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利心宽|一张老照片中的桐中

 文乡枞阳 2023-01-30 发布于安徽


2022年,是桐中建校120周年,笔者也凑了个热闹,写了两篇有关桐中历史的文章。近日得闲,将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又有了新的发现:早期桐中并不在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桐中这个位置上。 早期桐中在什么地方?笔者用证据来证明。
据桐中档案记载:校舍就旧县署和旧考棚地建造。
1992年,桐中为纪念建校90周年编写了《勉成国器》一书,该书编年史第二学年(清光绪三十年)对校舍是这样介绍的:“秋间学堂自安庆迁回桐城新校舍开学,新屋尚未建成,暂借方守敦(槃君)宅屋(名勺园,今荣休院内),先行上课。”同是该书,《孙闻园先生撰写的校史》对桐中建校过程则写得比较详细“时风气未开,筹款兴学极为不易,卒以先生(吴汝纶)之重望与毅力,移取文庙书院考棚废庵、田租及崇文洲地以为基金,假用省会督练公所为校舍,名为桐城中学堂。时为光绪二十六年也。乃规划就绪,而先生捐馆。……三十年春,继招新生一班,秋迁回县中新建校舍,改为桐城公立中学堂……”。单从这些文字介绍中,很难确定早年的桐中在桐城市现在的哪个地方。
但据桐中编年史载:1916年,教员马翊(子潜)作记刻石,作楹联,文为“举目好山河,莫漫为爱国空谈,新亭对泣;随时爱光景,休辜负龙眠夜月,投子晨钟。”按照该楹联内容,既然桐中学生能听到投子寺里钟声,它应当离当时投子寺不远。种种迹象表明,桐中应该在离现在的东大街不远的地方,如:1921年,以桐中学校为中心的反贿选活动,桐中学生与商人发生了冲突,引起一次搏斗的地点在东门小街口;1929年的桐中同学录中有多人将通讯地址一栏填写为东门外“吴义发堂号”“程恒昌堂号”;还有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桐中学生施孟胥,写了一篇《桐城早期党团活动的一些史实》文,他在回忆中称当年桐中党团活动地点是在东门大河滩、城东初级小学(此时称东门火街头龙王庙)、钓鱼台(现在称跳吕台)等处。
1916年11月,桐中主持召开了桐城县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拍摄了一张运动会会场全图。由于该运动会在东门大河滩进行的,它不仅拍摄到了位于东门大河滩南边现在地址为桐城市龙眠办事处东关居委会第二组北边(时称北门后街)一些人家的房屋状况、龙眠河走向(当时在现桐城市龙眠河公园东边的小亭子处流向东南方向,即从现在滨河路向东关小学的方向),而且远距离地拍摄到了桐中的部分校园。这张照片中右方出现了投子寺的大鼎【投子寺大鼎,桐城市现在许多老年人尚有记忆,它在桐城县东关小学校园内(后投子寺改名为东岳庙,东关小学建在东岳庙址上)】
如果说当年的桐中校园就在照片左边的建筑群中,读者肯定不相信,毕竟现在人们的认知桐城市环城东路是在原城墙脚上修建的,现在桐中校园东面是桐城县县署遗址,半山阁是在1903年桐中初建时建造的,并且日本早川东明先生参与设计的。但这张照片所呈现的情景,与现在桐城的文史专家说法完全相悖。
该照片左前方出现了楼阁状的建筑,也就是在现在桐城市新修的文保单位东作门的位置上。笔者《原来东门大街也在城墙内》一文发表后,有见到过该建筑的人微信告诉笔者,振振有词地说桐城县的东作门确实在现在新修的文保单位东作门的位置上,它直到1956年兴建桐城县酒厂时,才被拆掉的。这是个疑点,为此笔者找到了娘家住在现桐城市北大街左家大屋(文联)对面的桐城市糖司宿舍楼位置、婆家住现桐城市东门大街三岔口南边的赵某某(1928年出生)老人问个究竟。据她回忆,现在的桐城市文保单位东作门处是有一座阁楼,但它不是东作门,是个楼阁状建筑,被人改造为一家茶楼,当年许多人喜欢在她娘家糖坊里买了甜点后,上到那阁楼的二楼一边喝着早茶,一边侃着大山,她非常清楚地记得这是座茶楼。对于东作门的位置,她也还记得是在东大街小常家弄这个地方,原因是她小时候有一个玩伴家就住在东作门附近,她常到玩伴家。她还记得东门外的这草屋门店是卖锅的;另外她还告诉过笔者原桐城县纸盒厂院内有一个大坟包。
有了赵某某老人这些零碎的回忆,笔者再次对1916年这张照片中的建筑进行了仔细研究。原来照片中楼阁状建筑东西走向,两个门洞都是南北走向,其中靠东边门洞应该是池沼门洞,该幢楼阁应该是桐城县县署的遗存“谯楼”或“xx楼”,照片左边(西)的溪流便是桐溪塥。这块地方与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载:“桐溪水自北门水关(笔者在赵敬业老人指点下,找到北水关在现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居委会三塥村民组)入城后,不久就一分为二。西行之水叫桐溪塥,伏流穿民房,入县丞、典史衙沼。又南行折而西,出尉署”的记载是何等的相符,这是个“高耸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地方,这里才有“鱼翔浅底,沙鸥翔集”,现在的桐中校园内无论花多少资金、无论在什么地方重建“桐溪塥”也不可能出现“鱼翔浅底,沙鸥翔集”的情景。
