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月稿费5位数,让我逆风翻盘的写作心法是什么?真诚的分享给你!

 time刚刚好 2023-01-29 发布于河北

hello,乡亲们and老铁们,我是time刚刚好。

很多写作新手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

一心扑在写作上,花费了挺多时间,但收效甚微。越写,越心累,越写越迷茫。

作为一个从四线小城打工妹,靠着每天下班后写作,逆袭成畅销书作家的我,对此还是蛮有心得的,我的经验是:要想有效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先准确拆解写作行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去进行刻意练习!

1. 别瞎努力,要先知道写作能力到底是个啥!

很多写作萌新们,之所以会出现努力了大半天,但一写还是发懵,就是因为对写作这件事情的理解,还是混沌的,他们只会盲目地写,这就是穷忙。

在我看来,写作是由阅读——理解——联系——应用——表达多个行为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输出行为,先对其进行准确的拆解,然后依次进行刻意训练,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阅读:这是一个发现信息,筛选信息的过程。

我们每天都会或主动,或被动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当遇到感兴趣的,或是有利益关系的信息,才会被分配注意力,才有可能进入到理解等信息处理的环节。

平时刷手机呀、看书呀、所见所闻的八卦呀等等,都属于这个环节。

写作时,感觉没啥写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出问题了,接触的有价值信息太少了。

环节理解:这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思考处理的过程。

比如,看书时学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晕轮效应,书中的解释是: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容易因对方身上的某个特点,进行武断的推论,盲目认为对方还具备其他特点,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以点概念,以偏概全。

我弄明白了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了,这就是在理解信息,是大脑在利用现有的认知能力,对新信息进行解读分析。

有的小伙伴在看完书之后,依然不知所云,就是因为在理解这个环节,做的不到位。

是看了,但没动脑筋理解意思。这种看了就是白看。

环节联系:这是一个主动寻找事物之间关系,加深对信息理解效果的过程。

就拿刚才的晕轮效应来讲,我们知道概念的意思了,这还远远不够。

闭上眼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支撑这个概念的呢?

小时候我特爱看偶像剧,觉得剧中痴情的男主角太帅了,我会自动的认为这个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忠诚、专一的。

在生活中见到颜值高的人,就会不自觉的认为他/她是一个爱干净、心地善良、自律、温暖的人。反之,就会容易给对方打上负面的标签。

喜欢一个人,觉得他/她怎么样都是好的,不喜欢一个人时,感觉怎么看都是不顺眼的。

……

除了例子上的联系,还有知识点上的联系。

比如和晕轮效应相关的,还有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容易导致先入为主,深深影响着后面的交往进程。先首因效应,接着引发晕轮效应。

通过这种联系,你会发现自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更深一步了。

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干巴巴的,不好理解呢?

大多是因为作者本身对信息的理解很有限,导致自己在写的时候,都是一知半解的。

环节应用:这是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要想高效,就一条秘诀: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去学习知识,肯定有效果。

学到了晕轮效应这个概念后,你可以想想它能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呢?

比如,它能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清醒和客观,既不盲目轻信他人,也不盲目否定他人。

就拿我来说吧,如果我特喜欢、特欣赏一个人,我会通过祛魅的方式,让自己保持冷静,在给对方打个性标签的时候,会多问一句:为什么我会对他有这样的判断呢?

使用知识,是快速加深理解的过程。

平时我们在阅读时,发现有的文章落地性很强,有的就感觉讲了和没讲一样,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环节。

环节表达:内容输出的过程

最后一步表达,就是将自己学到的、思考的、体会的总结并进行输出。

高级的表达,不是在,千万不要去秀智商、秀水平、秀能力、秀文笔。

而是要用一种和读者平起平坐的态度,用聊天的风格来进行分享。

这就是我在文章《靠下班后写作让月收入多个零,我的经验是狠练这三招,提升文章路人缘!》中表达的观点:

我很建议大家将写作当成是一种聊天,每一篇文章都是你和目标读者的一场围炉夜话,想象着他们围坐在你的身旁,听着你叨叨叨,讲故事,说八卦,吹牛分享经验……

将以上五个环节,揉和在一起才是写作。

如果你在写作的日常练习中,感觉到不顺利,不是盲目的加大练习量,或是武断的认为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

而是应该按照我上面的分享,去找出自己在哪里出现了问题,一条条的写出来,然后对症下药!

2.找到问题之后,该如何练习写作呢?

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分享3个蛮有用的小方法,每个都很简单,但可好用了呢!

