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证,百病之长去风为先四】——经典处方

 sy同心缘 2023-01-30 发布于湖北

第六节    经典处方

◇消风散

【方剂出处】《外科正宗》。
【方剂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6克,甘草、木通各3克。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服用。
【方剂功效】养血祛风,清热除湿。
【方剂主治】风毒之邪侵袭人体,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时有时无,瘙痒不断,抓破后渗出津水,舌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歌】消风散内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归地知膏蒡通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方解】本方主治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本证多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因此皮常常见到肤瘙痒,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渗溢津水。因此治疗此证时应当以疏风止痒为主。
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为君药,疏风止痒,透邪外达,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苦参、苍术为臣,苦参性寒,清热燥湿止痒,苍术祛风燥湿,辟秽、发汗、健脾,两者相配,燥性尤强,即燥湿止痒,又散风除热。风热在于肌肤,郁而生热,故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风邪浸入血脉,易耗伤阴血,故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意思,此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药品,使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除,血脉调和,则痒疹自消。
【辨证要点】运用要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如果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应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无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等以清热凉血解毒;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生大黄3~6克;如病久不愈,皮损较重,可加人蛇蜕、乌蛇、百花蛇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不宜食用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并且风疹、湿疹属气血虚弱者也不适宜用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现也常用于荨麻疹、湿疹、药物性皮炎、稻田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证属风热或风湿患者,均可加减运用。

◇牵正散

【方剂出处】《杨氏家藏方》
【方剂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6克。
【用法用量】碾为细末,每次服3克,温酒送服;也可用作汤剂,一天两次,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剂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剂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证。口眼歪斜,或面部痉挛,舌淡红,苔白。
【方歌】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加全蝎;混和研细调酒服;风中络脉功效显。
【方解】本方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导致口眼歪斜的常用方剂。太阳外中于风,阳明内蓄痰浊,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脉不利,筋肉失养,故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歪斜,或面肌抽动。治疗此证应当以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为主。
此方中白附子为君药,其辛温燥烈并且有毒,擅长治头面的风,其主要功能祛风化痰止痉。全蝎、僵蚕共为臣药,均能息风止痉,其中全蝎擅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二者合用既有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的功效。用热酒送服,宜通血脉,以助药势,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因而为佐使。如此组方,虽然药只有味,但合而用之,药少力专而效果显著,使风散痰消,经络通畅,口眼歪斜自愈,所以命名为“牵正”。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时以口眼歪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若风邪上中于头部兼头痛发寒,可加荆芥、防风、白芷以疏风散邪:若风邪窜于络的,并且面部肌肉痉李的,可酌加蜈蚣、地龙、天麻等以祛风通络止痉:若气血虚弱,可加当归、鸡血藤以养血祛风,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此方中的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若属气建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的,不宜单独应用本方,孕妇慎用。方中自附千、全蝎都是有毒的药,用量宜慎。
【现代应用】常用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证属风痰阻经络者。

◇川芎茶调散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川芎、荆芥(去梗)、薄荷叶(不见火)各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细辛3克,防风(去芦)4.5克。
【用法用量】碾为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饭后清茶测服;也可以用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减少。
【方剂功效】疏风止痛。
【方剂主治】风邪外侵头痛,偏正头痛或头顶作痛,或是怕风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鼻塞目昏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方解】此方常用于治疗外侵风邪引起的头痛。风邪外袭,循经上犯清窍,清阳受阻,清窍不利,故而头痛,目眩、鼻塞;恶风发热,脉浮均为风邪之表证。外邪宜散,因此治疗此证应当以散风邪,止头痛为基本治法。
此方中川芎味辛药性温和,治疗时到达头目,辛香长于走窜,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故而为“诸经头痛之要药”,主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此为君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疏风止痛,并且薄荷能清头明目,此二味药为臣药。羌活、白芷、细辛都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其中羌活治疗后脑牵连项部痛很有疗效,白芷治疗前额及眉棱骨痛很有疗效,细辛少阴经头痛很有疗效,它还具有通鼻窍之力,防风祛风,助君、臣药增强疏风止痛的功效;以清茶调服,主要是取其苦凉之药性,这样既可清头明目,又能制约其他诸多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因而,此三味为佐药。甘草具有调和诸药之效,因而为使药。纵览此方,众多防风祛风药集于一方,全都有疏风止痛的功效。
【辨证要点】运用时要以头痛、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如果是头痛偏于风热,不用羌活、细辛,另加蔓荆子、菊花用以疏散风热;如果是头痛偏于风寒,多用川芎,并加以生姜若干片、少许紫苏用以散寒祛风;如果是头长时间疼痛不愈,加适量全蝎、僵蚕、红花等用以通络活血。
【注意事项】本方适宜于小火微煎,以取其轻清升散的功效。
【现代应用】一般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感冒性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等证。

