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回小说《魔稻演义》:数据统计出结果 心中锁定杂交稻

 PaperRSS 2023-01-27 发布于北京

作者:毛昌祥 广西农科院,PaperRSS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系章回小说《魔稻演义》第15回章节。

第十一回

数据统计出结果 心中锁定杂交稻

上回说到,袁隆平带着秘密科研小组的几位同学到了稻田里,看到“新稻种”严重分离,高高矮矮,早早迟迟,大家都泄了气,正在气头上,袁隆平哈哈大笑,手一挥,要大家跟着他回宿舍。原来是触景生情,一下子,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的许多内容湧到了袁隆平的脑海里,他拍了拍脑门,对学生们说:“大家不要灰心丧气,我们先回去休息一下,做些准备,再回到这里,数一数几个性状的植株比例,看符不符合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分离规律,好不好,同学们?”大家都说好。

他带同学们先回到学校,稍事休息,喝了些凉茶,吃了点袁隆平买的糖果,每人带着草帽,拿了一条小木凳子,拿了记录本、照相机、尺子、数粒器等回到了田间。袁隆平选定了植株高度、生育期迟早、穗子大小长短,分蘖多少等几个主要性状,作为数据统计对象。袁隆平指挥,大家分工合作,让一个女同学坐在田埂边做记录,其余几个男同学负责数、量这些要记录的性状。袁隆平则是做分级评判员,先是他对每个同学测量或评判的数据进行确认,再将数据报给那个女同学记下来。

人多力量大,要是一个人,一天功夫都做不下来。1000多株按照单苗插植的稻株,按照遗传学研究的要求,基本上合符起码的样本数了。大家累到天黑,终于完成了任务。晚上到食堂吃饭,袁隆平掏钱为大家加了几个菜,既是犒劳学生,也是自己补充营养。看官,想必你和我一样急着想知道,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辛辛苦苦对他1961年发现的“新稻种”的后代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是如何的。当然最急的莫过于袁隆平。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在寝室里,挑灯夜战,用算盘和笔算,那个时候是没有计算器的啊,整整一夜,虽然只有几个性状,可是每个性状有1000多个数据,要统统加起来,还要验算一至两遍。安江盛夏的夜晚,还算凉快,就是蚊子太多,袁隆平穿着长衣长裤和长筒套靴,蚊子集中到他的头部、脸上,没有办法,用手拍拍赶走蚊子,继续写、继续算。

快天亮了,所有的数据结果出来了,其中最让他醒瞌睡的是,那高矮不齐的比例正好大约为3:1,完全符合孟德尔发现的分离规律!这使袁隆平断定,头年选到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新稻种”就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袁隆平在大学里就学习到了,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一般来讲天然杂交的概率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左右,是非常低的概率。而这种天然杂交的稻株在水稻田里也是能看到的,不过太稀罕了,只是很少有人关注它。在老百姓那里,被称为“公禾”“冬不老”“鬼禾”,而且大多数这类天然杂交稻,虽然长得高大威猛,但是结实很差,大多是空瘪粒多。

 

袁隆平这个人,是一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钻牛角尖”“从不无缘无故服输”的人。他从生物统计学的观点看,这次得到的数据,只能算一次偶然,要达到必然,还要有多次重复试验来证明。他要在田间找到同样或类似的“新稻种”,几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办?袁隆平学的是遗传育种,当然也就知道搞水稻人工杂交,利用人工杂交得到的“杂交水稻”,种下去,看它们的分离情况。而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早在1920年代,在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育种家有丁颖等人。袁隆平心里有了谱,就划算着怎么去做。

各位看官,不使你们为难,水稻杂交是很专业的事,你不用操心,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会去做的,你只要在傍边瞧着点。他们用小剪刀和镊子,在水稻开花以前,小心地将水稻穗子上的每一朵稻花里面的雄蕊---行内叫“花药”彻底剪掉,类似于“阉割小公鸡”,再用另外一个品种的花粉,去进行授粉,就叫做“杂交”。这个授了别的品种花粉的稻粒,慢慢长大充实,变为一粒我们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稻粒,实际上,它是一粒“杂交水稻”种子了。

而通常情况下,水稻开花时,每朵稻花里面就有自己完整的雌、雄器官,它们自己就授了粉,结了稻粒,这颗稻粒就叫“自花授粉”的稻粒。可以吃,也可以做种子,再种下去,年年季季,自花授粉,保持这个水稻品种不发生变化。可是,那粒“杂交水稻”上结的种子,收了稻谷之后不能再做种子用了啊,如果硬要种下去,就会是袁隆平在1961年发现的那株“鹤立鸡群”第二年发生的那种情况。清楚了吗,我的看官? 

接下来的1963年,袁隆平用手头已经收集到的十几个水稻品种,有矮杆也有高杆品种,种在实验农场的田块里,到了水稻快开花的时候,带领科研小组的几位同学,大多是课余时间,节假日,因为袁隆平的课还必须上,学校没有布置他科研任务,可以说是“自发的、自愿的”。好不容易得到了百十来个“杂交组合”,所谓“杂交组合”,就是水稻的“拉郎配”夫妻,比如有2个水稻品种甲、乙为父亲,与另外4个水稻品种 ABCD为母亲,进行杂交,可以得到8种配组的“杂交组合”出来,那就是:甲A、甲B、甲C、甲D A、乙B、乙C、乙D,品种越多,配出来的“杂交组合”就越多,容易理解吧。

袁隆平和同学们必须在水稻田里,顶着烈日,双脚泡在水里,蚊子咬,只是痒得厉害,就怕蚂蟥叮,蚂蟥叮人吸血不痛不痒,发现之后,要重重地拍打它才会掉落,掉落之后,你的腿上就会鲜血直流,止都难得止住。如果你想用手拉掉你腿上的蚂蟥,力气小了拉不掉,它叮得牢牢的,只有等它吸满了你的血,圆圆滚滚的蚂蟥才会自己掉下来,到水里就摇摇摆摆逃之夭夭了。刚开始,袁老师他们还无所谓,后来受不了啦,那个时候是苦日子时期,营养本来不足,身上的血大量被蚂蟥白白吸走了。

后来大家穿上长筒套鞋下田,再后来就是袁隆平掏钱买了一些,同学们到处找了些做实验用的盆盆钵钵,将稻株从田里搬进盆钵里,做杂交时就不要下田了。所以有人听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搞杂交水稻研究,要流血流汗。流汗,可以理解,流血?不太相信。他们的流血事件多着呢,蚊子咬、蚂蟥叮,毒蛇、野狗都咬过,镰刀割伤也发生过。杂交水稻成功之后,看到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经常获大奖、拿奖金,哪个不羡慕。那都是血汗换来的啊,你说是吗,看官?

在接下来的季节,袁隆平将人工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种了下去,旁边还种了他们的“父亲、母亲”作为对照。他们看到了,其中有好几个“杂交组合”和他们1961年初次看到的“鹤立鸡群”类似,高大威猛,硕果累累,但是大多数的“杂交组合”表现平平,甚至比它们的父母还差劲。这在全中国是第一次,有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杂交水稻”显示了自花授粉作物水稻具有“杂种优势”。这个人就是袁隆平,其实这个时候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可以的。 问题是这离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杂交水稻还十万八千里之遥啊!

问题究竟在哪里?要知详情,且看下回分解。

                                         2022-5-30 18:45 完成)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及时更正、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欢迎关注PaperRSS公众号,每天都在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