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三国时期双方兵力最为悬殊的战役

 趣历史 2023-01-21 发布于辽宁

说起三国时期兵力悬殊的战役,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但这几场战役,跟下面几场兵力悬殊的战役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兵力悬殊第四名,公元264年的永安之战。公元263年,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帝国作古,这个庞然大物猝然而亡后,史上最坑的盟友东吴就像秃鹫一样扑了上来,首当其冲者,正是罗宪镇守的的永安城。东吴方面的经验是,打敌人曹魏总是输,打盟友蜀汉却总是赢,因此,这次他们打永安城,也是志在必得,但是,这次他们碰到了硬钉子。永安之战中,陆抗的3万吴军,围攻罗宪的2000人,双方兵法比达到了15比1,六个月之后,吴军硬是没把永安城啃下来,最后只得灰溜溜的撤走。这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却也是一场可悲可叹的战役,因为,如果当初邓艾伐蜀时,镇守江油或者绵竹的是罗宪,蜀汉岂会轻易亡国?

兵力悬殊第三名,公元229年的陈仓之战,也就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动用了3万蜀兵围攻陈仓,而负责防守陈仓的,只是郝昭带领的一千余名魏兵,双方的兵力比达到了30比1。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之下,鏖兵20天,诸葛亮仍然没能把陈仓拿下来,最终粮尽撤军,魏将郝昭则凭借此战一战封神。郝昭很牛,这个我们必须要承认,但很多人借此战讽刺挖苦诸葛亮,这就有点过度解读了,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陈仓这鬼地方,除非防守方主动投降或者毫无防备,否则,进攻方几乎不可能打的下来。很多人会说,那人家韩信怎么就成功了呢,实际上,正因为韩信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前车之鉴,后人才不可能复制这样的成功。

兵力悬殊第二名,公元253年的第六次合肥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东吴太傅诸葛恪率军20万围攻合肥,这标志着东吴对曹魏的军事进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战中,曹魏一方负责防守合肥的,是一个叫张特的将领,他的手中,只有3000魏兵。20万VS3000,双方的兵力比达到了66比1。3000人抵抗20万,防守方当然是压力山大,顽抗3个月后,城墙已经破烂不堪,合肥岌岌可危时,张特用了一招“缓兵之计”,说自己“准备投降,已经开始走投降程序了”,让诸葛恪“再等几日”。诸葛恪果然上当。停战的几天里,张特把残缺的城墙全都修好了。等诸葛恪反应过来,再重新组织进攻时,吴军已经斗志全无。不久,曹魏援军迫近,诸葛恪只能仓皇撤退。

兵力悬殊第一名,公元215年的逍遥津之战,也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在兵力和气势上,吴军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张辽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进攻。张辽连夜挑选了800精锐组成了敢死队,向立足未稳的孙权10万大军发起了冲锋,这场战役的兵力比,达到了125比1。从兵法的角度来看,放弃坚城不用而主动出城进攻,以绝对劣势兵力进攻绝对优势兵力,张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飞蛾扑火。但兵法之奇妙,就是因为不循常规,于是乎,奇迹诞生了,张辽的800人,在孙权10万大军中往来冲杀,吴军溃不成军,连孙权都差点被活捉。后来有人戏谑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

结语:辩证的来看,同样是手握绝对优势兵力而不能胜绝对劣势之敌,孙权表现出的是无能,诸葛亮表现出的却是无奈,因为孙权是败在了自己胆小懦弱、治军无方、应变太差上,而诸葛亮却是败给了天时和地利,从根本上说,是败给了蜀汉太弱所带来的种种掣肘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