天麻钩藤饮

【方剂出处】《杂病证治新义》
【方剂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钩藤、川牛膝各12克,石决明(先煎)18克。
【用法用量】水煎,分2~3次服用。
【方剂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镇静精神,降压缓痛。
【方剂主治】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抽搐,震颜或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方解】本方为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的常用方。本证一般是因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息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
此方中天麻、钩藤为君药,平肝息风。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和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肝阳之平降,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共为佐药。合而成方,共成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头晕目眩、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若头晕头痛严重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以增强平肝潜阳息风之力;若还有胃肠燥热而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可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注意事项】头痛是肝经实火或湿热所致的,不适宜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血管意外的半身不遂、耳源性眩晕等证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羚角钩藤汤

【方剂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剂组成】羚角片(先煎)4.5克,霜桑叶6克,川贝母(去心)12克,鲜生地15克双钩藤(后入)、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各9克,甘草2.4克,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方剂主治】肝热盛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急,手足抽搐,发为惊厥,甚至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或手足躁扰,舌红,脉弦数。
【方歌】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方解】此方为主治热盛动风证的常用方。本证为温热病邪传人质阴,肝经热盛。共极动风所致。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热极动风,及火相煽,灼伤阴津。筋脉失养,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就。治疗此证时应当以清热凉和风为主。
此方中羚羊角咸寒,人肝经,善于凉肝熄息风,钩藤甘寒,人肝经,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两药合用,相得益能,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之功益著,二者同为君药。配伍桑叶、滁菊花清热平肝,助君药以加强凉肝息风之效,标本兼顾,同为臣药。风火相煽,最易耗阴损液,所以用生地、白芍凉血滋阴,养阴泄热,柔肝舒筋。邪热过盛,炼液为痰,所以用川贝母、鲜竹茹、茯神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三者共为佐药;甘草配伍白芍,缓急舒筋,以加强息风解痉之力,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众药合用,共奏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若热邪内闭,甚至昏迷者,可配合紫雪或安宫牛黄丸同服用以清热开窍;若阴伤较甚,唇焦咽燥者,可酌加天冬、麦冬、玄参、石斛等;若不断抽搐者,可加蝉蜕、僵蚕等以加强息风止痉之效;若见昏迷痰鸣者,可加天竺黄、或安宫牛黄丸等;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等通腑泻热。如若清热凉血解毒功力不足,运用时可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注意事项】热病后期,阴液大亏,阴虚动风而病属虚风证者,不宜使用。
【现代应用】此方现也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妊娠子痫以及高血压所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等证属肝经热盛者,均可应用。

大秦艽汤

【方剂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剂组成】秦艽90克,川芎、当归、白芍、独活、石膏、甘草各60克,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白术、生地、熟地、茯苓各30克,细辛15克。
【用法用量】以上十六味药,制成内服细散剂,每次30克,水煎去滓服;也可作汤剂,煎服,但用量要按原方比例酌情考虑。
【方剂功效】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方剂主治】初期中期风邪经络证,口眼歪斜,语言手足障碍,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方歌】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方解】此方主治外感风邪初中期经络证。本证多由正气亏虚,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筋失所养所致。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因而出现口眼歪斜;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谓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初中经络,往往数经并发,病情变化多端,而不拘泥于某一经。治疗此证时应当以祛风通络为主。此方以秦艽为君药,重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都是辛温之药品,辅助祛风散邪,都为臣药;言语与手足运动的障碍,不但与经络阻塞有关,还与气血虚弱不能养筋有关系,并且风药多燥,因而配伍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柔筋,使祛风时而不伤阴血,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源头,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生地、石膏、黄芩均能清热,并可制约众风药地过分辛温行散,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者药,是使药。诸药配合,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的功效。