笔者还注意到1938年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进城照片,与带有东作门字样照片不是同一地点的照片,门洞处明显不同。这足以证明当年的桐中在照片中左边建筑群中,照片左边一池塘叫太平池(即现在龙眠河片石垒起来地方的西边),据东门街上老年人口口相传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所挖,为战马饮水池(现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居委会滨河巷1号吴XX家,在1929年桐中同学录上载明的地址为太平池3号)。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认定桐城公园在现桐城市文保单位东作门以北,桐城市环城东路(东官道)以西,跳吕台(此时的跳吕台一直向东伸到现龙眠河中间)以南的位置,其中有部分在现龙眠河河道中,因为当年的桐溪很窄且是直的;照片上看到桐溪西岸有许多庙状建筑,是一些民国时期的政府办事机构和公益作坊。1931年桐城县境内发生了一场洪灾,冲毁了紫来桥(在现在的廊桥前后),桐溪两岸建筑损毁了一些,在后来恢复重建过程中,拓宽了桐溪,并且在现东门大街“林志成杂货店”后门处向西南拐了个大弯,将桐溪西边的一些建筑移了位置,如土地祠移在东门大街三岔口桐溪的东岸边,从而奠定了后来桐城市龙眠河在城区改道后的走向。
民国二十九年、三十年,日本飞机来犯桐城县城二十余次,桐中这些建筑物被炸两次,毁坏教室、寝室达数十间,损毁情况在《孙闻园先生撰写的校史》一文写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桐中校园,在民国初期,属桐城县孟侠镇西宜保,其校园建设也是有迹可循的。桐中档案中记载的有:第十学年(民国一年),由县议会拨付肆仟元,置西校舍(含西桑园)一片,开学校园数处;第十四年(民国五年)桑园内,兴建茅屋十间作教员室与病室,二间前建改造。桐中编年史记载的有 : 第二十一学年(中华民国十三年),本期开始建造图书馆大楼,就原有校门基地扩建,楼西有阁,方彦忱为其题名曰“半山阁”。《孙闻园先生撰写的校史》提到的有:“(民国)十二年春,造图书馆,收校之周围公地建筑公园(这是公地不是公园)”。还有笔者知道的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桐中进行了多方位的扩张,如,位于桐中现在大门处的叶家、胡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下放农村后,桐中将其两家房屋拆毁,扩建了校门;八十年代初,叶、胡家下放回城后,反复上告,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的桐城县有关部门才妥善处理了这一纠纷。
《勉成国器》一书提到桐城学堂自安庆迁回桐城时,桐中校舍尚未建成时,暂借方守敦勺园(今荣休院)上课。对于这一史实,桐中档案中没有记载,《孙闻园先生撰写的校史》也没有提到,笔者倒是找到一份史料,该史料记载很明确。解读该史料,应该是借方守敦在安庆的房子,如是借方守敦现在桐城荣休院那地方的“勺园”,根本容纳不下97名学生(仅第二年招生六十名),因为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枞阳、庐江罗昌河、贵池等地,甚至还有武汉附小、天津汇文、怀宁、东流一些学校的学生,他们要住宿,曾有一段时期光斋夫就达五人。也有可能是借方守敦在桐城的祖宅,根据吴光祖六门诗中“姚方通住宅,左戴比邻封”的句子,赵国琛在《筱梅女史祖父特传》中关于自己身份介绍、以及亲戚之间相互走动的情况推断,现在的神道赵氏家的房屋可能就是猎户方家的祖屋(共三进,每进九间)
至于桐中半山阁,不可能是在1903年建造的。桐中初建时,举步维艰,筹款极为不易,有限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不可能先建造阁楼;再说,日本籍教员早川东明已于1903年5月离开中国,而桐中1903年秋间才从安庆移回桐城的,早川东明怎么参与设计了半山阁?倒是笔者已经找到了该阁楼的原房主,只是没有直接证据,不便在本文中述及。
另外,桐城县家具厂原生产车间是一幢十间高大、规整的房屋,口口相传,曾是道光年间的考棚,后来被邑人买了办私立培文书院,笔者还真的查到了相关材料。这排房屋产权经历多次变化,其中有一部分房屋在一段时间用作汪家试馆,曾住了枞阳籍、庐江罗昌河籍、桐城西乡籍的桐中学生,仅笔者查到的就有三位,原因待解;另外六间用作了江西熊氏“万寿宫(太霞宫)”,由熊家管理,熊家现主人只晓得在其爷爷时,移居到东门大街的;这十间屋中西边四间(包括汪家试馆),在1955年,被两位陈姓女子分别登记,房契载明原房主为汪静庵,后该屋连同万寿宫均被定性为公房,拨给了桐城县家具厂使用,桐城市家具厂在2004年企业改制中,将该房屋拆除,后在原址上建了集资房,作为职工福利。

百年桐中,历史丰富。早期的历史记录在档案中,早期校园位置定格在照片里,早期校园美好情景描写在典籍中,可为什么要将前三十多年的校园丢失了呢?

…… ……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