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语方言中一些常用字出自哪里?看看西汉《方言》中的记载!

 广州玉 2023-01-30 发布于广东

众所周知,中国地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因此各地语言风俗都有差异。其中语言更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相关记载,《礼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而最早记录并对比各地方言的书,始见于西汉晚期,杨雄(公元前53—18年)所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般称《杨子.方言》。

《方言》中很多词汇今天都还在使用,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如今常用和比较有代表性的粤语/白话汉字。

瞷、睇、睎、䀩、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东齐青徐之间曰睎,吴扬江淮之间或曰瞷,或曰䀩,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眄。

,看或者斜眼看的意思。粤语中亦表示看的意思。睇字出现在汉字里面比较早,在《礼记·内则》就有“睇视”。

粤语读 tai 阴上,国语读 dì。《唐韵》特计切 ;《集韵》大计切。

据《方言》所述,睇字是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方言字,陈楚就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一带,南楚就在今长沙、南昌、九江一带。

罗谓之离,离谓之罗

,撕裂的意思。粤语中表示拿的意思。从《方言》所述,罗就是有离的意思,如今粤语用攞字,同音,表示拿走拿离的意思,颇合古义。

粤语读 lo 阴上,国语读luó。《集韵》朗可切,罗上声。

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

,小孩子、小动物的意思。今粤语用仔字,粤语中表示儿子、幼/小的动物或者物件。

粤语读zai 阴上,国语读zǎi。《广韵》山皆切。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崽字是湘沅之会的方言,湘沅之会,就是湘江和沅江交汇的地方,今岳阳、长沙、益阳、沅江一带。

、披,散也。东齐声散曰滨,器破曰披。秦晋声变曰滨,器破而不殊其音亦谓之滨,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南楚之间谓之烩。

,裂痕的意思,粤语中亦表示裂痕。最常用一句粤语“打烂砂煲璺到㞘(臀也,粤读duk)” 打烂的砂锅,裂缝会一直裂到锅底。表示锲而不舍的精神。

粤语读 man 阳去,国语读 wèn。《广韵》亡运切。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璺字是当时秦晋方言,今陕西到山西、河北一带。

、翕、叶、聚也。楚谓之,或谓之翕。叶,楚通语也

,聚也,《尔雅.释诂》翕,合也。有一张一合的意思。粤语中也是张合的意思,例如:招手叫翕手,眨眼叫翕眼。

粤语读 jap 阴平,国语读xī。《广韵》许及切。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翕为楚国方言,楚国北至今河南南部,南到今湖南全景,西到今重庆贵州部分地区,东到江苏江西部分地区。

,,续也。秦晋续折谓之,绳索谓之。擘,楚谓之纫

注:擘字,其实据王国维的考证:“王逸《楚辞注》纫,索也。正本之《方言》。郭注云:今亦以线贯针为纫。义亦与擘无涉,而与续及绳索之义相近。今本盖误。” 擘在书中与纫、续无关。

,原意为大拇指,作动词同掰,掰开。唐宋诗词中多用作动词,唐代.唐彦谦《夏日访友》'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唐代.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粤语中一般用其动词含义,例如:把嘴张大,叫作擘大个口。

粤语发音为 maak 阴去,国语发音 bò 或者 bāi。《唐韵》、《集韵》博厄切。

虔、刘、惨、㨆,杀也。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秦晋之北鄙,燕之北郊,翟县之郊,谓贼为虔。晋魏河内之北谓㨆曰残,楚谓之贪。南楚江湘之间谓之欺。

,杀也,郭璞《方言注》中注 “今关西人呼打为㨆”。则打、杀的意思。今粤语中㨆字也是用于打倒、杀死的意思,例如很多香港黑社会电影经常会有 “怼㨆佢” 这话,就是打倒他、干掉他的意思。同时也引申出倒、塌、跌等意思,目前常用“冧”字,例如:房屋冧了(房屋倒塌了);股市冧啦(股市大跌啦)。但是笔者认为㨆字才是这些含义的源头。

粤语发音 lam 阳去,国语发音 lǐn。《集韵》力锦切。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㨆字为晋魏河内之北,战国时期魏国大概范围今陕西、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河内之北就是河南省的北部黄河之北。

襜褕...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谓之褴褛。

楚谓无缘之衣曰褴,紩衣谓之褛,秦谓之致。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无缘之衣谓之讽鸸

,原为衣襟的意思,衣服破烂叫褴褛。《方言》中所说:楚国将不做修饰,不剪边角的襜褕(直裾)叫褴,如有缝补有补丁的叫褛。而粤语中有两种用法,作名词时候,大衣叫做大褛。作动词时候,就有披的意思。

粤语发音 leoi 阳上 / lau 阴平,国语发音 lǚ。《唐韵》落侯切 ;《集韵》朗可切。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褸为楚国方言。

、嗌,噎也。楚曰,秦晋或曰嗌,又曰噎。

,指咽喉、或者咽喉阻塞,同噎。《说文解字》“咽也。从口益声。: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颈脉理也。” 某些时候也作为拟声词,《韩诗外传》“疾笑嗌嗌,威仪固陋。”《全元文.哑娼志》“笑则谺喙露龂,怒则嗌嗌。”粤语中一般用作叫、喊,也有吵架的意思。例如:大嗌(大叫)、嗌交(吵架)。

粤语发音 aai 阴去 / ngaai 阴去,国语发音 yì 或者 ài。《唐韵》伊昔切,音益;《集韵》乌懈切,音隘。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嗌为秦晋方言,今陕西至山西、河北一带。

媱、愓、游也。江沅之间谓戏为媱,或谓之愓,或谓之嬉。

,有游玩、休闲、放荡、走路的样子等意思。粤语中各片方言关于游玩,各地方不同,有玩、耍、料、捞、荡。目前惟有桂东南和粤西部分地区还保留用”荡”字表示游玩的叫法。例如 “去处(发书音)荡?” 就是去哪里玩的意思。

粤语发音 dong 阳去(音同荡)、 soeng 阴平(音同商);国语发音:dàng、shāng、táng、yáng。《唐韻》徒朗切 ;《集韻》 待朗切 ;《集韻》尸羊切 ;《集韻》余章切。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愓字是江沅之间的方言,意思为长江与沅江之间,则今岳阳、洞庭湖、沅江一带。

痴、騃也。扬越之郊,凡人相侮以为无知谓之眲。眲,耳目不相信也。或谓之斫。

,轻视,鄙视的意思。郭璞《方言注》注 “因字名也”。粤语的眲字有欺骗、轻视的意思。例如:你唔好眲我。 意思就是你不要欺骗我。

粤语发音ngak 阴平 / nik阳去,国语发音 nè。《广韵》尼戹切,儜入声。

从《方言》所述,秦汉时期,眲字为扬越一带的方言,即长江中下游地区,今湖北、江西一带。

以管窥豹,粤语中很多常用字其实都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各地方言,或许也可以印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句话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由中原地区的逋亡人、赘婿、贾人组成的秦军,给两广岭南带来了秦汉时期各地的日常用语,保留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