◇小活络丹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川乌(炮)、草乌(去皮脐、炮)、地龙(去皮脐)、天南星(去土、炮)各180克,乳香(研)、没药(研)各66克。
【用法用量】以上六味药,粉碎碾成细末,过筛,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克。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也可以作为汤剂,剂量按比例酌减(川乌、草乌先煎30分钟)。此药主治风寒湿痹,若属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者不宜使用;此药辛热燥烈,且有活血的功效,有损胎气,孕妇慎用。
【方剂功效】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散寒止痛。
【方剂主治】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或肢体沉重、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也可治中风,导致半身不遂,手足不仁,长时间没有治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主要表现在腰腿沉重,或腿臂间隐隐作痛。
【方歌】小活络祛风寒湿,化痰活血三者兼;二乌南星乳没龙,寒湿痰瘀痹痛蠲。
【方解】本方为治疗风湿顽痰瘀血留滞经络的常用方剂。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日久不愈,以致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津液凝聚为痰,血行痹阻为瘀。风寒湿邪与痰瘀交阻,经络不通,故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等症;营血失其流畅,不能濡养肌肤,故手足不仁、肌肤麻木;若瘀血湿痰停留于腰、腿、臂某处,可出现腰、腿、骨沉重疼痛。治疗此证时应当以祛风散寒为主,除湿与化痰、活血兼顾。
本方中川乌、草乌大辛大热,其主要功用是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此二味为君药:臣药是天南星、天南星辛温燥烈,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之风我湿浊。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使经络中气血流畅,地龙性善走窜,是人络的佳品,功能通经活络,此三味共为佐药。以酒送服,主要取其辛散温通之性,以助药势,并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合用,留滞于经络中之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就可祛除,使气血流畅,经络宣通,共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的功效,则诸症可愈。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肢体抽筋疼痛麻木、关节不利、舌淡紫、苔白为辨证要点。或治中风,手足不仁,腰腿沉重,腿臂间隐隐作痛。
【方剂加减】若侧重于风邪,疼痛游走不定为主要症状,可以加防风、大秦艽:如果偏重于湿邪,腰腿沉重疼痛的,加苍术、防己、苡仁;如果偏于寒邪,肢节冷痛为主的,可加肉桂,并重用川乌、草乌。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温燥,药力峻猛,适宜于体强气壮者;对于阴虚有热者以及孕妇慎用。方中川乌、草乌毒性较大,不宜过量,慎防中毒。
【现代应用】本方通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症以及肩周炎等证属风湿痰瘀留滞于经络者。

玉真散

【方剂出处】《外科正宗》
【方剂组成】天南星、白芷、防风、羌活、天麻、白附子各6克。
【用法用量】碾为细末,每次3~6克,每天3次,用热酒调服:至于昏死,心腹还温者,连服用2次,也有效果。外用适量,敷于患处。也可用作汤剂,煎服。服药后须盖被发汗,并要避风。若治疯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
【方剂功效】定搐止痉,祛风化痰,镇痛止血,生肌。
【方剂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口撮唇紧,甚则咬牙缩舌,脉弦紧,疯犬咬伤,跌打损伤已破口者。
【方歌】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方解】本方常用来治疗破伤风。破伤风是因风毒之邪,侵入破伤之处而致。风毒之邪通过皮肉破损之处,侵人经脉后致营卫不通,津液凝滞为痰。风毒凝痰攻于阳明经则口撮唇紧,牙关紧急;攻于太阳经和督脉则身体强直,角弓反张。治疗此证时应当以疏风解痉、化痰通络为主。
本方中天南星、白附子为君药,天南星辛温,善于祛经络之风痰,定搐止痉;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尤其是善于祛头面之风,两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定搐解痉之功效。羌活、防风、白芷共为臣药,其辛温善疏散经络中风毒,导邪外出。其中白芷善祛阳明经之风,羌活善搜太阳经之风,防风善散厥阴经之风。天麻为佐药,长于息风止痉。热酒童便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为使药。诸药配伍相合,药少力专,起效迅速,既使侵人经络之风毒从外而出,又消除留滞经络之凝痰,解经脉之拘急,共有祛风解痉,并止痛之效。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运用以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本方祛风化痰之功较强,止整之力不足,若破伤风,筋脉狗急,已发整者,常配止痉散(蜈蚣、全蝎)或加地龙、僵蚕等以增强止痉之力;若痰多,可加贝母、竹沥以化痰。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偏于温燥,易耗气伤津,因而破伤风而见有津伤气脱者不宜使用。白附子、天南星均有毒性,服用不可过量,孕妇忌服。服药后以得汗为度,要忌风,以防复感。如果破伤风出血过多,以致于血虚不能养筋而发为痉挛等症者,应当以养血舒筋络为治,也不适宜于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原主要用于治疗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现常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舞蹈病等证属于风邪痰阻络者。

