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8年,毛泽东和一位流浪作家轮流共喝一碗酒,萧军:毛主席伟大

 昵称50319000 2023-01-26 发布于河南

前言

萧军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近现代作家,他似乎生来就放荡不羁爱自由,一生都在漂泊。他1907年生于东北辽宁省,但18岁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一生的漂泊生活。

萧军一生走过了太多太多地方,从辽宁到吉林,从吉林到沈阳,从沈阳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从山西到延安,从延安到西安,从西安到成都,从成都再回延安,最后又回到东北。

似乎萧军的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流浪汉的气息,很多人称呼他为“文坛独行侠”、“流浪汉作家”等等。可能由于桀骜不驯的性格影响,萧军好友不多,但有两个人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

文章图片1

萧军

萧军公开称:“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则只算是我兄长。”萧军年轻时候受到鲁迅先生的点拨和帮助,所以他对鲁迅先生怀有无比真挚的情感,鲁迅先生去世后,16位抬棺人,其中就有萧军,萧军也一直视自己为“鲁门弟子”。

萧军和毛泽东的交往则特别复杂,萧军性格孤傲,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相见之时,萧军内心不愿意与政治领袖打交道,就委婉的回绝了。即使后来两人相交,萧军也多次拒绝毛泽东的邀请和挽留,毛泽东却表示和萧军谈得来。

萧军流亡到上海,鲁迅关爱有加,鲁迅病逝,萧军嚎啕大哭

1924年,正在读高三的萧军,因反抗一个体育教员的欺辱,被学校开除学籍。他的父亲大受刺激,父子关系本就不融洽,这一下更是点了炸药桶,父亲直接将萧军逐出家门。

年仅18岁的萧军是一个硬脾气,没有和父亲认错,而是一个人走上了漂泊的人生。他生母早逝,父亲冷酷,继母寡情,童年过得非常苦痛,才造就了桀骜不驯的性格。

文章图片2

萧军在东北

1925年到1931年,萧军一直辗转在东北当兵,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打仗。所以说,萧军其实是个会拳脚功夫的文人,抗战时期,还想过跑去当兵,可惜一直未能如愿,明显他还是和文学的缘分更深。

萧军的文学生涯始于1931年在哈尔滨,当时当地文化运动发展蓬勃,萧军也开始一些文学创作,大部分是反映民间疾苦和宣传抗日的作品,在文学界引起一些关注。

1934年,萧军遭到当局通缉,只好开始到处流亡,期间他继续创作。他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非常崇敬这一年怀着忐忑的心情,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

萧军在文学界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却没想到鲁迅很快给他回了信,并暖心开导萧军的困惑:“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字,作者就是一个斗争者,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文章图片3

鲁迅

萧军得到肯定和鼓励,非常激动,10月流亡到上海,终于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了自己偶像鲁迅。鲁迅知道年轻人生活拮据,还准备了一点钱给年轻人。在上海的日子,鲁迅很照顾萧军,会邀请他参加一些宴会,还为他介绍了不少文学业内人士。

在萧军人生最困难的时刻,鲁迅给他带来很多爱护、帮助,逐渐萧军在上海文坛才站稳了脚跟。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萧军得知消息后大为悲痛,成为吊唁人群中最特殊的存在。

鲁迅(原名周树人)的儿子周海婴回忆说:“当天来吊唁的人很多,但大家动作都很轻,环境很安静。忽然楼下传来很重的脚步声,很快一个大汉冲进来,直奔父亲床前,咚一声跪下,石破天惊一般嚎啕大哭。能看出萧军是发自肺腑的悲伤,我透过满眼的泪水认出他来。”

文章图片4

鲁迅和周海婴

参加过鲁迅葬礼后,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很快遭受战火侵袭,萧军不得不选择离开上海。他之前在东北当过兵,国难当头,萧军有了再次从军的想法。

1938年3月21日,经过20多天的跋涉,萧军风尘仆仆的抵达延安。萧军本来是想去山西五台山,参加抗日游击队的,可惜战争封锁了道路,他一时半会儿不能通过,只好选择来到延安陕甘宁边区招待所暂留。

在招待所,萧军碰上了昔日好友,著名女作家丁玲。故友重逢,两人都特别高兴,互相谈起这些年的经历,一直聊到晚上,两人才各自散了。

第二天,丁玲去见毛泽东,先是汇报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活动情况,又聊起了萧军不请自来,已经到了延安的消息。毛泽东对萧军早有耳闻,当时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名震文坛,毛泽东刚巧读过。

