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迎新春,历来是中国人年末最大的事和最忙的事。 为了这最大的事和最忙的事,家里的人们无论手头有多重要的事,也要为新年而做好准备。 而那些漂泊在外,远在他乡的游子,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地向着家的方向往家赶。 而为了新年,庆新春,我国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亦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歌,来迎接新年,庆贺佳节。 北宋宰相王安石就写下了一首非常经典的迎春诗,历来被人们吟咏不断,更是被看作不可逾越的经典,这首诗就是《元日》。 而王安石之所以写下了这么一首经典的诗歌,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心怀天下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志向就是进行改革,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得宋朝走向繁荣和富强,变成真正的“大宋”。 公元1067年,宋英宗的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他目睹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困境,感受到了时局的艰难,所以也极力地想改变这种困境。 因此,宋神宗赵顼继位不久,他就召见了宋仁宗时就想变法的王安石。王安石把自己的变法思想上奏宋神宗。 听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宋神宗大为喜悦,他先是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随即又拜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一步步地提拔王安石。 看着千疮百孔的宋王朝,看着辽和西夏的不断侵扰,宋神宗赵顼心急如焚。公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雄心勃勃的王安石随即把自己的变法思想汇集成册,上书宋神宗,主张宋神宗开启变法。就这样,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这一年,也即是公元1069年新年,此时新年伊始,世间万物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新气象。千家万户,都在忙着准备过新年,王安石看到了以后,感慨万千,灵感撞击着王安石的心灵,他于是提笔创作了此诗。 《元日》赏析:元日 宋朝·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写下了这篇《元日》后,不多久就被传得家户喻晓,它描绘了1069年新年其暖融融、辞旧迎新的温馨画面。 此时的新年,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祛除一年中的陈年旧事,迎接温暖和煦、春光融融、崭新祥和的新春佳节。 此时的千家万户,笑语连连,人们都在热闹的欢声笑语中撕掉上一年的旧对联,贴上迎接新年新气象的新春联。在晚餐的宴会上,再喝上一杯屠苏酒,驱魔辟邪又长寿,真的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在诗的第一二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我国从古延续至今的习俗。目的是除旧岁,驱邪魅,开开心心过大年,高高兴兴迎新春。 而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更有全家老小欢聚一堂,快快乐乐地谈天说地,吃团圆饭,喝屠苏酒。之后,再用红布把渣滓等物包起来,挂于门框之上,以达“驱邪魔”和躲避瘟疫的目的。 第三句的“千门万户曈曈日”与第一二句紧密相连,诗意相承,表达了春风如醉,阳光明媚的好时节,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沐浴于新年的春风与阳光之中,其乐融融。 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是我国古人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驱鬼避邪,而这种桃符也作春联。因此,挂“桃符”、贴春联便成了我国古代新年民间的一种习俗。 在这最后的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新桃”二字省略了“符”字,而“旧符”二字也省略了“桃”字,诗人之所以省去了这两个字,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刚刚出任宰相,实行变法,因此,他的心中自然也充满了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以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而这种心情和精神,此时就表现了在这首诗中。 由于得到宋神宗的支持,所以王安石对变法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他的这种心情反映到诗中,就成了“春风送暖入屠苏”和“千门万户曈曈日”这样的诗句。 这样的诗句它赞美了新事物的诞生,赞美了新生的事物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温暖无限的“曈曈日”照耀着“千门万户”,而这样的“曈曈日”也暗示了老百姓新生活的开始,表达了变法将会给老百姓带来一片光明。 除此之外,本诗还蕴含了一种象征意义,而“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新桃”代指王安石新的变法,而“旧符”则指过去陈旧的体制。而这一句话则表明了王安石要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这最后的一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王安石对未来变法胜利的期盼,更表现了王安石对变法成功后人民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改善的美好前景。 根据现代哲学原理,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生事物必然会取代旧的事物。因此,不得不说“总把新桃换旧符”它还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性,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新年过后,世间万物面目一新,王安石也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他的变法,其变法内容新颖,与宋朝原有的制度大不相同,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 就在王安石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的时候,不曾想,他迅速而凌厉的变法触及到了北宋统治阶级以及守旧派的利益,所以他们迅速联合起来,抨击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一时之间感觉到了强大的压力,最后连宋神宗都开始怀疑变法的可行性。 熙宁七年,天下大旱,老百姓们颗粒难收,忍饥挨饿的老百姓们流离失所,影响特别巨大。针对这种情况,北宋的统治阶级以及守旧派趁纷纷把矛头指向了王安石,并向宋神仙弹劾王安石,宋神宗没能顶住巨大的压力,不得已只能将王安石罢相。 后来,回过神来的宋神宗觉得还是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使得宋朝真正的强大起来,于是他再度拜王安石为相,进行变法。但是宋神宗没有想到的是,王安石这次面临的局面更加艰难,阻碍更大,困难更多,以至于很多变法支持者也开始动摇不定。 王安石明白,此时再强行变法意义已经不大,他也不可能再走得太远,便托病请辞,再度被罢相。于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王安石变法”至此失败。 王安石从小就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变法的宗旨是为了让宋朝变大变强,同时也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他的这些思想和信仰自然也体现在他的诗中。 王安石也知道,自古以来变法的先贤们,大多都落得个以身殉法的下场,他如果变法了,便是面临万丈深渊。但是他为了宋朝,为了天下苍生,他义无反顾,哪怕换来的是粉身碎骨,他也在所不惜。 但是,没办法,顽固派和守旧派在朝中占据了主导,王安石最后是独木难支。所以第二次罢相以后,心灰意冷的他隐居钟山,不再过问朝堂之事。直到有一年冬天,他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又看到凌霜傲雪的梅花,于是感慨万千的他随即提笔写下了一首经典的梅花诗《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以梅花自喻,表明了自己像梅花一样,虽然身处守旧派的包围之中,但他却坚持为苍生谋生计,为百姓谋福利,他便是绝世之人。 就是这样的一位绝世之人,辞官之后,依然坚持自我,依然坚持本心,依旧心念天下苍生。 因此,王安石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人们同样还是记得他,而他在迎接新之际写下的这首古今闻名的《元日》,时至今日只要一到新年,人们就会反复吟咏。 因为它不但描绘了喜气洋洋的新春气氛,渲染了不一样的新春佳节,而且也通过万象更新的新春气象来寄托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希望将来能够看到自己变法的新局面,抒发了他宏大的人生理想。 因此,王安石写下这首迎接新年的诗以后,千百年来,难以有人再写出能超越王安石同类题材的诗,成为了宋诗里迎新年的压卷之作。 而且这首《元日》语言朴素,写得极为自然而又不失韵味与内涵,说是宋诗中迎新年的压卷之作一点也不为过。 在迎新年之际,读了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我们可以经略到古人过新年的热闹气氛,也可以经略到王安石变革图强和为苍生谋幸福的雄心壮志。 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非议王安石的变法,但不可辩驳的是,王安石就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他为积贫积弱的宋朝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为使宋朝变大变强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宋朝能有王安石这么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真的是大宋之幸,是天下百姓之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