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砚台

 梅苑67968851 2023-01-28 发布于安徽
清代的砚台

中国古代文人的居室中,案须有笔、墨、纸、砚,斋自备琴、棋、书、画,除此之外,还有种种雅物。砚台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它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

光绪年制端砚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砚台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文房必备书写器物之一,一方砚台,承载着人一生的书写故事。在古代,砚台堪称奢侈品。文人墨客如获块好砚台,简直如获至宝,汉代刘熙《释名》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1300多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名砚趋之若渴、视如拱璧。或赋诸铭辞,或刊诸图谱,形成一派独特的砚文化亮丽风景,无不把砚台视为珍宝。千金易得,好砚难求。古代人把砚台比喻为地亩田产,它是文化人靠写文字即足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工具,唐庚诗中所说“砚田无恶岁”,亦即此义。文人雅士无砚,似美人无镜。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陈古民刻砚

清代的砚台

砚台上刻有'断纹若漆,无弦抚膝。中有黑蛟,呼之欲出。丁卯春古民题。' 嘉兴秀水新溪屠彨有诗《答古铭》赞: “爱君书法擅钟王,更惠鸿文蓬舍光。心喜北堂勤慎训,从今得藉德星扬。” 秀水濮院周甸有诗《人日缓庵招同陈古铭饮腊梅花前次韵》赞: “陈君掀冠露半额,大抒藻采惊座客。须臾草圣一幅成,箝尾争看印文赤。” 秀水濮院潘亮《赠陈二丈古铭》有诗赞: “已判闲心狎埜鸥,墨池更喜浪花浮。书疑羲献传三昧,品拟巢由共一流。道学宁教肩自任,功名不肯荷人忧。白云本是无心物,长护先生百尺楼。” 除了诗赞,还有写遗书要与书法一起殉葬的。扬州缝人(缝人,古官名,掌王宫内缝纫之事;也指制衣之人。)顾某爱慕陈梓书法,临终时嘱以陈书殉葬。见陈梓《定泉诗话》: “缝人顾某爱余书,且必得余新作。余书《玉兰花》五律,作中幅赠之,宝之数十年。及病卒,谓其婿曰:'吾无子,此纸恐饱蠹鱼,以殉吾棺可也。’其友郑开九往吊曰:'棺中不可污先生书,如释氏法,焚以与之方行金子。’为之惋惜。” 另外还有一个姓顾的裁缝,拿陈梓书法去换药。见陈梓的《二缝人说》: 今年馆扬中,风痹。程氏有再造丸灵验。药品贵重,猾者借以规利,程遂珍惜,不浪施,索之甚艰。一缝人亦顾姓,与余犹子善,曰:“客星山人能为我作擘窠大幅,吾能致之。”遂日设诡词取之,凡半月,得十五丸,余疾渐起。 “南隐”陈梓惊动了索额图女婿兼康熙皇帝的“连襟”李锴,千里求作生圹志。《光绪版余姚县志》有传: “行草直造晋人堂奥,尤善识别汉魏以来金石彝器之属。足不至京师,而名动公卿。北地李锴作圹盘山,介海昌祝贻孙,数千里投书求为志,梓应之,并答以书。锴欣然曰:“其文传,字亦不可不传”。并刻之。自此,书问不绝。然终不谋面,世谓之神交。”

许明农拓陈古民砚拓片

清代的砚台

砚拓题有:“陈古民氏,明末爱国诗人也。自满清入关后,即隐居邑之梅泾,足不下楼,以为耻践虏土,时人皆钦敬。此琴砚虽拙朴无华,然其铭石文茂,亦堪宝之。丁巳初夏,秀水许明农志,时年六十有九。”

西堂珍玩刻字圓形硯台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西堂珍玩刻字圓形硯台,直經31.5公分,硯台盒盖为红木,硯台盒底为楠木。

西堂有(1)毛庚[清](?~壹八六壹)原名雝,字西堂,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再三族裔。僑寓上海。事新孝。好施與。嗜金石,以刻石擅名。尤工書法,得其家學,功力深厚,筆力勁健,隽逸有法,求書者甚衆。名重于時。鹹豐十壹年(1861)來杭州從戴熙籌辦團練,是年冬太平軍攻入杭州,毛庚在抵禦中戰死。有慕其書法者以千金謀購于城中,然庚已死。鹹豐八年(1858)八月二十六日書于申浦寓齋之《東坡居士詩》扇頁(真金面),是其書法精品,甚爲珍貴。 見《廣印人傳》(2)高翔(1688--1753),字夙岡,號西唐,又作犀堂、西堂等,別號山林外臣,擅畫山水花卉,間作佛像人物。篆刻與汪士慎、丁敬齊名。又與高鳳翰、潘西鳳、沈鳳並稱'四鳳'。高翔少年時期崇尚石濤,後與石濤結識爲友,常相往來,情誼深長,受益頗深,是石濤的摯友和忠實追隨者。高翔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爲友。清朝的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畫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的園林小景,大多是從寫生中來。金農、汪士慎詩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著有《西唐詩鈔》,'揚州八怪'之壹。(3)曹元植(清) 字恒宰,號西堂,青浦(今屬上海市)人。(4)曾奭(清)字西堂,金山(今屬上海市)人, 工花卉、翎毛。(5)董廷桂(清) 字西序芬,號西堂,壹作西酉,上海諸生。書法李邕, 精繪事, 尤擅長墨菊。並閑醫理。

清代澄泥砚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清代双龙戏珠端砚

清代的砚台
清代的砚台

诗言志,歌咏言,砚铭心。其实,每方砚都是一册永远的教科书。它是砚主人深刻而缜密的遐思,也是砚主人风致而清澈的雅望。砚,是学问,是涵养,更是修行。
纵观中国历史,书法家嗜砚、藏砚、编砚谱、著砚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别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权;宋代欧阳修、米芾、苏东坡、陆游;清代朱彝尊、高凤翰、纪昀等,他们的《论砚》、《砚谱》、《砚史》、《研评》、《砚录》、《说砚》、《阅微草堂砚谱》等影响深远。
砚承载着古时候人们的文化寄托与欢乐。器以载道,砚不仅承载着每个时代的审美趋势,更是盛满名士圣贤对国家、民族、时代无比的爱恋。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研墨提笔书画,便是中国人的象征。同样一方砚,在不同的时代人的手上轻轻地消磨,体味耕砚的过程更像是在“耕心”,体会那般的细慢心性与平静,别样的文化脉络代代相传。
一方好砚台,往往会引来无数文人殚精竭虑为之题铭,或讲述砚台得来履历,或记录创作历程,或赞美砚台材质、造型,或撰写人生格言,转达给家族后人,其优美的书法刻在砚石上,更显金石气。总之,一方砚台上的铭文,可以直接决议它的市场价值。现在市场上价格昂贵砚台,都与历代名人息息相关。
人生的沉浮,历史的更叠起伏,闲几砚中窥水线,每一方砚台都有独特的灵魂,一方好砚自有风情,坚实润滑,呵气研墨,可遇不可求,茫茫云海,心诚则灵,相信每个人一生终会遇上一方自己心仪的好砚,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一方好砚,凝固了千年的文风墨韵,将历史与文化溶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砚台之中,成为家庭和文人雅士使用、观赏、收藏、馈赠亲友、陶情怡性之佳品,是您我的终生伴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