文章图片5

丁玲

毛泽东当即派何培元前往招待所表示问候,何培元热情的向萧军提出,可以安排时间让他和毛泽东见一见。但萧军不愿意和政治领袖打交道,于是委婉地表示:“我是打算去五台山打游击的,到延安是路过,待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忙,我就不去打扰了。”

事后,丁玲得知后责备萧军:“来都来了,难得的机会,毛主席热情相邀,应当去见一见的。”

毛泽东和萧军信件往来数十次

萧军也觉得自己失了礼数,和丁玲商量着找机会去见毛泽东。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轻衣简从来到了招待所,特地来看望这里的文艺界人士,除了丁玲和萧军,聂绀弩、何思敬等文学家都住在招待所。

毛泽东穿着一件半旧的灰色军装,见面后热情的和萧军握手,还邀请大家在招待所一起共进午餐。萧军年轻气盛,但为毛泽东礼贤下士的气度折服,改变了态度,决定留在延安继续进行文艺工作。

文章图片6

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

毛泽东得知后非常高兴,4月1日,陕北公学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专门邀请了萧军来参加。典礼结束后,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邀请大家在操场上会餐,同行的人还有陈云、李富春等等。

4月份的延安天气还有些冷,因为物资短缺,所谓的会餐其实就是一张简陋的大木桌,桌上几碟菜,没有凳子,也没有杯子,大家用一只大碗盛酒喝。虽然身份不同,但大家也没什么顾忌,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喝一碗酒,气氛非常融洽。

萧军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明明环境非常简陋,但听毛泽东豪情满满的言辞,心头一片火热。晚年萧军忆起这件事,和记者说:“毛主席是看得起我们,伟大的不是我们,而是他。”

没过多久,萧军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调到西安工作,后来又去了兰州、重庆。1940年6月,萧军才带着全家,再一次回到延安,他自己则继续革命文学的工作和创作。

文章图片7

萧军和家人

在1941年到1942年之间,毛泽东和萧军之间通信了十多次,谈论的内容从文学一直延伸到革命,尤其因为萧军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延安分会的理事,两人之间的交流就更多了。

萧军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对工作也认真负责,但他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脾气太冲,言语间容易伤人。在延安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萧军和一些人产生了意见和矛盾的分歧,萧军激烈的抨击了延安某些人身上的宗派主义作风。

几次矛盾下来,事情一直没有解决,萧军很不耐烦,便有了离开延安,到重庆直接和国民党反动派面对面斗争的想法。临行前,萧军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信中反映了延安文艺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希望毛泽东可以寄来《毛泽东抗战言论集》等书,方便随身携带学习。

文章图片8

萧军

相处下来,毛泽东早了解萧军冲动易怒的性格,作为好友,他不愿意萧军带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延安,大笔一挥给萧军回了一封信:

萧军同志:
两次来示都阅悉,要的书已附上。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该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牵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敬问近好!

毛泽东

八月二日

萧军读了毛泽东的回信,颇为感动,毛泽东这封回信,行文流畅,内容真挚,态度谦和,即使有规劝的部分,但分寸适度,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字字句句萧军都能感受到毛泽东推心置腹的信任和深切真挚的关怀。

文章图片9

毛泽东

所以萧军很快来到毛泽东的窑洞,两人又进行了一次长谈。萧军提出,他与其他文艺界人士有不同的观点,但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能在党报《解放日报》上发表,感觉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毛泽东爽朗一笑:“你不是编了一份《文艺月报》吗?《解放日报》不给你登,你不会登在《文艺月报》上吗?”

毛泽东一言点醒,萧军心中有了主意,多日来不愉快一扫而空,心情也舒畅起来。两人又开始聊文艺界的一些现状。萧军提问:“咱们党有文艺政策吗?”

毛泽东感叹道:“哪有什么文艺政策,现在忙着打仗,种小米,还顾不上哪!”

萧军建议:“应该由党制定一个文艺政策,使延安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有所遵循,有所依据;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加强团结,有利于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

文章图片10

萧军

毛泽东认真听萧军的建议,并表示赞同:“你这个建议很好,你甭走了,帮我收集一下文艺界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好吗?”

萧军被毛泽东的坦诚和真挚打动,面对毛泽东的挽留,决定留下。他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将之前未能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发表在《文艺月报》上。还将文章和写文章的资料一并寄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又一次很快回信:

萧军同志:
来示、文章及报纸均收到,文章已读过,兹壁还。近日颇忙碌,过几天再奉约略叙。敬祝健康。

毛泽东

八月六日

仅仅4天后,毛泽东又给萧军寄了一封信:

萧军同志:
我现在有时间了,假如你也有暇,请惠临一叙。此致敬礼!

