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气法体证心得,给朋友们的一份新年健康礼物

 勇敢的芯2 2023-01-20 发布于湖南

近来保姆请假了,我每日与孩子一起作息,早睡晚起,好好给身心放个假。今日(2023年1月20日,大寒),凌晨0:30醒来,喝水后打开手机看了一下,被同修发的“体悟'自然止息’的妙处”文章所吸引,想着昨日没有专门打坐,也睡了一觉,于是边看文章,边练吐气,细细体会作者的现量表达,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吐气法”拿捏还是不够细微(自注:这是吐气法功夫不断深入的自然现象,因为只要方法对,坚持练,一定会不断突破障碍,回看来时的路,就自然会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作新民之真实体证。)

心中想着许老师讲过杨师在书中的表达是站在本位(自性、法界)对“生命实相”的圆满表达。而我们凡夫尚未到此境界,应在操作中反复品味体会,才能不断精进,超越提升。于是想对杨师“吐气法”简练精准的133个字逐字逐句进行体证(想起有一次上课时,看到许老师的《生命实相探究文集》书中密密麻麻的标注,那一定是老师在反复一遍一遍体证杨师表达的证据),我想对吐气法又认真一把。

“舌抵上颚,取一舒适体势(坐、卧均可)保持不动,由鼻往外吐气至尽,自然止息片刻(不要憋气),至不能忍受时吸气,重复上述过程至练习终了。吐气法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保持练习过程体势不动;二是对吐气至尽与下次吸气之前的一段止息过程的体会。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体会吐气过程身体的状态,尤其是气尽时体内能量的升起。”

1、“舌抵上腭”。舌抵上腭是为了连通任督二脉,有利于能量上头部,洗刷脑中的六识之巢。这在《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修证方法中有多次的表达,是书中自我突破六识障碍的重要方法。这点,我目前仍做不到时时,总算常常想起,平时不说话时,舌抵上腭的时间多了很多。“

2、“取一舒适体势,保持不动”。“舒适”应是当下坐或卧能够得着的最放松适宜的体位。“体势”,我之前认为是“体位”,如坐、卧、半躺,或站桩等练习体位,但今日在练习时对“势”有了感觉,那是初始体位状态下能量、力道的一种状态。因而更明白了为什么强调“保持不动”的重要性了。一动,势就变了。根据每一次上自主健康训练营的专业课上,许竹如老师对同修或我的吐气法的个性化指导以及我自己平时的习练心得来看,这个“不动”,我认为是相对的,在吐气练习过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觉,而觉后必要时要作调整(如感觉到身体某处很紧时,可适当调整体会,那个紧可能就消失了),使当下的身心处于更放松舒适的状态,然后又保持“相对不动”。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3、“由鼻往外吐气至尽,自然止息片刻”。“吐气至尽”一词,表达是有形之气吐尽,写到此处,我感受了一下,当下体证到是胸腔之气挤尽后,再用力挤出腹腔、肾区等体腔之气后,气就吐尽了。接下来就到了“自然止息片刻”的阶段了,这时气已极少,但保持往外吐的势头,实际细觉是身体中有无形的能量在往外、往上运动的一个势头,期间往往又能挤出一点气,多次反复后,到达极限后吸气,即“至不能忍受时吸气”。“片刻”因人因时而异,刚开始可能1秒钟不到,通过练习可不断延长,测了一下,现在的我大约1口气吐尽20-30秒,然后止息20-30秒。“不能忍受”这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词,因此在操作时,初学者往往很难把握这个度,甚至于我专门练习2年的人来说,在每一次练习时,也是在探索当下我能够忍受的度在何处?这里推荐给朋友们杨师书中两个修行原则“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与“舒适为度,见好就收”。关于该原则的详细解释,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修行的基本操作原则

这个探索的过程,如果有象许老师这样的明师在时,很容易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建立起适合当下身心状态的经验,而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回炉时,老师又可以看到我们当下操作中的问题,与当下身心状态是否适应,这个阶段该如何深入操作会更有效一些。经过2年多的专业课的学习,我明白明师之重要,专业训练是一条快车道,少走了很多弯路。如果你也在修行的路上,我推荐你和我一起跟随许竹如老师学习。

自主健康训练营第11期2023年2月开课

4、“重复上述过程至练习终了”。此“重复”不是简单机械重复,而是在对自己状态有觉知的情况下,按照原理方法进行不断调整而深入的过程。

5、“吐气法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保持练习过程体势不动;二是对吐气至尽与下次吸气之前的一段止息过程的体会。”体势不动,可减少外在因素对“能体”状态的干扰,更有利于细微觉察吐气操作本身带来能量状态的变化,及当下身体的状态。止息过程的体会是一个不断深入细化的功夫,是训练心的觉察感知力的关键。练习结束后,对本次练习中身体状态变化的白描有助于认识自己,建立参照系。白描一下今天的练习:此时,全身放松,暖暖的,尤其尾骶部热热的,很通透,肩背微紧,胸中舒坦,大脑空灵。

自主健康训练营的同修来说,我建议有三点:一是经常在群里打卡,用文字的方式白描自己操作时间,操作方法,操作中有何状况,操作有何疑问等,方便老师及时了解我们的状态予我们更加精准的指导。充分把握线下共修与线上共修的时间扼要表达自己近期的状态,疑问等,老师的点拨往往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三是经常看同修与老师群里的互动,尝试用心跟上去参与讨论,对自己往往很大的帮助。想起上次课,老师次提起“话头一词,禅语说“话头”,参话还没有出来的头此刻想到的是“起心动念一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