◇镇肝息风汤

【方剂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剂组成】生赭石(碾细)、怀牛膝各30克,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生龟板(捣碎)、生杭芍、玄参、天冬各15克,川楝子(捣碎)、生麦芽、茵陈各6克,甘草4.5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天3次。
【方剂功效】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剂主治】主治类中风。其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目胀耳鸣,头部发热发痛,心中烦燥,面色红如醉,有时常打隔,或肢体慢慢地不利索,口眼渐渐歪斜;甚至晕倒在地,不省人事,移动时才醒;或醒后不能恢复原状,脉弦长有力。
【方歌】镇肝息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共;龙牡麦芽甘膝楝,肝阳上亢奏奇功。
【方解】本方主治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所致类中风的常用方剂,无论中风前后,如辨证为阴亏阳亢,肝风内动者,皆可运用。
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肝肾阴亏,水不上济,故心中烦热。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遂致卒中。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昏不知人。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阳亢化风、气血逆乱为标。治疗此证时应当以以镇肝息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
此方中怀牛膝为君药,其性味苦酸而平,归肝骨经。性善下行,所以重用其以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野。臣药是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丰要功嫩为镇肝降逆,益阴潜阳,镇肝息风。玄参、天冬滋阴清热,配合生龟板、生白芍壮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然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又用菌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都为方中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生麦芽能和胃调中,以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效。
【辨证要点】运用以头晕目眩,头部发热发痛,面色红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若兼夹痰热,胸闷有痰,加胆南星、川贝母以清热化痰;若肝阳上扰,头痛脑热偏重者,加夏枯草、菊花清热;若兼夹胃热,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若肾水亏虚严重,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萸肉以补益肝肾。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不能复原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络之药。
【注意事项】此方中金石类药物重镇碍胃,脾胃虚弱者慎用。热极动风者,气虚血瘀之风者,也不宜使用此方。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证属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者,均可加减应用。

◇大定风珠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组成】生白芍、干地黄、麦冬连心各18克,生龟板、生牡蛎、鳘甲(生)各12克,麻仁、五味子各6克,阿胶9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生)2个。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分三次温服。
【方剂功效】滋液息风;滋阴潜阳。
【方剂主治】阴虚动风证。温病后期,脉气虚弱,舌绛少苔,头晕目眩,耳鸣,心慌燥,内风煽动不息。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连同五味子,滋阴息风是妙方。
【方解】本方主治阴虚动风证,温病后期,真阴大亏。本证由温病迁延日久,邪热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肝为风木之脏,阴液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见手足瘼疯;真阴欲竭,故见神倦乏力,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有时时欲脱之势。治疗此证时应当以滋阴养液为主。
此方中鸡子黄、阿胶为君药,是血肉有情之药,鸡子黄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其气焦臭,故上补心,其味咸寒,故下补肾,阿胶甘平滋润,人肝补血,入肾滋阴,二药合用滋阴养液以熄内风。白芍苦酸微寒,生地黄养阴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重用三者,旨在壮水涵木,滋阴柔肝,以助养阴之力,俱为臣药。阴虚则阳浮,故配伍龟板、鉴甲、牡蛎类镇潜之药,重镇息风,以滋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之酸,与滋阴药相伍,而能收敛真阴,与甘草相配,又具酸甘化阴之功,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滋阴息风之效,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峻补真阴,潜阳息风,使筋脉得养,阴液得复,浮阳得潜,则虚风自息,病证可痊。
【辨证要点】运用时应以神倦瘼癫、舌绛苔少、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若有气虚喘急,可加人参补气定喘;阳浮而阴自汗者,可加龙骨、人参、浮小麦补气敛汗;若有心气虚心悸者,可加茯神、人参、小麦补气宁神定悸;若低热不退,加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
【注意事项】阴液虽亏但邪热犹盛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后期、中风后遗症、眩晕、放疗后舌萎缩、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震颤等证属阴虚风动者。

