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联络感情、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古老方式。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其都极为重视。康熙《宛平县志》就有关于拜年的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祀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
但是,官方与民间的拜年礼俗,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官方拜年,重视的是礼仪和规模。其中,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莫属于元旦朝会了。
朝会,也称“朝正”、“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也就是所谓的“受天之佑,四方来贺”。《论语·乡党》云:“吉月,必朝服而朝。”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正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古代朝会一般从元旦五更爆竹声中就开始进行,如东汉礼仪规定,新年元日,在夜漏未到七刻时,文武百官要入宫给皇帝贺年,皇帝也兴高采烈,来到德阳殿接受朝拜。据《汉杂事》记载:“正月朝贺,三公奉碧上殿。”可见,当时就有拜年送礼的习俗。
每年一次的元旦朝会是封建国家显示强大国力、强调统治秩序,来表现君民同乐、普天同庆的重要仪式。文武百官给皇帝拜年后,皇帝要回赠礼品、赐酒设宴,君臣一起观赏乐舞,并“大赦天下”。曹植曾有这样的描绘: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唐代元日,照例举行官方朝会,庆贺新年,文武百官拜表称庆。宋代的元旦朝会,有一套完整的礼制。其中,少数民族使节的服饰和礼节非常引人注目。据《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载,大辽大使顶金冠,后簷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腰系金蹀踱(佩带上的饰物);其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时用契丹人礼仪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肩为一拜,即单腿跪,不叩首,两手同时着肩。副使则用汉礼跪拜。夏国大使、副使皆戴形制短小的金冠,穿绯红色窄袍,叉手而展拜。高丽(今朝鲜)、南番、交州的使节,和汉族礼仪一样。回纥使者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并且披散着长袍。于阗使都戴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带着妻子来。南蛮五姓番入朝是椎髻乌毡,用僧人礼。
相比于官方的朝会,民间拜年更重视家庭礼仪与亲情交流。人们互相拜年,是出于对长者的尊敬,对亲友的热爱,体现着亲戚邻里情深意浓的传统伦理道德,亲情味人情味更浓,形式也更为活泼多样。汉代的《四民月令》也专门记载了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斋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乡亲、乡党耆老。”明人田汝成《熙朝乐事》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嗽,啖黍糕,谓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谓拜年。”此后此种拜年礼俗历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