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给谁打工比较好?曹操,刘备,还是诸葛亮?

 历史与健康 2023-01-20 发布于辽宁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要论知名度,排名前三的肯定是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三个大boss,那么,如果从职场的角度来看,当谁的下属更好呢?今天,笔者就分析一下,在此三人手下打工,分别有什么利弊。

第一,曹操。三国时期各方阵营中,最大势力是曹操,一统北方的他,兵强马壮,家大业大,发展空间大,更重要的是,曹操治下的北方,有两套打工体系。一套体系是隶属于曹操的实权派,比如张辽、徐晃等手握重兵的武将,比如荀彧、程昱等参议军机的谋士,这些人的一举一动,能调动巨大的社会资源,可以决定北方乃至整个中国的走势,对于下属而言,进步速度无需怀疑。另一套体系,是隶属于刘协的傀儡派,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线木偶,虽无实权,但名义地位高,类似于现在“正科虚职”一类的东西,虽是虚职,但待遇可观,这对于功名欲望不强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差事。

但问题在于,曹操此人多疑,好杀戮,连身边人荀彧、杨修、刘馥等人都死在其屠刀下,更不用说衣带诏事件、五凤楼事件中死去的大量员工了。看来,跟着曹操干,仕途和待遇都是一流的,就是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一不留神,容易小命不保,这对于大部分打工者而言,难以接受。


第二,刘备。同样是打拼天下,曹操是靠体制优势,孙权是靠父兄基业,刘备则是靠“仁义”二字,多年闯荡后,刘备的仁义招牌名扬四海,而其核心便是礼贤下士,对待下属“温良谦恭让”,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996福报”,而不是利用高压氛围或者考核机制去压榨员工,很多人会说,这其实是刘备虚伪的表现,但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能够伪善一辈子,这与真仁义是没有区别的。刘备除了“仁义”,另一个优点是“识人之才”,比如关张赵三人,就体现了他的慧眼识珠,最明显的例子还是马谡事件,刘备临终之际叮嘱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却没有牢记在心,最终用人失误,丢失街亭,葬送了形势大好的第一次北伐。


当然,刘备也是有缺点的,其在用人方面过于看重派系,感情用事,重用自己人,直接导致了张飞丢徐州、关羽丟荆州,也间接导致了蜀汉内部三大集团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第三,诸葛亮。在历史上,诸葛亮是个好领导,他赏罚分明,这在自降三级和斩马谡事件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在诸葛亮手下做事,凡事都有法度可循,只要按照他布置好的方案去执行就可以,诸葛亮会把责任分的很细,谁负责佯攻、谁负责诈败、谁负责埋伏,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诸葛亮还有个优点是事必躬亲、不做甩手掌柜,这样一来,下属身上的压力就轻很多。

但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眼里容不得沙子,虽有助于下属业务能力的提高,但有经验的打工人都知道,跟着这样的领导,会比较心累。完美主义者适合当技术人员,却不适合担任领导。诸葛亮还有个问题,就是其名望太高,这是一把双刃剑,打了胜仗,大家都认为“孔明真天下奇才也”,打了败仗,大家都认为是马谡、魏延违抗军令,这样一来,跟着诸葛亮打工的人,时间久了,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结语:对于大部分打工人而言,更愿意跟随刘备这样的领导,他身上的温和、宽容和大度,在打工人心目中极具魅力,正因如此,刘备才能够网罗一众人才,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一步步成长为一代雄主,而他的下属们,也大都实现了事业和名誉的双丰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