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汀,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中医门诊主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汕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专家等。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发表论文多篇,专业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肿瘤疾病,脾胃肝胆疾病等。
【基本资料】
【按语】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部近胸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痛在古代文献中称为“心痛”,“心下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心痛“、《千金药方·心腹痛》等书中记载的9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寒邪内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四个方面。基本病机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以及胃失濡养,“不荣则痛”。即气滞、食积、寒凝、郁热、湿热、血瘀导致”不通则痛“,多为实证;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导致”不荣则痛”,多为虚证。吴芳汀主任指出,该病辨证要点为辨急缓、寒热、虚实、气血、脏腑等,治疗上为以和降为顺,宜通不宜滞,故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该病患者寒热虚实错杂,或因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应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选用半夏泻心汤,临证时必须详辨其寒热虚实之偏胜,而调整干姜、黄连、黄芩、与半夏、人参(党参)用量之轻重、恰到好处,多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本案编者:吴浩华)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