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有焦赞世系

 焦留政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焦赞→焦玉→焦凯→

焦得禄、王氏→焦之成、王氏→焦钦、周氏→焦淑源、焦淑田、焦姑(焦淑贤)

万古流芳孝女祠

 【一】

  常家庄,原叫焦疃,宋时已有村。开始是焦姓人家在此居住,到宋朝末年常姓人迁入,才改名为常家庄。

  相传,焦姑是宋朝抗辽名将焦赞的后代。先祖焦赞曾是北宋元帅杨六郎部下大将,太高祖焦玉在杨宗保手下为将,高祖焦凯与杨文广共同抗击辽兵。焦姑的弟弟焦淑源,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兵杀害。兄长焦淑田,字文通,也是一位抗金名将,在大将王彦部下为副将,是南宋初“八字军”的主要组织者。“八字军”与“岳家军”齐名,也是一支抗击金兵的主要军事力量。后来在一次与金兵激战中,焦淑田壮烈殉国,实现了焦门“为国尽忠”的家训。史书上说,焦赞杀了拆毁杨府的谢金吾。谢金吾是奸臣枢密使王钦若的女婿,焦赞因此被发配到山东蓬莱的沙门岛。他的后代为了躲避奸臣追杀,才隐居到这里来。

  【二】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修焦孝女祠碑记》记载,孝女姓焦,名淑贤。是宋高宗时人,她的父亲焦钦,母亲周氏,祖父焦之成,祖母王氏,曾祖父焦得禄,曾祖母王氏。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列女传》亦有记载。焦家逃难到昌乐焦疃住下时,曾祖焦得禄和曾祖母王氏早已去世,家里只有祖父焦之成及祖母王氏,父亲焦钦母亲周氏。一家五口人痛苦地生活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祖父母及父母从不谈论金国的事情,做任何事都避着一个“金”字。祖父经常给焦姑讲述焦家祖上为国尽忠的故事,讲述先祖焦赞跟随宋军元帅杨延昭抗辽的惨烈事迹,使焦姑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给她讲齐国千乘人(今山东高青县北)董永卖身葬父和孟宗哭竹生笋为母治病的孝亲故事。讲汉文帝为母尝汤药的孝亲行为,使焦姑成为哭麦感天的孝女。

  焦姑的父亲焦钦和祖父焦之成,自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去以后,深感奇耻大辱,许多年杜门不出,对金国十分痛恨,等到后来听说抗金名将岳飞,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腊月二十九,在临安(今杭州)风波亭被奸臣所害时,二人顿时被这个惊人的恶讯击倒,从此茶饭不思,整天以泪洗面,以至怨愤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双双身亡。二人怨恨悲愤而死不到半年,祖母也悲痛而亡。

  焦姑的祖父、祖母、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只剩下焦姑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家里没有男劳力,没法进行农业生产。焦姑只好到丹河边割来苇子,编织成炕席,背到集市上卖,换来银钱,奉养老母。几年后,焦姑出落成一位端庄秀美的少女。她十七岁那年,邻村一金人富户子弟看上了焦姑的美貌和贤淑,就以重金托媒,想娶她为妻。当时家族中的几位长辈贪图人家的钱财,畏惧金人的淫威,几次上门威胁利诱逼焦姑出嫁。但是焦姑恨透了金人,更思老母在堂,就断然拒绝,“断发污面,誓不从嫁”。

  【三】

  这年隆冬腊月,母亲周氏忽患重病,几天汤水不进,奄奄一息,急得焦姑欲哭无泪,四处请医买药,但母亲的病一点也不见好转。焦姑冒雪跋涉十几里,从北岩街南的二姑山青云庵,请来了得道成仙的老尼姑静虚大师。静虚大师坐在焦家的炕沿上,对周氏的病看了半天,然后长叹了一口气说:“难啊!”焦姑急忙问:“俺娘的病,用啥药能治好?”静虚大师说:“老人只要喝了新麦子煮的麦仁饭就能好,但这隆冬腊月上哪里去找新麦子麦仁?唉,闺女听天由命吧。”送走了静虚大师后,焦姑急匆匆跑到村北焦家的麦田里。麦田白茫茫一片被大雪盖着,不见一丁点青色。焦姑大哭一场后,仍不死心,跑回家拿来供香和纸钱,焚香烧纸,苦苦哀求。她又脱下身上仅有的棉衣,盖在麦苗上为其御寒。当时正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焦姑身穿单衣在凛冽的狂风暴雪中长跪不起,哀求上天让麦子快熟,天黑后,她倒在地上冻僵了。天庭的玉皇大帝深为焦姑的孝心所感动,急命火龙降临焦家麦田,变一更为一月,二更为二月……五更为五月。天亮后,冻僵的焦姑慢慢苏醒过来,她睁开眼一看,厚厚的积雪不见了,地里的麦子熟得一片金黄。焦姑喜极而泣,面对苍天叩了三个响头,急忙拔了一抱麦子回家,脱下麦粒,到村中的石碾上碾成麦仁,煮给母亲吃了。几天后,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又过了数年,风烛残年的周氏,在焦姑的精心照料下无疾而终。母亲死后,焦姑变卖了全部家产,在众乡邻的帮助下,以最高最周全的礼仪安葬了母亲。

