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京城繁华的商街,老北京有句顺口溜:“东四西单鼓楼前”。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要算“鼓楼前”了,这里积淀了北京城上百年的历史。在暮鼓晨钟的相伴下,这条老街静静地记录着商贾店铺的沧桑变迁,也守护着老街坊的市井生活。 1991年,鼓楼街头的服装秀。当时,模特街头走秀为服装品牌代言还是件新鲜事儿,敢于“尝鲜”的地安门百货商场举办的这一商业活动,引起了不小轰动,当然也聚集了众多人气。至今,很多“70后”“80后”都记得自己小时候采办年货、购新装就去“地百”。张风摄 在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端,从地安门至鼓楼,是一条长达775米的古老街道,现称地安门外大街,也就是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鼓楼前”。元大都营建之际,刘秉忠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匠人篇所记载的周代王城来规划新都,其中“前朝后市”意为都城南部为皇宫官署,北部为市场和商业街。“鼓楼前”就属于都城中的“后市”商业区,历来是京城繁华兴盛之地。据清代北京风土掌故杂记《天咫偶闻》记载:“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余,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 屋顶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1月,随着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提升项目的完工,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正式形成。如今,游客无论是登高俯瞰,还是漫步骑行,都能领略到中轴线文化精华,感受到老城的传统风貌。方非摄 这条不到千米长的老街上,在清末民国时期曾涌现出100多家商铺,涵括了七八十个行业。赶上逢年过节,沿街商铺常会支起摊子,摆满时令物产和年节玩意。年根儿,是“鼓楼前”最热闹的时候:卖剪纸年画儿的,卖糖瓜儿花炮的,做糖画吹糖人的,还有在路旁摆上八仙桌当场写对联的。在天寒地冻的时节里,红红火火的摊子上,每一处都披着喜庆的大红色。每当这个时候,这条老街上总是人头攒动。临近除夕,像“百鸟朝凤”“百蝶迎春”“松枝鹤鹿”等五光十色的花灯手工艺品会争相亮相集市摊,令人目不暇接。正月十五前,卖小吃的商户门口又早早地摆上桌子,支起笸箩、水缸等家伙什儿,开始摇元宵。顾客买上几个回家吃,打心里透着甜。 今年腊月二十二,什刹海街道白米社区举办了小年传统文化庙会,现场设有剪纸、糖画、糖葫芦、兔儿爷彩绘、写福字、套圈、投壶等民间技艺和非遗体验活动。在场居民不仅了解了不少传统文化和中轴线知识,还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去'地百’挑块布,再做身新衣服”是很多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标配”。地安门百货商场自上世纪50年代落户于“鼓楼前”,早已成为这一带最有人气的商业地标,更是附近居民不可或缺的“老街坊”。每到岁末,店里大红灯笼高挂,来自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鲜货、俏货第一时间被摆上了货架,柜台前摩肩接踵。看着手里提拎的大包小裹,每个人脸上都乐开了花。 2022年12月31日,“后市”商业区内的地安门商场在近十年提升改造后重张营业,更名为“新地佰”。在新地佰B1层,数十家品牌商户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多种新春好物,国货老物件深受市民的欢迎,还有不少老街坊特意来此拍照留念。杜建坡摄 时过境迁,“地百”历经70年依然矗立在此,不过“模样”已大变。为恢复北中轴线风貌,“地百”从2013年开始“削层”改造,由5层的“傻大个”变成了两层的坡顶灰瓦仿古建筑。伫立露台远眺,可见钟鼓楼和什刹海的美景。间或,一缕鸽哨从空中划过,余音袅袅。去年岁末,“老地百”变身“新地佰”,更加注重文化定位,潮玩零售、国潮餐饮、艺术文化将是主要业态。 2017年12月18日,地安门百货商场经过沿街立面的局部“削层、退台”改造,以现代材料、仿古模式的仿古建筑亮相。作为这一地区最有人气的商业地标,附近不少老街坊时不常来看看它的改造进展,期待再到这里选购年货。阎彤摄 历经百年变迁,逝去的是过客,留下的是文化。如今的“鼓楼前”繁华依旧,它串联起北京活色生香的烟火气,将古老的文化气息与现代商业相融合,让这条老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百多年前的鼓楼和“鼓楼前”是什么样?2015年,在地安门街头的变电箱上,装饰出1900年的鼓楼、1920年的地安门外大街的照片,这样的创意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庞铮铮摄 相关链接: H5上逛中轴,一天一站打卡地!大年初三,地安万宁换新颜 |
|
来自: singer0852 > 《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