天舜政,民众繁衍,人口增多。仅凭牧猎捕鱼,难养天下苍生。胸怀大志,心系万民的'弃’,回到家乡有邰(今武功)后,忧民难安,整日筹思怎样使芸芸众生,有一个稳定的衣食来源,尽快结束过去那种,“麻衣兽皮、居穴栖巢、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 他朝观夕虑,昼思夜想,终于有了主见。立即利用漆水两岸,川坦原平的自然条件,借助母亲姜塬从娘舅,神农氏部落带来的稼作技艺,选用可食之物,创造破土之具,一边试种,一边总结,终于初获成功。 遂将自己掌握的稼穑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族内之人,使其得以充饥裹腹。此事越传越远,四面八方的先民,都前来拜师学艺。但因各地气候不同,土壤各异,仅有的甲地所植之物,难以适应乙地栽种,使远方之客大所失望,后稷更是心急如焚。 古人讲,事到发急处,必有出奇事。传说这年秋天,天庭有一只神羊私访凡间,到处游转,某日来到水清风丽,塬秀川美的漆水地域,正在凝神观景之时,被一群在田间劳作的人们发现,偷偷聚拢将其捕获,带回村庄准备宰杀。 后稷闻讯赶来,劝告众民说:“天生万物,与人同命。应以慈悲为怀,将其放生。”人们向来敬重后稷,弃邪念,放神羊。是夜,正当后稷为缺少谷种而忧心重重,似睡非醒时,神羊来到他的榻前,跪地谢恩而道:“我本天庭神羊私访凡间,不料身遇凶险,幸得恩人救我一命。今难以回报,恩人若有窘困之处,我当尽力相助!”后稷便将正在为难之事如实相告。 神羊听后说道:“恩人莫要为此忧心,天庭御田乃有五谷百种。请随我天庭一趟,借取带回凡间。后稷闻之大喜,随按神羊之请骑背腾空,在天庭女娲五子稻、黍、麦、菽、豆的引领下,趁守护天神夜半熟睡之机,偷偷溜进御田,摘取稻、稷、麦、豆、麻等五谷六种,尔后带回凡间,并按神羊所教种植之方,将土地划分成青、赤、黄、黑四种,依各地气侯和四季不同,分类按时种植,于是田野便长出丰茂的五谷百物,且成熟后穗大粒饱,其外形有的似羊头,有的像羊尾,使普天苍生丰衣足食,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温饱生活。 人们难忘后稷教稼之功和神羊,女娲送种之恩,每年秋收冬藏之后,都要在教稼台周围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盛大空前的感恩活动,惊动了天庭玉帝,闻知神羊送种之事,大为震怒,钦命掌管生杀之神,押送神羊到凡间屠宰后,令先民食其肉体。人们不忍吃食神羊,便将其作为“三牲”之一敬献于姜塬,后稷。 神羊为报效凡人不食之德,遂转生为羔羊世代繁衍,产奶水供人食用,以皮毛供人取暖。再后来,玉帝要为人类选出十二生肖,天下万民一致推举羊为其一,玉帝被凡人敬羊之心所感动,即作了顺水人情,又弥补了自己的一怒之错,满足了凡人的愿望,任凭人间敬奉之诚。于是,【海内经】中便有了,“后稷天庭借谷种,神羊相助舍性命”的记载。 (5)女娲遣子帮后稷 ,五谷得名有来历。 说起我们常食的“五谷”杂粮,有多少人知道这名称的来历,这里给大家再讲一个非常传奇的历史故事: 如前所述,后稷当年骑神羊去天庭借种,腾云驾雾上天后,只见玉皇大帝御田四处,戒备森严,无法进到其中,只得找到往日炼石补天,普救苍生的女娲娘娘宫中,说明原委,向她求助。女娲被“弃”的诚意和爱心所感动,便唤来曾在玉帝御田效力劳作过的五个儿子,稻、黍、麦、菽、豆,让他们助“弃”一臂之力,五位兄弟受命后,分别带上白、黄、红、绿、黑五色袋子,趁着夜半三更守护御田的众神安歇之机,凭着熟悉的路径,让神羊在外放哨,悄悄将“弃”带入御田,采摘不同田块里的不同种子,分别装进颜色各异的袋子。等五个袋子装满压实盛饱后,便偷偷溜出御田。让“弃”骑着神羊,五兄弟踏着彩云,一起回到凡间。 “弃”带着稻、黍、麦、菽、豆五位兄弟,走遍九州的川谷台原,帮助当地农民因地制宜,种下五谷,并终日守护、精心管理,历经三年,大获成功。弃将各类种子的生长习性,和作务经验系统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耕作方法,并分发粮种给各地百姓,教会他们种植技艺,使之逐步推广于天下。 