主动搜索法

阅读可以碎片化,但不要让自己的思考止步于碎片化。

比如,我在饭后休息的时候,看了一篇关于精神内耗的文章,感觉很有帮助,整个阅读时间也就五分钟。这就是碎片阅读。

很多人读完觉得有用,就收藏起来,不再去想了,继续读下一篇。这种时间长了,会给自己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收获感,实际上没啥真正有价值的收获。

我的做法就是将碎片阅读当成是一种探索,遇到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点,会马上勾起来,然后主动去搜索相关资料,顺藤摸瓜,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强迫自己进行思考、联系、应用和表达。

就拿上面提到关于精神内耗的文章来说,我在里面了解到了一个点,很感兴趣,叫做封闭心理模式,大致意思就是说:

人的心理能量用于自我调节,当一个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会容易进入封闭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将原本用于调整应对现实的心理能量,全部用于编织一个虚幻的,来营造出虚假的心理爽点,通过自我麻痹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将自身封闭起来,虽然会在表面上让自身感觉变好,但也导致现实问题越拖越大,自身改变现实的能力越来越弱。

我通过普泛式的碎片阅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之后,并没有停止,而是主动去搜索相关的信息,以保证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完整性。

这一点在日常阅读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多去试一试。

总结套路并模仿

关于这一招,我在文章《在家写作搞钱真香!新手写作练习方法,帮你变得又有钱又自信》中提到过。

我们在看到好文章或是好词好句时,别摘抄,别背诵,你抄100遍,也是人家的东西,你自己还是不会用。

而是要学会总结套路,然后去模仿使用。

比如,房琪的一句文案:我在海南西海岸,发现了'日落东方的奇观。旅人面朝草莓味的日落,给风车留言,向海风许愿。东方八所鱼鳞洲的那座灯塔,见证了许多怀抱浓烈期待的夏天。

我们总结的公式是:主语+地点+发现的风景+人物+动作1+动作2+动作3+风景+见证的内容

模仿练习是:

主语(我)+地点(环岛游船上)+发现的风景(黄嘴白鹭遮天蔽日的奇观)+人物(没有额外的可省略)+动作1(赏着碧海蓝天)+动作2(与浪花共舞)+动作3(给鸥鹭加餐)+风景(岛上的兀立危峰与嶙峋怪石)+见证的内容(万千岁月下的时光雕琢)

即:我在环海驴岛的游船上,惊叹于黄嘴白鹭遮天蔽日的奇观,赏着碧海蓝天,与浪花共舞,给鸥鹭加餐。岛上的兀立危峰与嶙峋怪石,见证着万千岁月下,时光波涛的精雕细琢。

有个写情感领域的VIP小伙伴,他写的东西很干,但是很难让人们有所共鸣。

我推荐他去看陈奕迅唱的《爱情转移》的歌词,我说你看了之后就知道你文章缺的什么了。

我最喜欢这几句歌词了:感情需要人接班,接近换来期望,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总会不满,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细细读一下,就会发现林夕的歌词,是在描述很多人的恋爱困局:害怕空窗期,失恋了想要恋爱来帮助排解空虚,有了人选就会有所期待,期待他/她是自己的理想型,和之前的不一样。热恋过后原先的期望变成了失望,于是分手,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恋爱,直到认命,找一个适合的人结婚。

抽象的表述很难让读者有所共鸣,但凡能打动人心的,都是具象描绘,所以平时在阅读时,一定要擦亮眼睛,看到好的就去分析,就去模仿,就去套用,这样比摘抄背诵有用的多!

关键词回忆法

我看很多写作新手的文章,都会有一个通病:喜欢通篇讲大道理,用的例子较为教科化,不接地气。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和读者有距离感,读者不爱被说教。

如果你的文章也有这样的毛病,又或是你发现自己不爱主动思考,那么你可以多多练习关键词回忆法。

晚上睡觉的时候,根据自己今日的阅读,确定一个核心关键词,然后进行回忆,回想自己之前的人生经历或是所见所闻中,有哪个例子是和该关键词相关的呢?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比如,之前李湘和王岳伦被爆离婚的时候,网上大多都将他们的离婚原因归咎于女强男弱,女方能力太强,男方的自尊心得不到维护,于是出轨,寻求满足。

晚上睡觉时,我就以此为线索,回想关于女强男弱的例子。

我突然想到很多年前,李湘他们上过一个节目叫做《为她而战》,嘉宾都是明星夫妻,女明星在前面投注分数,选择竞技项目,用脑子作战,男明星在后面根据投注结果,用体力作战。

王岳伦几乎是从第一期输到最后一期。甚至最后一期有一个比赛项目是,男嘉宾站在跳水台上,两手抓住绳子往泳池上,然后跳到水面中的泳圈里,越远的泳圈分数越高,以此计算排名。

李好、杨威、张智霖等男嘉宾都蛮顺利的,王岳伦一个都没有跳过去,他手上没劲儿,抓住绳子离开跳台后,就直接掉到水里面了,每次都失败,最后他从泳池爬上去,直接在镜头前失态,抱头痛哭,李湘则跑过去,拿着毛巾给他擦脸,哽咽的安慰他。

这就是一个小例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回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哦了,我是time刚刚好,专注分享自我提升和阅读写作的实用干货,走过路过的客官们,给小妹儿我点个赞吧,这是对原创作者最大的支持,拜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