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文献-40】西城闹市口的地下遗迹(之二)

 北京的骑士 2023-01-26 发布于北京

古河道

西长安街以南的区域,是北京城内古河渠分布十分密集的地段,确切点说,由西长安街北侧到南面的太平街,大约500米宽的区域内,有多条古河道和洪水遗迹。时间由东汉以后到明清时期,跨度一千数百年。

其一,太平街下金中都护城河遗迹。这条护城河在元朝初年郭守敬重开金口河和元末脱脱开金口新河时,还曾使用过。马可波罗在元大都看到新城与老城之间的河流,就是这条河道。它在明代建北京城时被圈入城内,但没有马上消失,仍作为城内水沟长期存在。直到清乾隆年间,在小河沿一带仍有孑遗。

图片图片

太平街地下的地层

其二,魏晋时期河道。在闹市口北段,由长安街到铁匠胡同,地下约5米深处,有一个含有陶片的砂层,砂层东西向分布,南北宽度在100米以上。在长安街南侧,砂层以粉砂细砂为主,有层理,含有汉代陶片,砂层厚数十厘米不等。在西铁匠胡同,砂层位于地下约4.8米以下,厚约1.2米。砂层中含有许多汉代陶片,陶片包括羼云母红陶罐、绳纹灰陶瓦等残片,还有一件约为东汉时期的小博山盖等。这个砂层的年代不早于汉代,但也不会太晚,因为砂层中没有发现更晚的遗物,而且唐辽墓葬、水井打破了砂层,可知砂层年代在汉唐之间。

此前,在闹市口西侧的工地也发现同一砂层,砂层在基坑的南部和北部都有出土。在该工地基坑南壁下部,距地面8米多的地层中,也有含汉代陶片的砂层,它是该砂层最深的地方。综合看来,砂层由西向东分布,砂层的主河道位于铁匠胡同以北的区域,它有多层陶片沉积,非一次洪水所形成。元大都南护城河恰好选址于砂层上方,部分地段打破了砂层。

在此砂层的上游,今玉渊潭公园东门外,也曾出土同一时期含有汉代遗物的砂层,该砂层经三里河至西长安街南,是闹市口砂层的上游。这样的分布使我们联想到曹魏开凿的车箱渠。车箱渠是一个灌溉系统,应有多条渠道,此处为其南支。车箱渠在元康五年(295)曾遭遇大洪水,渠毁后重新修缮。此处地层体现的,可能是沿车箱渠而来的洪水遗迹。

其三,元大都护城河。元大都南护城河叠压于上述砂层之上,并打破砂层。由于管道工程是分段施工的,没有能展现出完整的元代护城河遗迹,但在其西面的国家开发银行工地和东面的国家电网公司工地,都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元大都护城河剖面。

其四,明清时期水沟。在元代护城河沉积层之上,有明清时期的河道沉积层,明清河道小于元代河道,沉积物为灰黑色淤泥,有木桩。在前白户庙附近有向南转的河道。今人所绘《清乾隆北京城图》上,绘出了两条河道,一条是金中都护城河故道遗存,一条是元大都护城河故道遗存。

图片图片


今人所绘《乾隆北京城图》中的金、元护城河故道遗存

城门内外大道

根据20世纪50年代末的金中都勘察图和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前老莱街东口附近是金代崇智门所在地。一般认为,金中都在扩建时只扩建了东、南、北三面城墙,北面的城墙仍是利用唐幽州城和辽南京城北城墙的旧址,崇智门也是对辽拱辰门、唐檀州门的继承。

闹市口街正是由崇智门内外道路演变而来。道路改造前的闹市口街南段是金中都崇智门内大街,也就是唐代的檀州街。北段是崇智门外的大道,当然也是辽南京城拱辰门外和唐幽州城檀州门外的大道。此次在道路东侧管道沟中出土很厚的路土,就是这条道路的遗迹。

古代的城门常有俗称,通向何地,即以该地为名。密云在唐代为檀州,幽州城北门外道路通往檀州,故有檀州门之称,门内大街称为檀州街。

崇智门外大道向北,在今新街口北面的豁口附近跨过高梁河,向东北通往密云,向西北通往居庸关。

俗话说“千年大道走成河”,这条大道走出一条大道沟,金元之际被开辟成河道,后圈入大都城中,成为大都城西部的重要河道。清代民国年间称为大明濠,民国年间改为暗沟,建成道路,抗战胜利后这条道路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今天称为太平桥大街和赵登禹路。