  【四】

  母亲过世后,焦姑在墓旁撘建一草房,为母亲守墓,每天祭奠母亲。有诗为证:“凤凰山青丹水长,孤身倩影慈墓旁。晨昏虔诚注上香,孝亲动天凝神光。”焦姑以纺绩度日,沉浸在母亲去世的悲痛中。焦姑每天用衣襟兜土为母亲筑坟。遇到风雨天气,就用草毡子把母亲的坟墓盖好,怕淋着母亲。过年时,焦姑给母亲上好香,摆上供品,哭着道:“娘,过年了。女儿和您一起过年,请您老人家享用这年夜饭。”言罢,悲声大哭。三年孝满,焦姑痛心国破家亡,深感生已无义。于是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趴在母亲的坟上大哭一场后,悄悄自缢于坟前的柏树上。

  焦氏一家虽绝嗣,但满门的忠烈孝行感动乡里。乡亲们自发为焦姑在其母亲的坟旁修了座大墓。到了南宋快灭亡的时候,阴雨天或者夜间,人们又听到焦姑墓里发出凄惨痛楚的哭声。乡人们觉得,这一定是焦姑为大宋的灭亡感到痛心,她的坟墓中才会发出这样可怕的悲声。于是乡亲们又纷纷捐资,在观音庙西侧焦姑墓东旁,为焦姑建了一座孝女祠,以表彰她的忠心孝行和贞节德操,并以此教育子孙后代,激励风化。

  【五】

  从北宋末年创修孝女祠后,元、明、清各个朝代,孝女祠的香火一直延续不断,只是历年的战乱和风雨,将孝女祠部分毁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常家庄万丰里老掌柜常敬书老先生倡议重修。常敬书(1826—1990)字丹臣,岁贡生,是当地颇有威望和儒学修养的贤士和善士,出身于一个耕读为本孝悌传家的富贵之家。青州府正堂黄知府曾题“七世同堂”的金匾予以褒奖。

  孝女祠重修后,当地名士,钦加六品衔、候选训导、贡生刘其忠亲撰碑文;已酉科举人、军功保举知县、清平县训导阎兆麟书写,立碑纪念。

  孝女焦姑之德,动天地、感神灵、享祭祀、名乡里,但不能自保其墓。民国初年,在洪水冲刷下,孝女墓遭受破损。于是托梦给村里有威望的贤士,致多人共做一梦曰:房屋漏雨,不能挡风。第二天,村里的老人商议,仍由已故常敬书老先生的后代经营的万丰里出资,卜地迁葬。从凤凰山南沟北崖迁至凤凰山东麓现在的墓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孝女祠毁于“文革”。九十年代,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国家对文化和旅游事业日益重视。此时,常家庄村的常吉平、王焕兰夫妇,倡议重修孝女祠,得到了村委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积极拥护。一致推举村中宽宏大量、认真负责的常顺利总揽善事。常吉平夫妇出资出料,于1998年3月2日动工。重修后的孝女祠依旧是三间,长6.6米、宽4.6米、高5.2米。祠内重塑了焦姑神像。神像稳重端雅,栩栩如生。另有二侍女立于左右。壁间绘有“王祥卧鱼”“哭竹生笋”“闻雷泣墓”“芦衣顺母”等其他至孝事迹的壁画。并书写对联:“一门称义士,万古仰贤媛”。楹联是:“断发污面守节至以隔天,织席哭麦奉母乃能全孝”。常吉平先生将祠前祠后,栽满了花草树木,每天精心浇灌修剪。有诗为证:“祠前常扫静无苔,青松翠柏常君栽。种得春风绿万树,茂林修竹神仙来。”

  点评:焦姑之孝,可谓感天动地。但作者没有停留在仅仅对焦姑的描绘上,而是不惜笔墨,交待她的家世。这样,焦姑所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孝,还有忠,忠于国家和民族,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焦姑庙的变迁,则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忠孝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