女娲五子完成母亲交给的任务之后,在凡间人们的千恩万谢中,与大家依依惜别,回天界给母亲交差。“弃”为了让凡人牢记女娲及五儿的千秋之功和济世之德,便分别把五儿的大名,“稻、黍、麦、菽、豆。”予以命名而延用至今。因此,粮食作物总称“五谷”。现在,尽管年代衍进千载,粮食品种数以百计,但“五谷”之名一直庚续延用。“弃”也因此功绩显赫,被尧帝授以掌管九州农事之官名“后稷”,被后世人称“农神”,并在武功乃至华夏大地建寺立庙,千秋祭祀,万代颂扬。 (6)后稷树艺东河滩,感恩古会续千年。 后稷教民稼穑,始于武功,奔走九州,功盖天地,德扬中华,被尧帝封为农官后,武功乃至全国先民,“吃水不忘打井人,食饱难忘后稷恩。”,不仅在东河滩修筑讲台,让后稷登高向更多百姓传授农耕知识,以至后来去九州四域流动传播,指导种植,让中华大地出现了,“喜看五谷千重浪,大江南北丰收忙。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粮。”的动人场景,他坚定不移的引领,开启了中华农耕的先河。让农耕文明推向九州,先于世界;人类进步走出困境,迈向光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正如武功民间传唱的一首歌谣:“姜塬后稷尝百草,不怕恶狼毒蛇咬。万般劫难不动摇,只为人们能吃饱。” 而且在他逝世之后立下古会,记念感恩,至今已4300年的武功古城“东河滩会”,也庚续绵延,久经不衰。据历史记载称,当时的古会,盛况空前,每到秋收冬贮之后的寒冬冷月,南来北往、东去西到的炎黄子孙,自发来粮斗型状的高台周边感恩记念。他们在台前摆好丰收的果实,敬献采集的野花,奠上自做的祭品,载歌载舞,欢庆五谷丰登,祭祀农神的在天之灵。 集会的人群多日不散,扑鼻的花香弥久不消,后人便给这个土筑高台起名曰“教稼台”(现位列关中四大名台之首,是中国唯一一座农耕文化遗迹)。把这个会叫“东河滩会”(现已纳入非遗保护项目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古会经过五个发展阶段,不仅庚续不衰,绵延千年,而且节会并举,越办越火。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感恩怀念的思想情愫,必将招来更多善良报恩,不忘宗本后世人的前来观览。 这正是:“后稷树艺东河滩,奔走九州把经传。先民不忘祖宗恩,感恩古会几千年。昔日繁荣好景长,今朝盛世更辉惶。穿越时空会之花,华夏大地是奇葩。” (7)姜塬后稷功望高,子孙名扬在周朝。 此节和第二景看似离题,但和前辈功德密不可分。这里不再累述,简单告诉他们的来龙去脉,让读者了解:“周始祖德昭子孙,文武兴邦掌乾坤。纵观立朝八百年,国泰民安繁花绽。”的历史。 姜塬教子有方,母仪万世。后稷治水教稼,功绩卓著,母子二人皆德高望重。后稷逝世后,其子不窑继立为稷(官衔),不窑晚年,夏朝政治衰落,他被免去农师之职,不再事农,领族人由邰(今武功)迁居到幽(今彬县)。后其子鞠继位,鞠亡,其子公刘又继位。 公刘在幽地继承后稷之志,再兴农耕之业,并驾船涉漆,沮二水,渡渭河入南山伐木为用,采石冶铜。从此,行人有了资财,居民有了积蓄,百姓富裕安乐,自对公刘感激不尽。附近的外族民众,也十分敬仰他,纷纷举家投奔,归顺公刘。故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说:“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之九代孙古公澶父(即周文王,周武王之祖父)继承后稷和公刘的事业,“广积德善多行义,海纳百川人心齐。胸怀宽大民为本,仁政为官分级理。改革戌狄正风俗,筑房造屋分村居。民族壮大国强盛,奠定周朝之根基。” 始祖后稷苗裔秉承祖德,经过公刘居幽,太王迁岐,王季宅程,文武丰镐后,其势力日益壮大。周文王,周武王又,“顺天应时得民意,忍困刻苦蓄实力。兵破朝歌灭殷纣,秦岭封禅留谦名。让贤太白封武功,此后县称山命名。溯源追根历代宗,姜源后稷是头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