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俊 | 拜年拜年 福寿双全——漫话礼俗

 seawn 2023-01-21 发布于上海

全文共7254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作者简介:周俊,民俗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燕山学者,UCLA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海洋历史民俗文化;长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市级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民族文学研究》《文史知识》《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论文若干篇。

文章来源:《文史知识》2014年第2期

拜年拜年  福寿双全

——漫话礼俗

文 | 周俊

新年拜年礼俗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朝,每逢新年,诸侯都要向周天子“朝正”,即向周天子祝贺新年,《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孔颖达注释: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他们。诸侯们赋诗言志,将天子比作太阳加以颂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不仅官方重视新年拜年礼俗,民间也极为重视,南北朝的时候就有“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今天我们说起拜年礼俗,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的一种礼仪传统。但是,仔细追究起来,古代人们最初的拜年礼俗,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拜,而是拜“神”或拜“物”,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拜年的起源与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和厄运的怪兽。它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又有的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数十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年”的声音,故名年兽。年兽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兽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那么,如何才能让“年”过去呢?

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又一年的除夕之夜,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穿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可以说是拜年的最早形式。

当然,上面的故事仅仅是节俗传说,但它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反映了古代人民在新旧时间更替中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人们经常同野兽搏斗,并且,很多野兽确实怕火、光和响声,“年”的故事这样诞生也不奇怪。而且,古人讲究一年耕耘一年收获,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尤其是冬日打猎大获全胜后,就更要庆祝道喜了。

拜年的起源,与当时人们所处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年”,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为禾,下面为人,类似于一个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穀梁传》也有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在古代,“年”的本义为丰收。在靠天吃饭的古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拜天来争取“大有年”。《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记载:“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

可见,最初的拜年仪式,是人们对丰收之年的一种期盼与庆贺,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拜,而是拜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消灭灾祸。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创造《太初历》,确定一年为十二个月,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以祭祀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新纳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拜年活动,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

官民共享的拜年礼俗传统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联络感情、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古老方式。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其都极为重视。康熙《宛平县志》就有关于拜年的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祀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

但是,官方与民间的拜年礼俗,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官方拜年,重视的是礼仪和规模。其中,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莫属于元旦朝会了。

朝会,也称“朝正”、“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也就是所谓的“受天之佑,四方来贺”。《论语·乡党》云:“吉月,必朝服而朝。”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正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古代朝会一般从元旦五更爆竹声中就开始进行,如东汉礼仪规定,新年元日,在夜漏未到七刻时,文武百官要入宫给皇帝贺年,皇帝也兴高采烈,来到德阳殿接受朝拜。据《汉杂事》记载:“正月朝贺,三公奉碧上殿。”可见,当时就有拜年送礼的习俗。

每年一次的元旦朝会是封建国家显示强大国力、强调统治秩序,来表现君民同乐、普天同庆的重要仪式。文武百官给皇帝拜年后,皇帝要回赠礼品、赐酒设宴,君臣一起观赏乐舞,并“大赦天下”。曹植曾有这样的描绘: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唐代元日,照例举行官方朝会,庆贺新年,文武百官拜表称庆。宋代的元旦朝会,有一套完整的礼制。其中,少数民族使节的服饰和礼节非常引人注目。据《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载,大辽大使顶金冠,后簷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腰系金蹀踱(佩带上的饰物);其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时用契丹人礼仪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肩为一拜,即单腿跪,不叩首,两手同时着肩。副使则用汉礼跪拜。夏国大使、副使皆戴形制短小的金冠,穿绯红色窄袍,叉手而展拜。高丽(今朝鲜)、南番、交州的使节,和汉族礼仪一样。回纥使者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并且披散着长袍。于阗使都戴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带着妻子来。南蛮五姓番入朝是椎髻乌毡,用僧人礼。

相比于官方的朝会,民间拜年更重视家庭礼仪与亲情交流。人们互相拜年,是出于对长者的尊敬,对亲友的热爱,体现着亲戚邻里情深意浓的传统伦理道德,亲情味人情味更浓,形式也更为活泼多样。汉代的《四民月令》也专门记载了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斋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乡亲、乡党耆老。”明人田汝成《熙朝乐事》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嗽,啖黍糕,谓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谓拜年。”此后此种拜年礼俗历代相传。

后来,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团拜”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到了明清时期,团拜特指各地同乡同年官僚于正月间举行的聚会庆贺活动。《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以后就是门生请主考,同年团拜。”清人艺兰主在《侧帽馀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诗人戴复古的《岁旦族党会拜》诗,就描绘出了家族春节团拜的盛况:“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五代同堂,二百多人欢聚在一起,该是何等的热烈和喜庆!

