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死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其目的何在?

 涂鸦吧 2023-01-20 发布于重庆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师北伐,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了上百天。

诸葛亮甚至命令士兵在前线分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为的就是让这场北伐之战能够持续下去。

但天有不测风云,此时已经54岁的诸葛亮,带病出征,不但要处理军队中的事务,还要替刘禅治理国家。

日夜不休的操劳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就连司马懿都看出来了,诸葛亮命不久矣。

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的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一封信,交代了一系列的身后事。

生前最后一计

诸葛亮在信中这样写到:

臣的后事一切从简,不修坟,不植被,只需要口含7粒米,手握一枚铜钱即可,然后再请四位将士,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按照古人的规矩,“口含7粒米”是为了让亡者不必饿着肚子上路,到了阴曹地府,有东西压舌,便可在判官面前少说错话,以此换得下辈子的安生。

而手上的那枚铜钱,是给孟婆的买汤钱。这两个要求都比较好理解,但“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呢?

虽然刘禅对此也十分疑惑,但诸葛亮是他最为敬重的人,他的遗言刘禅自然是要答应的。于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挑选了四个身强力壮的将士,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路向南。

棺中的诸葛亮身着素服,并没有什么随葬品,所以棺材并不算重。但是绑在棺材上的绳索,却足足有拳头粗细,四个人在抬着棺材,行走了数日,绳索虽然有些磨损,但却没有丝毫将要断裂的痕迹。

四人见状,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要是照这样的情形抬下去,可能还没有等绳子断开,四人就已经累死了。

眼见周围除了他们就没有别人了,四个人一合计,决定将绳子割断,就地埋葬诸葛亮。于是,四人在埋葬好诸葛亮后,便带着割断的绳索,回去复命了。

就在刘禅准备赏赐四人的时候,一旁的姜维却出声阻止:

“绳子端口平滑,不像是自然而裂,定是这四人割断了绳子,欺君罔上。”

刘禅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斩杀了四人,可等四人一死,刘禅才反应过来,还没有问清楚诸葛亮的安葬之地,可此时后悔早已来不及了。

墓地成谜

自此,天下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陵墓在哪里?所以诸葛亮的埋骨之地,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谜题。

也有人猜测诸葛亮生前的这最后一计,大概就是为了隐瞒自己真实的陵墓位置。看到这里,想必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诸葛亮要这样做呢?

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深知自己辅佐蜀汉的这些年里,得罪过不少人,这些人对诸葛亮恨之入骨,诸葛亮生前他们没有办法报复,待诸葛亮死后,指不定会对他的墓穴,做出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来。

而且三国时期,盗墓文化十分猖狂,就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曾为了筹集军费而搞起了官盗,他还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专司盗墓。还有同时期的孙权、董卓也都曾干过同样的事情。

这就是为何诸葛亮在信中会要求薄葬的原因了,诸葛亮知道以自己的身份,若不加以阻拦,刘禅必定会举行盛大的葬礼仪式,陪葬许多金银珠宝,到时候他的陵墓就会被无数人觊觎。

长此以往下去,被盗墓贼光顾,是铁定的事情了。

为了自己死后能落得一个清静,诸葛亮才设下了这传说中的最后一计,让自己的陵墓,彻底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

诸葛亮一生多智近妖,他深谙人性,知道抬棺的四人一定会为了偷懒,急于求赏,而将绳子割断。

他也十分了解刘禅的性格,猜到刘禅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会大发雷霆,将四人立刻斩杀,诸葛亮就这样凭借着聪明才智,为自己寻得了一处“安息地”,可以说,这很诸葛亮。

不过,由于诸葛亮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在百姓眼里,他算尽天下之事,几乎无所不能,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

虽然诸葛亮真正的尸首不知所踪,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忠臣,人们修建了武侯祠、武侯墓(衣冠冢),若是想要祭拜诸葛亮,不妨去这两地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