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1月29日,古都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大礼堂响起军歌声。 军歌声中走出八位将军,准备接受刘伯承元帅授予的解放军上将军衔。 走在最前面的一位,挺胸昂头,虎步生威,正是赫赫有名的“明星将军”许世友。 至此,一场许世友授大将还是上将的争论与传闻,终告尘埃落定。 许世友将军虽然略有遗憾,但他光风霁月,不慕荣利,总体还是很高兴的。 其实,在最终授衔方案确定前,一度有人传言,许世友能够跻身开国大将行列。即使是名单公诸于众后,仍有人说,以许世友的功劳资历,比十位大将中的一到两位都硬,为啥许将军落选了呢? 后来在他晚年,老将军的许多部下都问过他,是否意难平?老将军始终不予评论。那么,这其中真的有什么隐情吗? 一、许世友战功够不够硬? 55年大授衔,是我军历史上一件非常复杂、牵涉面非常广,等于给开国将领们设定军中天花板,因此,参考条件非常多,不能因为某一项特别突出,或者大家都非常推崇某一位将领,就给他评很高的军衔。 总的来说,55授衔主要参考三个方面的条件:战功、资历、职务。 许世友将军的战功自然是非常辉煌的。红军时期职务低,且不多说。抗战时期在胶东独立领导一个军区,把胶东打造成四出主力的全国模范根据地,胶东子弟构成的华野九纵(陆军原27集团军的前身),是威名赫赫的头等主力。 解放战争后期,许世友与谭震林指挥山东兵团,从胶东一直向西打,收潍县、下兖州、战济宁,几乎解放了半个山东。最亮眼的战绩,自然是济南战役,生吞十万国民党军,活捉王耀武。 这份战绩够硬吗?确实够硬,但要光凭这个就要挤进大将行列,恐怕成色还有点不足。 为了更准确、更客观地说透这个理,我们要找几个参照人物: 第一,粟裕。 第二,刘亚楼。 第三,陈士榘。 粟裕是开国十大将之首,坊间爱戴粟大将者,不乏将其排为无冕之帅的,甚至有的人爱戴过度,还说什么粟大将足可力压大十元帅中的谁谁谁,客观地说一句,粟大将没评上元帅,是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此事又是55年大授衔的一大公案,可以单独开一篇文讲叙,本文就不再多说了。 单说粟裕的战功,在十大元帅之中足可与彭、林、徐诸位匹敌,九位开国大将的战功,与粟相比都相形见绌,这是无可争议的。 所以,以粟大将为参照系,无论战功还是职务(许上将在华野是粟大将的下级),许世友要评上将显然不太够格。 那么比不过粟裕就不能评大将了吗?也不全是这样,否则另外九位大将就都不太好说了。 再看战功近似的两位,刘亚楼和陈士榘。 刘亚楼解放战争中任四野参谋长,协助101指挥辽沈、平津战役之功,自然要压过许世友一头。解放天津之战,是刘亚楼亲自指挥的。只看战功的话,刘亚楼比许世友只高不低。刘亚楼还是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要知道,军兵种司令员或政委符合评大将的条件,但刘亚楼只评了上将。 陈士榘的参照意义就更明显了。陈士榘任华野参谋长期间,一度与政治部主任唐亮率一个兵团独立作战于河南,与陈赓兵团一同解放洛阳,又独力解放开封。这份战功,可以说也不亚于许世友。陈士榘也是评为上将,与其地位、战功相侔的许世友授上将之衔,应该不亏。 二、许世友资历是否强过某开国大将 从资历上说呢?是否能压过十大将的一位或几位呢?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许世友上将在开国57位上将中排名很靠前,第六。 前五位分别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 大家注意到了吧,在许世友经历过的红四方面军、山东抗日根据地(115师)、华野、三野各个历史时期,同一个山头中的上将,排名都不如他。 这充分说明了许世友将军资历之硬、名气之大、战功之高。 早期的对比人物大家不熟悉,就不多说了,只看华野、三野时代的几位上将排名,就知道许上将有多强了。三野在55年、56年授予上将军衔的还有5位:陈士榘(华野参谋长)、宋时轮(十纵司令)、唐亮(华野政治部主任)、叶飞(一纵司令,叶王陶三大虎将中唯一一位授上将的)、王建安(八纵司令)、韦国清(二纵司令兼政委)。 除了谭震林力压许世友(谭老板在党内的地位一直都比粟裕高一头,至少可授上将,甚至有机会争一下大将,但因转至地方工作,不再参与评军衔),其余三野大将都不如许上将。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三野头号虎将,许世友是否能力压一至两位开国大将呢? 大将中前七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名望、战功、资历、职务都是无可争议的。后三位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可能有些争议,这三位战功似乎都不够卓著,我们一个一个说。 资历这个东西,如果差别只是一点半点,比如你当年是红军军长,我是红军副军长,那么到1955年时,这么点细微的差别并不足以决定两个人产生大将与上将的巨大差别。 只有差的特别多的时候才管用。 比如罗瑞卿大将。罗瑞卿早在1932年时,就已经做到红一方面军第四军政委,在政治方面极其出色,后来一直奋战于保卫局系统,直接负责中央的安全。 这个角色注定了罗瑞卿不会像陈赓、粟裕、徐海东几位大将一样东征西杀,在战斗一线建立功业,而只是充当幕后英雄。但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央保卫系统与领袖直接打交道,这种特殊的生死相托的感情,可不是一般工作关系可比的。 尤其是长征途中,各种内外交困,各种危机四伏,张国焘突然来了这么一下子,这时谁是自己人、谁最可信赖?罗长子。 再说王树声。王大将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不说别的,就这一条,稳压许世友一头。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树声大将对党无限忠诚,军事能力也是一流的存在。无奈1946年中原突围时,我中原军区力量实在太过薄弱,抵挡不住处于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的围攻,没打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只是一时一地之失,中央并没有因此否定王树声,后来评定军衔,王树声跻身大将行列,没有任何疑问。 