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谋功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27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观点/孙子兵法 主笔/张文举 责编/张文举

这是孙子兵法系列第5篇文章

文章图片2

写在前面

《孙子兵法》十三篇6000字左右

全篇思想讲的是“计算”不是“计谋”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计算能不能打赢”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即使能打赢,也要计算成本”

第三篇《谋功篇》讲的是“能打赢,成本也合适,要考虑怎么打了”

怎么打的思路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本文)

孙子兵法系列相关链接在本文末尾

全文共计3183字

阅读时长约4min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先看《孙子兵法》的主旨思想:

虽然是兵法,但讲的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

不是教我们如何胜,而是教我们怎么不败。

也不是讲的“计谋”,而是“计算”。

就像三国一样,诸葛亮计谋天下无双,一辈子打了无数次的胜仗,但依然没能统一三国,甚至后来六出祁山也没能打败魏国。

为什么会这样?

并不是诸葛亮能力不行,更不是计谋不行,而是蜀国的国力不行,无数次的小胜没有用,想统一三国,最终比拼的是看谁的国力更强盛。

国力强盛是根基,在此基础上才有统一三国的实力,剩下的才是看文韬武略谁更厉害。

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要义就是:打仗首先要“计算”。

计算能不能打赢,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不打。

打不赢还非要打,那就是“傻”。

其次,就算能打赢,也要核算成本,如果打赢的成本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打赢意义也不大。

再其次,通过计算,能打赢,成本也合适,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打了?”

要是把对手打报废了,人都打死了,城池也打烂了,资源都没了,那就等于把战争的“成果”缩小了,得不偿失。

所以,还要考虑“别把对手打坏了”。

在“别把对手打坏了”的基础上,就要研究怎么才能“不动刀枪、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也叫作“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给出了这样的策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个策略属于一种优先级顺序的排列组。

上策是伐谋;

中策是伐交;

中下策是伐兵;

下策是攻城。

这里面说的“上兵伐谋”,指的并不是打仗要用计谋的意思,重点要看懂“伐”的含义,伐是“攻击对手”的意思。

如果不理解“伐”的含义,上兵伐谋这个词很容易被曲解。

上兵伐谋说的是打掉对手的“谋”,让对方没有对抗的“主意”或者“人”,此为上策。

更具体一点就是,想办法除掉对手的“主心骨”那个人的“谋”,让对手投降。

或者从根源上杜绝“对抗”得想法,把战争消灭在萌芽之中,让从一开始就它打不起来。

比如在东汉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当时有一个名字叫做高峻的将军,当时属于隗嚣的部下,佣兵万人,据守在甘肃固原,在光武帝刘秀征讨隗嚣时投降东汉,后来又叛变逃回固原。

于是刘秀派出东汉将领耿弇率领大军捉拿高峻,耿弇率领大军用了一年多时间,仍然没能捉拿高峻。

光武帝刘秀大怒,之后刘秀又派大将寇恂前往征服高峻,这次兵多将广,志在必得。

高峻看到刘秀的决心,也深知其中的厉害,等寇恂一到,立马派出自己的军师作为使者去见寇恂,没想到一见面寇恂二话不说,直接把高峻的使者推出去斩首了,然后对高峻派来的副使说“你回去告诉高峻,你们的来意我不想听,给你们只有两条路,要不然举手投降,要不然等我打进来一个不留”

副使走后,寇恂手下赶紧说,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为什么高峻军师一句话还没说,你就把他杀了,不怕激怒高峻吗?

寇恂说道,他派来的使者是他的军师,名字叫做皇甫文,他名义上是来议和的,实际上是来探我军虚实的,杀了他不但高峻不知道我们的底细,更等于没有了参谋,这种震慑力比十万兵马更为厉害。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高峻就率领部下全部投降了。

这就是伐掉了对方的主心骨的那个“谋”,不得不投降了,不动刀枪、兵不血刃的就解决了问题。

再一种就是伐掉对手的念想,从根源上杜绝战争。这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成语“折冲樽俎”。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想攻打齐国,就派出了范昭到齐国去探听一下虚实,看看齐国的实力怎么样,评估下能不能打。

