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传习录》三点感受

 蓝婷的梦 2023-01-28 发布于河北

       《传习录》如同《论语》,并非书中主人公所作,而是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通读本书,我了解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领略了他的修身处世方面的人生智慧,并认识了其的心学内涵。

        读完,有三点感受颇深。

       首先,我为王阳明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所震撼。

        王阳明命运多舛,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少年勤奋好学,立志成为圣贤。两次参加会试皆落榜,一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第三次参加会试,榜上有名,中了进士。其数十年的不放弃,令我等佩服。

       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王阳明公正敢言,舍己为国,是我等应效仿的。在山高路远,偏僻落后的贵州,王阳明不甘堕落,专心儒学的研究,喜得龙场悟道。环境的恶劣,阻挡不了一颗上进之心!

       恶人宦官刘瑾伏诛,王阳明仕途出现转机,任命为南京少仆寺少卿。他巡抚江西,镇压民变,剿匪福建,平定宁王的反叛,让功给皇帝,获得“大明军神”之称。王阳明虽屡建奇功,却不贪恋权势,辞官回乡讲学,何等的高洁自廉!

        五十七岁病逝,临终表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纵观王阳明一生,其光明磊落,不同流合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遇到生活中的坎,亦心坦然,不屈不挠,是为我等之榜样!

       其次,王阳明修身处世方面有大智慧,值得我们反思学习。

       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欲修身,先养心;不忙不乱,不骄不躁;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让生活回归简单;真心着眼,敦本尚实;朴实的人生态度;清水芙蓉,纯然初心;至诚巧于至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之所想,力之所及;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他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德、孝、欲、行: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养一身浩然正气;得人心,得天下;以孝安家,以敬持家;孝顺在当下;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身外物不奢恋,荣辱毁誉皆泰然;安贫乐道也是信仰;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慎思之,笃行之;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他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别人:敬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嘴上带尺,脚下有路;能容能恕,路窄处尚让人一步;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在不显不露中出头;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听着这些大智慧,能洗涤灵魂,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不再每日碌碌庸庸,气闷烦躁,趋于脚踏实地,心中有梦,未来可期!

        第三点,从其弟子的记言中,感受到了其心学的高深广博。

       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此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的思想在实践生活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理学“先知后行”的错误知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应该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即“致良知”,此是王明阳心学的核心部分。

       在当时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萎靡的时代,王阳明的学说无疑是一道曙光,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性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能力有限,感受有些肤浅,只此记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