民国时代,地方政府机关也从事团拜。《大名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云:“自改行阳历以来,城内每逢年节,县署知会各机关人员及士绅,届时于指定地点行团拜礼,较之诣门互拜,颇称简便。”柳亚子《民主党派举行团拜典礼》诗:“从容揖让礼文优,团拜应为团结谋。”现在,无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人民团体,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都要进行团拜活动。大家欢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团拜成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形式。

丰富多彩的拜年礼仪

拜年拜年,福寿双全,鞠躬行礼,红包见现;拜年拜年,拜倒老灶前,不要你的糍粑粿,只要你的挂颈钱。

拜年拜年,包包(礼包)向前。进门一站,三个甜蛋。小孩一叫,红包即到。包包一嘚(放),乒乓(满满)一桌。

这些歌谣,说的就是丰富多彩的拜年礼仪。

古时的拜年习俗,有拜年和贺年两种说法。一般百姓在家里拜神灵、拜祖宗、拜尊长;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长辈向晚辈赐“压岁钱”,这样的习俗人们称为“拜年”。北平有歌谣:“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而平辈、乡邻间也会互相登门拜访,如果路途相见则作揖道贺,称之为“贺年”。民间有俗语:“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戴新呢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描写的就是相邻之间的互拜。

古代的拜年,在拜年时间、拜年对象、拜年方式和所送礼物上,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和要求,民间也有这样的《拜年歌》:

一进门来拜个年,弯腰捡个太平钱。太平钱上四个字,荣华富贵万万年。

正月初一来拜年,尊辈长辈坐上面。我在下面行个礼,一年四季都平安。

正月初二来拜年,三亲六眷坐两边。人旺财旺所你家,福禄寿喜日月甜。

你拜年来我拜年,兄友弟恭大团圆。今日喝杯同心酒,日进万斗增财源。

古时的拜年,首先要穿戴一新,以鲜洁亮丽的服饰迎接新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就是这一意义。小孩子也会穿上艳丽的新衣,并互相炫耀,刘禹锡在《元日感怀》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燎火委虚烬,儿童衒彩衣。”

在民俗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也有神性意义,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具有强烈的时间更新意识(参萧放《春节》)。

穿戴一新,开门爆竹之后,人们首要的事情便是祭拜神灵和祖先,《尚书·舜典》就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是春节家祭中最重要的祭祀,其次拜祖先,然后才是家人互拜,这种祭祀团聚,增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

家里人拜完后,便出去给邻居乡亲拜年。一般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尤其是五服之内的亲眷;初二、初三要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等至亲好友,稍微远点儿的可以一直拜到正月十六,也就是所谓的“拜晚年”。

在不同的地区,拜年的时间顺序也有所不同,河南有着这样的说法:“初一走自家,初二初三走舅家,初四初五走姑家。”湖北一带则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舅母,初三拜丈母,初四拜姑母,初五拜姨母。”在江西的一些农村,有着这样的风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拜大年。”意思是说: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是儿子、儿媳与父母相聚的日子,初二是外嫁的女儿偕同女婿外孙回家给父母拜年的日子,初三是给去年过世的亲人拜“大年”。

在福建莆田,则有独特的初二“探亡日”的习俗。正月初二这一天,人们互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这个习俗与一段悲惨的历史有关。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兴化府城(今莆田城)被倭寇攻陷,城内被焚毁殆尽,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后来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才得以收复。出外避难的老百姓,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悲喜交加,一面掩埋亲友尸体,一面收拾破碎家园。后来,为纪念这一段历史,民间约定这一天为“探亡日”,后又改为正月初二。这一天人们互不串门拜年,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初二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

当然,亲戚之间互相拜年,礼物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礼物一般有四样或者六样,主要有红糖、白糖、红枣、蜜枣、桂圆、桃酥、荔枝、柿饼等等。这些礼物各有寓意。譬如,桂圆,象征着富贵和团圆;“吃红枣,年年好”,新年吃红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一切安好,红翻天。这些礼物分别用老黄纸包成长梯形,上面覆盖一张长方形红色纸,红纸上面印有“恭贺新禧”等字样,用细纸绳一扎,然后四样或者六样扎在一起,得体又美观。

各个地方风俗不同,礼物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广东,家家喜欢互相赠送大桔。大桔取其谐音“大吉”,象征吉利。大桔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民间称这种拜年礼俗为“换桔运动”。