范昭到了齐国后,受到了齐国的热情接待,齐国的国王齐景公用最高礼仪为范昭设宴款待,并且和诸位大臣一起亲自陪同。

酒过三巡,范昭对齐景公说,我看你酒杯里面的酒比我的好喝,我想喝你酒杯里面的酒,此话一出,众大臣脸色立马沉了下来。

好在齐景公不以为意,哈哈一笑,同意了范昭的请求,待侍女递过酒杯后,范昭一饮而尽,示意侍女归还齐景公酒杯,谁料此时一位大臣晏婴突然站出说到“把酒杯扔掉,给我家主公重新换一个新的,以免乱了尊卑之序”,范昭脸色显得尴尬起来。

又过了一会,范昭又说到“我想跳个舞助助兴”,要求奏乐师演奏成周之乐,晏婴向奏乐师使眼色,奏乐师冷冰冰的回应,“你说的这个乐我们这里都不会,没人会奏,演不了”。

类似这样的事范昭又整了好几出,都被驳回了,弄的范昭觉得很没面子。

酒宴结束后,齐景公责备晏婴,好赖范昭也是晋国来使,你这样整得对方很不舒服。

晏婴回答,他其实就是来找茬的。他要杯中的酒,这是挑,是要乱我们的尊卑。

他跳舞要奏成周之乐,这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我们诸侯国是没有资格演奏的,他偏要乱来,被天子知道成何体统。

范昭回到了晋国,向晋平公汇报说,齐国不能打,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婴识破了,我想乱他的礼仪,又被管音乐的太师给识破了,所以齐国有贤臣,不能打。

这就是从根源上杜绝了战争的萌芽,伐掉了对方想发起战争的苗头。

我们再来看其次伐交。

同样的道理“伐”是伐掉对方的外交或者外援的意思。

在上一篇孙子兵法的文章“怎么打利益最大化”中,对伐交做了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感兴趣可以通过文章底部的链接进行回看。

要说比伐谋和伐交更次一点的就是兵戎相见、战场厮杀,而这其中最糟糕的就是攻城,制作攻城器械要几个月时间,挖沟修坡又要几个月时间,正式攻城还要几个月时间。

很多时候,一两年都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而且伤亡代价惨烈无比,死伤无数。

在刘德华李连杰的电影《投名状》中对于攻城的描述画面让人触目惊心:

在剧中,清朝咸丰年间正逢战乱时期,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效仿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誓要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后来跟随大哥庞青云投靠朝廷,建立了“山”字营,接到朝廷任务攻打舒城和苏州的太平军,在攻打苏州时,遇到了强烈抵抗,死伤无数,异常惨烈,历时九个月之久还是围而不下;

一直是城里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打进不来的局面,双方的坚持都到了紧要关头。

尤其是攻城的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眼看士兵即将饿死,三兄弟决定兵分两路,大哥和三弟去朝廷要粮食和军备物资,二哥赵二虎潜入城中查探虚实。

最终,大哥和三弟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仅要来支撑三日的粮食和物资器械,也就意味着三日功不下就要人头落地。

赵二虎这边混入城中之后,见到的也是饿殍遍野,到处是尸体,百姓都已经易子而食了,九个月的断水断粮,苏州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赵二虎无意中被苏州城的太平军发现,被擒到首领面前,首领与赵二虎达成协议,首领愿意献出自己的头颅的方式认输投降,换取城中百姓和4000名太平军的性命。

当大哥和三弟准备一鼓作气攻下苏州城的时候,却发现城门自动打开了,赵二虎手提太平军头领首级,宣布苏州已经投降。

山字营惨胜之后,赵二虎信守承诺要放走4000太平军,不料被大哥庞青云制止,在向太平军发完一顿馒头之后,全部用弓箭射杀在城池之下,4000人无一生还。

回到上帝视角看这场战争,山自营打的仅剩几百人,苏州城百姓饿殍遍野,太平军4000人无一生还。

可以说是山自营、太平军、苏州百姓的三败俱伤,没有胜利者。

这就是攻城的结果,历史上所有的攻城之战几乎都是惨烈无比。

文章图片7

这就是孙子兵法《谋功篇》讲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