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六还没到,返乡人员就开始返城,农村还迎来新变化,咋回事?

 秋浦书苑 2023-01-25 发布于安徽

今年是疫情全面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 不少人在“就地过年”和“非不要不返乡”的倡议下已经三年没有返乡过年了,今年大家都回到了自己念的家乡,也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农村三年未见的热闹场景又出现了。没想到的是现在初六还没到,多数企业也未复工,不少返乡人员已经开始返城了,除此之外农村迎来了其他新变化,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2022年12月初,随着“新十条”的出台,各地全面放开,行程码成为了历史,人员流动全面放开。被“非必要不返乡”压抑三年的在外务工人员终于能顺利返乡了,春运人数显著提升,酒店、航班搜索次数也是大幅提升,火车站、飞机场、客运站的客流量同比上涨了近一倍。随之而来的是冷清了多年的农村又热闹了起来,即便是冬季,不少旅游景点的客流量都进入到了高峰。

在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腊月二十三四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该干的事,不过正月十五,年都没有过完,只有过了正月十五,看了花灯,吃了元宵才算是真正得过完了年,人们才开始安排新一年的工作,农民才开始下地干活。

以前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各种好吃的,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硬菜,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现在已经没有了以前过年的那份喜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过年才舍得吃的硬菜平常我们也能吃到,以前过年才能买的新衣服一年能买好几身。现在过年再也体会不到以前那种高兴的心情了。

变化不仅仅是心情,还有生活,我国春节的法定节假日是年三十到第二年的初六,可现在初六还没到,初三刚过,返乡人员就开始返城了。我的几名亲人和朋友,有年三十吃完饺子就回城的,有大年初一拜完年中午返城的,有大年初三拜访完岳父返城的。

初六还没到,返乡人员就开始返城,究其原因还是迫于生计和生活的不易。最近几年因为疫情,各行各业都不好过,进城打工的工作越来越不好找,待遇也是越来越低,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少人不得不提前返城。没有工作的则寄希望于早日进城,以赶上城里的第一波招工热潮,抢占好的工作,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讲究“三、六、九”才往外走的老传统了,

返乡人员提前返城除了工作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农村有了“新变化”,只是这个新变化并不是什么好事。

过年期间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拜年和走亲戚,可现在拜年流于形式化,坐十分钟就走成了拜年人和被拜年人之间的“默契”,这是因为城乡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互相之间的生活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代沟也发展到了难以逾越的程度,互相之间已经没有了可以聊天的共同话题。为了避免尴尬,年轻人不再喜欢拜年,打牌、打麻将、看电影、出门旅游成了年轻人的过年新选择,就像有人说的,“打的不是牌,而是时间”。

走亲戚同样流于形式化,以前走亲戚都是上午到,中午吃一顿,下午聊家长里短,晚上再吃一顿,然后才会回家。现在走亲戚很多时候放下礼物就要往后走,即便留下吃饭也没有之前那种喝酒聊天的欢快气氛。一是因为现在大家走亲戚都是驾车,而机动车酒驾的督查越来越严。二是因为亲戚之间没有之前那么亲密了,家庭的事情变成了“别人家的事情”,关系从“亲密”变成了“半亲密”。三是很多年轻人讨厌老一辈人像查户口一样的各种询问。

不愿拜年,也不愿走亲戚,还留在农村也就没事干了,还不如提前返回城里,借着放假的机会好好休息一下,做好上班的准备,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全新的一年。

不仅是农村,城里也在发生这变化。以前会等到初六、初九,甚至正月十五之后才会开门的店铺,很多在正月初二、初三就开门营业了,甚至还有些店铺做到年三十、正月初一依然开门营业的全年无休。最近几年因为疫情,店铺的日子并不好过,即便上门生意惨淡依然要承担高额的店铺租金,造成不少店铺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疫情全面放开之后,店主对“后疫情时代”的报复性消费也多了些许期许,自然也就不愿放弃春节假期这个黄金时间,早早开门营业。

最年轻的“80后”也已经是34岁了,而最老的已经43岁了,这一代人进入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整个社会的顶梁柱,当今社会各项开支高,生活压力大,八零一代已经被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医疗,房贷、车贷压得喘不上气,但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埋头苦干,害怕失业,害怕赚不到钱。即便大家都还在享受着春节的节日气氛,他们也只能收拾行囊提前返城准备工作。

发布于:山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