新年来临,最高兴的恐怕要数孩子们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过年是小孩子最欢快的节日了。除了好吃好喝好玩,小孩子还能得到特有的礼物——“赐福”和“压岁钱”。

小孩子去邻里家拜年,主人一般都要赠点糖果,不让其空手而归,这叫做“赐福”;而在亲戚家人之间,小孩一般会得到“压岁钱”。现在人们仍然沿袭着这个传统,只不过以前象征性的压岁钱变成通行的钞票,家长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连连发财”、“连连高升”,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在其他一些地区,大年初一有请新结婚的媳妇喝茶的习俗,茶名叫“旺丁茶”,其实也不是喝茶,就是吃些花生、糖果点心之类,“旺丁茶”只是一种寄托和期盼,盼着新娶的媳妇给家庭早生贵子,添丁增口。

拜年的内容丰富多彩,拜年的仪式、礼节,也是饶有趣味。

现在人们拜年,见面时往往握手互相祝贺,将握手看做一般的礼节,其实在中国古代,握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史记·滑稽列传》中有“握手无罚,目眙不禁”,阮籍在《咏怀诗》也有“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裘裳”这样的句子,古人认为手拉手、握手这样的举动,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达,而不是一般的礼节。

古人拜年,晚辈对长辈、年纪轻的对年纪大的要行跪拜礼;平辈之间、邻居之间就双手作揖,嘴里头还要说诸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清人吴继钱《半野轩诗存》云:“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但要注意的是,作揖也是有讲究的。对于男子来说,一定要左手成掌,右手握拳,左手对右手或包或盖,这称作“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女子的作揖方式,则与此相反。如果不了解这个基本礼节,大过年的,来一个右手盖左手的“凶拜”,那可就是触人霉头了。

另外,拜年,在一些地区,也有着一些忌讳,譬如,如果拜年的家中有卧病在床的老人,是绝对不能到床前拜年的,因为在民俗中,床前拜年是极大的忌讳。河南的一些地区,认为妇女不能大年初一到别人家拜年,前往拜年的第一家,应该是父母健在、儿女俱全、家宅兴旺的人家。

人们登门拜年,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礼节,但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或者身体欠佳者来说,确实不易。白居易《元日对酒五首》曾百般感叹:“庆吊经过懒,逢迎拜跪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后来,宋代人简化了登门跪拜,兴起“投刺之风”,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用名片拜年。南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一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宋代名刺用梅花笺纸制成——二寸宽、三寸长,名刺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地址,到了正月一日拜年时,就赠送一张名刺,投寄名刺不一定本人亲自去,可以由仆人代劳。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笑话: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春节时无仆可派,徘徊门首,恰好友人沉子公仆人送名刺来。他取来一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于是灵机一动,请仆人喝酒,暗地里换上自己的名刺。沉家仆人毫无察觉,继续到处投送,其实全部是吴四丈的名刺。因此文徵明在《拜年诗》中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确实切中了年帖满天飞的某些弊端。

到了清代,名刺之风已经遍及城乡各地。一些大户人家特设“门簿”。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馀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这四个人,反映了人们对财富、寿命、学识等的渴望和追求。清代还时兴一种“拜盒”,将红色硬纸片制成的名刺放入锦盒中送给对方,以示隆重。

至今,人们在春节期间互赠贺年卡便是这种投刺之风的沿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等,这些拜年形式虽然减少了登门拜访的麻烦,但也没有了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欢庆新年的那种热闹和快乐。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拜年活动也是异彩纷呈。譬如台湾民间将拜年贴称为“走春”,意思是走向生活的春天;少数民族拜年更是别有趣味:藏族人献哈达;回族人送香油;白族人要给老人敬“三道茶”;蒙古人拜年,男人和未婚女子叩拜,已婚女子跪拜,新媳妇则要唱歌,意谓“唱拜”;瑶族新婚夫妇到女方家拜年,在女家新婚宴席上,父亲唱山歌祝女儿女婿恩爱和睦。在陕北,还有独特的秧歌拜年。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走街过巷,边行边扭的叫“过街秧歌”,或扭或唱的叫“场地秧歌”,不拿道具,甩手扭扭也可,或者手持扇子,拿着手绢,握着花团等等。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

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人们通过拜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亲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了村民间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中华文化基础由此愈加坚固,中华文化面貌历久弥新。

文章来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载《文史知识》2014年第2期,第9-17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