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百年前的地图揭开了莲花湖的真实来历!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3-01-29 发布于江苏
关于莲花湖的来历,相信板桥人都知道以前叫石闸湖,而对于石闸湖的来历,在2008年出版的《板桥街道志》上“湖泊”一栏中曾有这样的介绍:石闸湖位于板桥街道古雄村内。原为低洼地,相传曾为训练骑兵的跑马场,后在出水处埋一巨大青石堵住水流而成湖,故名。石闸湖曾以秀丽而幽静的自然风景吸引了人们畅游、嬉戏。1969年改湖滩为粮田,1979年改造成精养鱼塘,湖水面积11.33公顷,蓄水量18.1万立方米,最大水深3米,湖水流入板桥河。2005年,石闸湖及其周围土地,被列入板桥新城规划一期工程开发建设。

图片


图片

另外还有石闸湖村和施家凹村,《板桥街道志》“聚落”一栏中是这样记载的:石闸湖村位于板桥街道驻地南2.5公里,清朝中期建村,因邻石闸湖而得名。现有土地面积985亩(65.67公顷),其中耕地638亩(42.53公顷),山林295亩(19.67公顷),水面52亩(3.47公顷)。1959年,析为2个队。村民190户,582人。2005年,该村拆迁。 

施家凹村位于板桥街道驻地南2.8公里,西邻宁芜铁路。清末施姓建村,因地势低凹,故名。现有土地面积1020亩(68公顷),其中耕地780亩(52公顷),山林205亩(13.67公顷),水面35亩(2.33公顷)。1959年,析为2个队。村民138户,460人。2005年,该村拆迁,现已安置于古雄新居。 

对于这样的说法,相信很少有人提出疑问,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这样叫,并无什么不妥。然而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

八十年代的石闸湖,摄影:广角印象
最近,雨花都韵地名文化服务中心的张生光老师向笔者提供了一张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国民政府绘制的一张江苏省江宁县秣陵关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我们看到了板桥很多熟悉的地名,当然还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石闸湖以及施家凹村等。 

图片


这张地图于1923年测绘,1928年6月制版,1934年6月印刷,后留存于内政部图书馆,原图今保存在台湾省档案馆内。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地名至今还在沿用。

图片

图中的板桥镇位于今天的板桥老街,旁边的菜园上和冯家湾就是后来的古雄街道古雄社区河下村(河下村以前由一村和二村组成),今天的河昌湾景和蓝光一带。

图片




新华公司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南京市唯一的华侨村—华兴村,当时还不叫华兴,令人惋惜的是华兴村今天已经全部拆迁。 

图片

还有沟沿上,就是今天的板桥街道向阳雅居一带,沟沿上也叫汤沟沿,后改为西来村。 

图片

另外还有瓦屋头、汤巷、石巷、陶家铺子、马家凹(现在叫马岗)等等,这些地名板桥人都很熟悉的。如今这地方都已经拆迁,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住宅小区。 

图片

也许很多人在地图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名字,那就是史家湖、史家凹、史家湖(村),这也就是后来的石闸湖(今莲花湖)、施家凹和石闸湖村。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关于这些地方的传说和来源都是值得商榷的。

图片

摄影:李京渠

据文史专家朱向东先生介绍,过去以姓氏命名的湖泊、村庄和街巷等,大都是大户人家。比如板桥老街的戎家巷、戎家塘,而村庄用姓氏命名的就太多了。当年的史家湖就是清末以当地一史姓大户人的姓氏命名的,包括附近的史家湖村和史家凹村。之所以后来被称为石闸湖和施家凹,是和日伪时期的板桥镇镇长臧汉有关。 

据石闸湖一位老前辈介绍,由于史家湖水产资源丰富,而且对附近农田的灌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引起了时任镇长臧汉的关注。后来他利用职权将史家湖占为己有,并将史家湖改为石闸湖,而史姓族人后来纷纷离开板桥。所以今天的石闸湖一带比较大的姓氏有龚、石、张、顾、盛等,而史姓则几乎没有。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1949年南京解前,石闸湖为石姓地主财产。1950年土改后被江宁县政府收归集体所有。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并无史料佐证。但是张生光先生提供的这张地图很显然是当时国民政府测绘局绘制的,1928年后由内政部制版并发行,地图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今天的莲花湖在100年前就叫石家湖。至于说莲花湖以前是清朝训练骑兵的跑马场,以及大青石堵住水流而成湖的说法显然很牵强了。再者说施家凹是清末由施姓建村的说法显然很牵强,目前石闸湖一带的土著并无施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