◇阿胶鸡子黄汤

【方剂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剂组成】陈阿胶(烊冲)、双钩藤各6克,生白芍、络石藤各9克,石决明15克,生地、清炙草、生牡蛎、茯神木各12克,鸡子黄(先煎带水)2个。
【用法用量】煎服。
【方剂功效】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方剂主治】邪热久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手足瘼疯,心烦无眠,或头晕目眩。
【方歌】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决明茯神络石藤,阴虚动风此方保。
【方解】本方为治疗邪热久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证之常用方。本证由邪热久羁,耗伤阴血,虚风内动所致。温热病后,津血已伤,筋脉失养,则见筋脉拘急,手足瘼疯。头目眩晕,为水不涵木,肝阳上浮,肝风上扰之象;舌绛苔少,脉细数,为阴虚津灼之征。治疗此证应当以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为主。
方中阿胶、鸡子黄能滋阴养血,共为君药。生地、白芍滋水涵木,柔肝濡筋,为臣药。阴血虚者无以制阳,肝阳浮亢而生风,故以钩藤、石决明、牡蛎平肝潜阳而息风;茯神木平肝安神,兼能通络;络石藤舒筋活络,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白芍酸甘化阴,舒筋缓急,用为佐使。
【辨证要点】以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晕眩,舌绛苔少,脉细而数等证为辨证要点。

◇五虎追风散

【方剂出处】《晋南史全恩家传方》。
【方剂组成】蝉蜕30克,天南星、天麻各6克各,全蝎(带尾)7个,僵蚕7条,朱砂(冲服)1.5克。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后再加入黄酒60克,服药前,先冲服朱砂。1天1剂,连服3剂。
【方剂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方剂功效】祛风解痉止痛。
【方歌】五虎追风用星麻,全蝎僵蚕蝉衣砂;破伤风证牙关紧,祛风解痉庶能瘥。
【方解】本方为治疗破伤风初期的常用方。破伤风,属痉病中的伤痉,多由外伤中风邪所致。本方中蝉蜕、天南星、全蝎、僵蚕都是祛风解痉之良药,朱砂镇静解毒,加之天麻止痉息风,合而成方,共有祛风解痉之效,再加黄酒运行药力,助其出汗排出毒素,使其效果更加强劲。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为其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如果加人蜈蚣,解痉力量更强。亦可加人荆芥、防风,助其出汗。服药后以遍身汗出为良好现象,否则预后不良。
【注意事项】朱砂有毒,应该严格控制剂量。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破伤风、偏头痛、面神经瘫痪等病证。

银翘散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组成】连翘、银花、牛蒡子各9克,苦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荆芥穗、淡豆豉各5克,竹叶4克。
【用法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方剂主治】温病初期。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剂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歌】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

用时多。

【方解】本方常用于治疗温病初起,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邪犯肺卫,故发热,微恶风寒,卫气被郁,腠理开合失司,肌表无汗或有汗不畅;邪自口鼻而人,上犯于肺,肺失清肃,则见咳嗽;热蒸于上则头痛;风热搏击气血,蕴结成毒,风邪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咽喉为之不利,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热之邪易伤津液,故病初即见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系温病初起,邪在卫表之征。治疗此证时应当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主。本方中银花、连翘君药。其二味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辛凉透表。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人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与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特别口喝的患者,说伤津较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咽喉肿咽痛者,系热毒较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嗽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注意事项】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现代应用】本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等也可用之。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