图片图片


金中都崇智门外大道示意图

今人对这条河道看法不一,首先一个争论就是名称。元史有一段记载,说到由玉泉山向皇宫引水的金水河,金水河专门供应宫廷用水,为保证水的洁净,不能与其他河流混合,于是遇到其他河流时,就通过跨河渡槽从其他河的上面跨过去:“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梁河西河,具有跨河跳槽”。“运石大河”应在大都城西,侯仁之先生推测它是三虎桥下的河。“高梁河西河”呢?人们理解不同,有的说是高梁河和西河,有的说是高梁河的西河,一些人将其定位于赵登禹路的大明濠。说它是西河与说它是高梁河西河,哪个对呢?没有定论,人们仍可各持自己的推论,各说自己的话。

我们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即被认作是“高梁河西河”的大明濠,究竟是自然河道还是人工河道?既然与高梁河有关,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天然河道,并把它看作是高梁河的分支。为此需要进行调查。

2005年12月,地铁4号线新街口站开工,车站选址于赵登禹路北口、西直门内大街北侧。西直门内大街在穿越赵登禹路下的水沟时,曾建有一座桥,名为横桥。地铁站工地就位于横桥旧址北侧,我于是与项目单位联系,找来工程勘察报告,前去调查。

图片图片


新街口地铁站剖面工地位置图(百度图为底图)

图片图片


乾隆《京城全图》上大明濠北端的横桥

地铁站的基坑刚好挖出河道的西部,在基坑东南角的坑壁上,清晰地显示出河道的剖面。河道的沉积地层以黏性土为主,砂很少,河道也不宽,河道岸坡略显坑凹不平,看不出自然河道的形态。如果是高梁河的天然分支河道,沉积地层应与高梁河相似,有较厚的砂层,甚至砂砾石层,河道规模也应更大些。但这条河道呈现的,却是人工渠道的特征,它不是天然河道。

图片图片


地铁4号线新街口站工地出土的壕沟遗迹

剖面上部3.2米厚的地层已经用水泥抹上看不到了,只露出下部约1.8米厚的河渠沉积层。沉积层底部有约20厘米厚的砂层,砂层中夹裹有大量灰色土,有炭屑和烧过的煤核。其上,为40厘米厚的深灰色沉积土层,有水平层理,含有元代白瓷片、磁州窑系褐花瓷片等。再上面,为暗褐色土层,颜色向上逐渐变浅,上部可以看出明显的水平层理,含有少量陶片、煤核等。河道底部砂层与上面的深灰色沉积层之间有明显的不整合面,河道似乎经过扩展、疏浚。从河道底部的瓷片、煤核看,河道形成的年代为金元之际。剖面展示的只是河道的一角,没有展现出河道的全部形态,考察也只是管中窥豹,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高梁河分支的天然河道,规模也不是很大。

图片图片


壕沟底部砂层

图片图片


壕沟底部沉积地层

2002年12月,在赵登禹路管道工程中,挖出了一段民国时期修筑的大明濠暗沟,虽然没有能将大明濠整个挖开,但仍可以看出,它的沉积地层特征与横桥剖面是一致的。

图片图片


民国年间修筑的大明濠暗沟

图片图片


暗沟旁的原大明濠地层

这条壕沟的开辟可能在金、元时期,一种可能是金章宗泰和年间,当时为了运粮,兴建潞水漕渠,建闸节高梁河、白莲潭诸水以济漕渠用水(《金史》)。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今什刹海河道供水是不够的,因为它难以向金中都北护城河补充水源,为此还需要在上游另辟水源。此前,金中都北护城河的水源是靠玉渊潭水和金口河来实现的,金口河废弃后,玉渊潭虽然仍有水流,但水量肯定不够漕运之用。也许在此时,利用了崇智门外道沟,开辟出由高梁河引水的渠道。那为什么不直接引到崇智门呢?可能是受到关厢建筑群的阻挡,只能在快到城门时绕道而行。

侯仁之先生似乎赞同此种观点,在他所绘的金中都水系图中即引用了金代引水漕运的史料。并称之为“高梁河西河”。

图片图片


侯仁之绘金中都水系图中的“高梁西河”及其说明文字

另一种可能性是与元大都城的建设有关。因建设大都,开辟了这条河道。目前发现的河道沉积物年代,比较支持这一假设。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来确定。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条河道被用于元代金水河建设。20世纪60年代,元大都考古时,考古工作者即认为它在元大都时是金水河。对此,侯仁之先生曾有疑问,他怀疑金水河有可能跨过大明濠,转向东南,接萧墙西北角外的护园河,他为此在图上画了一条虚线和一个问号,来表达这一猜想。

图片图片


侯仁之绘元大都水系图中大都城内的金水河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再次提出疑问,认为大明濠不是金水河,对此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也希望考古工作者能多加注意。

顺便一提的是,唐幽州城檀州门外还应有另一条通往檀州的道路。这条古道由檀州门向东北方,经东斜街、唐龙道村旧址、北海北门外、后门桥南,通向顺义,即上图中虚线表示的道路。

岳升阳,历史地理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考古。

本期编辑:迎春

图片

北京勺海堂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倾一勺之水

尽学人之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