那么就只剩许光达大将,可以一比了。二许相比,许世友能强得过许光达吗? 解放战争中许光达大将是纵队司令,与许世友齐平。论战功,许光达似乎也比不过许世友。所以许光达进入大将行列不光别人看着有点勉强,连他自己都觉得评大将太高了,反复向党中央、中央军委请求自降一等,评为上将就足够了。毛主席称赞他“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但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许光达再三上书,最后中央决定,大将还是要授,但行政级别可以调低一级。十大将都是行政四级待遇,许光达降为行政五级。 中央坚持授许光达大将并不是没有道理,就从资历这一条来说,许大将并不弱。大家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看: 第一,许光达入党很早。入党时间是评定军衔一条极为重要、极为重要、极为重要的标准,元老这两个字,有时比功劳更有份量。且不说57位开国上将鲜少有比许大将入党时间早的,就是在十位开国上将中,许光达也是靠前的。 萧劲光,1922年12月; 陈赓,1922年12月; 徐海东,1925年4月; 许光达,1925年9月; 黄克诚,1925年10月; 王树声,1926年2月; 张云逸,1926年10月; 粟裕,1927年6月; 谭政,1927年10月; 罗瑞卿,1928年10月。 大部分开国将领都是在伟人组织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扎根后,才加入红军、加入共产党的,而许光达在南昌起义前就入了党,够不够硬?许世友1927年入党,虽然只晚了两年,可在革命之初,这是数量级的差别。 第二,许光达参加了南昌起义。 入党时间早晚是政治标准,参加南昌起义则是军事标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写进官方历史的话语,能够参与这场起义的,在后来开国大授衔中都很有份量。开国十大将中,只有粟裕、陈赓、张云逸和许光达参加了南昌起义。 许世友虽说也加参了黄麻起义,但两相比较,孰轻孰重,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 第三,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代表人物。 每一个层级的将帅,都要包含各大山头的代表人物。十位大将中,许光达既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具有双重代表性。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物,张宗逊上将。张上将在57员开国上将中排名第三,也是威武至极的人物。本来,张上将比许光达更能代表老西野和一野,他是一野副司令,比兵团司令许光达高一级。 1952年,军委曾出台过一个参考版的大将名单,共有15人。 按排名顺序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周纯全。 这个名单中,前九位与后来的开国十大将排序相同。大家也看到了,张宗逊本来是在许光达前面的。 后来之所以许光达后来居上,大概就是考虑到十大将中必须留一个红二方面军的代表,而且许光达从职务、级别、资历等方面综合考虑,也够得上大将,所以就成功补位,在最后时刻进入大将行列。 可以说,除了第三条考虑山头的意义多一些,前两条都是实打实的资历,无论比哪一个,许世友都比不过许光达。 三、职务限制了发挥 最后我们再说说职务的问题。 客观地说,许世友的战功,的确要比几位开国大将尤其是许光达强一些。如前所述,许光达在资历方面胜过了许世友,但不止这些,在职务方面,许光达也比许世友强。 55年授衔,将帅们当时担任的职务级别也是一条参考依据。 当时我军内部级别有九级: 大军区(一等)、大军区(二等)、兵团、军、师、团、营、连、排。 只有一等大军区的主官才能授大将或上将。许世友不是一等大军区主官,而许光达是。 周总理向九位大将授衔 一等大军区级单位,包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方勤务 部,海军、空军、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 许世友在55年前后,当过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国防部副部长。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许世友在总参和国防部都担任了副职,虽说只是挂名而实际不到任,这好歹也是国字号的职务了,为啥不能竞争一下大将呢? 其实还真有过这么一档子事。 上文我们提到一个15个的大名单,这里面没有许世友。但在15人大名单之前,还有过一个22人的大名单。多出来的7位,按排名分别是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彭绍辉、王宏坤、杨得志。 这个名单,显然就是考虑战功多一些,这老几位,都是各大野战军中的顶尖战将。 许世友排在这7位之首,他的副总长、国防部副部长职务是直接原因。 不过中央最终考虑,将帅军衔要少授、慎授,最终接连毙掉22人和15人大名单,许世友职务级别虽高,但毕竟不是正职,最终被平衡掉了。 许光达最有含金量的是装甲兵司令员,这是实打实的一等大军区级职务,起步就是上将,综合考虑授为大将,也算得实至名归了。 许世友上将深受广大军民的喜爱、赞誉,是老将军戎马一生、为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结果。但是毕竟授衔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许老将军遗憾错过大将,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
|
来自: 风语者k21pdhf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