毛泽东

八月十日下午八时半

文章图片11

毛泽东杨家岭窑洞

接到毛泽东信的当天,萧军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毛泽东杨家岭的住所。两人从黄昏聊到深夜,萧军不由想起在上海和恩师鲁迅交谈的情景。鲁迅过世时候,毛泽东是唯一一位能让萧军从心底里敬爱和尊重的人生导师。

萧军随口一个请求,毛泽东却放在心上,认真完成

临走前,萧军想起有一批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进步作家和文人,他向毛泽东建议:“在文化抗战部住的艾青、罗烽、白朗等许多作家,奔赴延安一方面是为了抗战和革命,另一方面也是想见见您,您是不是抽个时间和他们见见面呢?”

毛泽东点点头表示知道了,略带歉意地说:“这么多作家到延安来啦,我还不知道,哪天我去看看大家。”

第二天黄昏,毛泽东吃过晚饭,叫上一个警卫员,踏着夕阳的余晖,从杨家岭散步来到文化抗战部所在地兰家坪。萧军意外昨天才说过,毛泽东这么快就过来了,大家一点准备没有,萧军忙招呼毛泽东到自己住的窑洞先歇着。

文章图片12

艾青

安排好毛泽东,萧军自己又跑出去叫众人,因为太突然了,有些作者出去散步了,根本不在家,过了好一会,才找回来几个人。毛泽东就和大家聊天,一直聊到深夜才离开。

萧军送毛泽东出门的时候,警卫员点着马灯在前面引路,萧军陪着走了一段才和毛泽东挥手告别。萧军望着夜色中毛泽东的背影,知道马灯的灯光完全看不到了,才转身回家。萧军感觉夜色虽然深,但毛泽东对文艺界、对作家的关怀和尊重却如明灯一般,照亮大家的心。

第二天清晨,萧军刚刚起床,就见毛泽东身边一个警卫员过来,给他送了一封信。萧军打开信纸,纸上又是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

萧军同志:
昨晚未晤罗、舒二同志,此刻不知他们二位及兄都有暇否?又艾青同志有暇否?又各位女同志(指作家的夫人)有暇否?如有的话,敬请于早饭后惠玲一叙。我们谈通些问题,是很好的,很有必要的。此致敬礼!

毛泽东

八月二十日早

文章图片13

萧军

萧军很高兴,跑出去给大家送消息,艾青的夫人特别高兴,昨晚她到兰家坪边上的山路散步,错过了见到毛泽东的机会,感到很懊悔,这次终于不会错过了。

众人吃过早饭,一大帮子人步行去了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进了窑洞,却见陈云和何凯丰正在和毛泽东闲谈。毛泽东见人到了,热情的迎过来和大家握手,并招呼大家随便坐。

众人坐下来开始聊天,因为都是文艺界的人,谈话的内容天南地北,无拘无束,氛围非常好,转眼就到了午饭时间。毛泽东请大家吃了一顿便饭,并在饭桌上决定,召开一次文艺座谈会。

这个座谈会就是历史中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做出了精彩发言。当然这是后话。

文章图片14

萧军

之后,萧军也经常往毛泽东的窑洞跑,两人就筹备文艺座谈会的事情诸多交流。1942年4月4日,萧军又上来到毛泽东住处谈话。

谈话间,毛泽东问萧军:“萧军同志,你改行怎么样?”

萧军一脸疑问:“改行当什么?”

毛泽东若有所思的看着萧军说:“入党,当官。”

萧军看着毛泽东不像开玩笑,吓得忙摆手:“哎呦,不行!不行!斯大林说过,党员是由图书材料制成的。入党我不是那块材料;当官,我也不是那块坯子。我这个人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太重,就像一头野马,受不了约束,自己都管不了自己,我还是到党外跑跑吧!”

文章图片15

萧军

萧军说得激动,却见毛泽东眼中闪过一丝遗憾的神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话说得太决然,没有留一点余地,很可能伤害了毛泽东的感情,自己过分了。萧军抱歉的对毛泽东笑笑说:“谢谢你这么看得起我。”

毛泽东摆摆手豁达道:“你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提出来,我们欢迎你!”

1945年抗战胜利,萧军积极要求,可以回到东北家乡参加工作,于是萧军就又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1948年7月,萧军向凯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很快萧军要求入党的消息传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部部长彭真向毛泽东报告了这件事。

8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同意了萧军的入党申请,萧军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申请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多年来来,我留在党外,是从革命客观需求出发。如今我认为我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已经成熟,因此郑重提出,请求加入共产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