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种父母最容易遭遇青春期孩子的反感,希望你一个也不属于

 静思之 2023-01-25 发布于上海

作者:主创团·烟花三月

主持人王芳曾做过一系列的青春期教育节目,经过大量的样本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遭遇惨烈的青春期,孩子的青春期反应是否强烈,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下面这4种父母最容易遭遇青春期孩子的反感,希望你一个也不属于。

图片暴力的父母

王芳曾经采访过一对母女。
妈妈哭诉上初二的女儿有网瘾、早恋、和父母顶嘴、甚至动手,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孩子。
而女孩对声泪俱下的妈妈无动于衷,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看着这个把头发染成乱七八糟的颜色,戴着墨镜,痞里痞气的女孩,王芳开始同情这位妈妈。
可深入交流后,王芳才发觉女孩之所以到这个地步,妈妈才是背后的推手。
妈妈把女孩视为家庭的中心,把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女孩身上,所以对女孩要求很严格。
女孩一旦有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轻则以停掉零花钱的方式威胁女孩,重则打骂,基本上一两天打一顿。
有一次,女孩放学以后和同学聊天,晚回家半个小时,妈妈疯了一样捡起拖鞋开始抽女孩,直到把女孩的嘴和鼻子都抽出血为止。
女孩恨恨地说:“现在我就是在报复她,她折磨我14年,我报复她4年,然后我18岁了,我们两不相欠。”
女孩的话狠厉,又令人叹惋。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确实如此。
暴力教育,没有教育,只有伤害。
恐惧中的孩子,只记得父母狰狞可怖的脸,无心反思和改正过错的行为。
父母举起的手掌,意味着失去,落下的责打,埋下了仇恨。
习惯暴力育儿的父母,等到孩子青春期时,便会遭遇孩子无情地报复。

图片不会沟通的父母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
“我简直不能开口说话,一张嘴,他就烦。”
很多父母感慨,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和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讨厌听见父母的声音。
其实,无论孩子到了成长的哪个阶段,都愿意和会沟通的父母保持无话不谈的和谐状态。
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才会让孩子逐渐堵上耳朵、关闭心门。
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女主角三悦说:“妈妈的嘴要能杀人,我都死一万次了。”
她妈妈的嘴太毒了,把她从小伤到大。
妈妈看到她躺在床上乐呵呵地玩手机,瞬间怒不可遏,指着她骂:
“你天天吃我的住我的,一天到晚在家待着玩个破手机。”
她遇到挫折,妈妈还不停地泼凉水:
“自己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成天哭丧着脸,也不知道冲人笑一个,活该选不上你。”
图片
三悦受不了妈妈的冷嘲热讽,准备离家出走,妈妈将她的行李从楼上扔下,并对她大喊:
“有本事你别回来,死也给我死在外面。”
三悦很困惑,不解地问朋友:“为什么和父母诉苦会得到双倍痛苦?”
她成长路上的许多艰辛和苦楚,都来自妈妈。
所以,她对妈妈怎么都亲近不起来,她也想让妈妈不舒服,所以做事总爱和妈妈反着来。
妈妈开婚纱店,做喜庆的事,她偏要进殡仪馆,做哀悼的事。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多数时候,父母不中听的话并非恶意,只是为了激励孩子勤奋、上进。
可是,不会沟通的父母都有一张刀子嘴,吐出的句句话犹如把把刀,插在孩子心头,把孩子弄得遍体鳞伤。

图片只会讲道理的父母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只会讲道理的父母,剥夺孩子体验和感受的机会,孩子并不能对父母的大道理感同身受,反而越来越厌烦父母的唠叨。
记得《变形记》中有个男孩叫子豪,他的律师爸爸给观众们贡献了“讲道理教育孩子失败”的典型案例。
子豪特别爱玩游戏,这让他爸爸十分头疼。
所以,一有机会,爸爸就会不停地跟儿子讲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错的,经常打游戏是错的。
打游戏前提条件,有个基本原则,是学习必须得搞上去。
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不是打游戏,打游戏只是一个娱乐。
学习搞好了你搞个副业娱乐娱乐,像游戏这东西,不能上瘾的,上瘾的话会跟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游戏上瘾了之后班也不上,钱也不挣……”
图片
爸爸的话句句在理,可子豪根本听不进去,只是机械地“嗯”“啊”地回应着。
等爸爸说完,他立马回房间又开始打游戏,爸爸的大道理没起到任何作用。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说得越多、越会讲道理,孩子反而越逆反、越不听话的原因。
父母居高临下的说教,只会把亲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孩子感受不到换位思考的尊重,也不会从心底认同父母。

图片双标的父母

几个月前,一篇学生日记《双标父母》走红网络,内容如下:
“他们(父母)睡了我就得睡,他们醒了我就得醒;
在家待着嫌我烦,出门玩嫌我花钱;
我不说话就是哑巴,我说话就是顶嘴;
吃穿只和差的比,学习只和好的比;
看电视眼会'瞎’,玩手机眼会'瞎’,看书不会'瞎’。”
图片
满纸没有一个词语是“委屈”,但字里行间流露的全是“委屈”。
父母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用高标准要求孩子的“双标”行为,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容易激发矛盾,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
贵州有个13岁的男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这让父母很是头疼,爸爸没少因为此事训斥和责打他。
一次,爸爸回到家,又看到男孩在玩手机不学习,怒气上头,先骂后打了男孩。
结果,男孩和爸爸对打起来,民警来了才平息了这场父子大战。
民警教育男孩多听父母的话,男孩委屈地哭诉:
“爸爸妈妈平时特别喜欢打麻将,很少花时间照顾我。”
图片
只顾自己娱乐快活的父母,怎么能养出勤奋、自律又上进的孩子呢?
生活中,父母的“双标”无处不在:
父母可以刷视频,孩子却不能打游戏;
父母可以睡懒觉,孩子却必须准时起;
父母工作时可以摸鱼,孩子上学时必须认真听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父母的“双标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会以极端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双标的父母“严于律孩,宽以待己”,他们无法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
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再多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都无济于事。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忌是父母不修正自己,只拼命要求孩子。
其实,不是孩子变叛逆了、难管教了,是父母的双标丢了孩子的信任。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时代在变,孩子也在变,父母也应该与时俱进。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能做“学习型”父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帮孩子度过充满挑战又富有朝气的青春期,努力成为受孩子欢迎和尊重的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