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出一上联,考生听完转身就走,不料却成榜首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23-01-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说起对联,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它起源于秦朝,随着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娱乐活动。

许多士大夫都喜欢将精彩凝练的句子用对联的方式完成,如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宋代后,对联在各个领域运用广泛,贴对联已是普遍风俗,如王安石“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清时期,对联的发展达到鼎盛,甚至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大多文人都是信手拈来,楹风日盛。

图片

而作为一生写诗四万,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更是极爱对对子这一文学活动。

不仅在微服私访时,见青楼门前有一上联“天天新人鸳鸯被”后,提笔回以下联:“夜夜洞房花烛红。”

更在殿试上,初见刘墉,也就是刘罗锅时,因其相貌平平与想象中的风流倜傥全然不同而心生刁难,随即说道:“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若不是刘墉学富五车又反应机敏的回道:“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恐怕此后再难得乾隆青睐。

由此可知,乾隆不仅喜欢自己对对子,还时常出对子考察大臣们,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还曾发生在一次江南之行中。

传说,乾隆南下江南时,碰巧遇上了当地的科举考试,顺势前往现场观看,谁料考场上却发生了有趣的一幕。

有两个考生的成绩皆名列前茅,又因为不相伯仲一时间难以抉择彼此名次。


乾隆当即来了兴致,同考官表明身份后,决定亲自出一考题,以此来作为排名先后的依据。只见乾隆沉思片刻,出一上联:“烟锁池塘柳。”

此联一处,一位考生立马起身致歉,说自己对不出,转身便走了。而另一位考生冥思苦想半天,方才悻悻离去。

随后乾隆却钦点先走之人为第一名,乾隆见众臣不解,遂出言解释道:“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

为什么说此联为绝对呢?因为“烟锁池塘柳”不仅暗含“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结构,其意境亦幽静深远:在一处池塘边,有绿柳环绕,风过时水雾渐起,仿若仙境。

另外,此联最早见于明代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他曾将其融入诗中,一口气对了三个对子,下联分别为: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台榭灯。


尽管每联都算对成,但不论格式还是意境上,都只是差强人意,而此后多年,不仅无人对出与“烟锁池塘柳”足够匹配的下联,更有甚至还要求所对的五字要词性相同,如此难度骤增,自然可称绝对。

因而,当考生面对乾隆所出的这一上联时,能立马判断出其中难度,并自知无法对出“完美”的下联而果断放弃,可见其不仅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更不会贪功冒进,如此人才,比之于其他不知深浅急功近利之人,人品与能力上自然更胜一筹。

图片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上,不会有绝对博古通今的学术大家,亦不会有人品能力全无缺陷的完美之人。

一个人,若是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踏实,并谦逊有礼积极好学,那么终将如千里马一般,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此后自是花团锦簇,前程锦绣。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