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军旅生活,笔下仍是坚韧!

 书虸 2023-01-31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时代风采 银龄心声
大连军休所的离退休干部
有更多时间展示自己的
文学风采
他们的诗词、散文
朝气蓬勃 充满希冀
图片

a

首长的签名

——出席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签名,有领导的、战友的、同学的、朋友的,还有名人的,不少人因时间的久远而渐渐淡忘了,然而对我来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永生不忘。


1987年10月25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庄严时刻,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一个普通的技术干部,能出席党的盛会,是莫大的鼓舞,我感受到了一个党代表的光荣和责任。


记得10月31日那天分组讨论会上,我被分到了国防科工委小组,我旁边的座位上是一位大约70多岁的长者,他穿着一身军装,没戴领章和帽子,他在听取代表们的发言时,不时在报告上写着画着,特别是听到他的发言,语速不快但很有深度,我探头看了看他的桌牌,啊,原来他就是我一直敬仰的人,如今就在眼前,见到真人了。会议休息期间,我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首长,我是兰州军区的代表,非常崇拜您,请您给我签个名吧,他抬头看看我,面带微笑地说:兰州军区的,叫什么名字?我说叫文秀清,他说:好,好!连说两个好字,随后拿起笔在我的笔记本上签上了“钱学森”三个字,当我从他手里接过笔记本时,那份激情,那份感动真是无法形容,我说了声谢谢首长!然后敬了一个军礼,钱老微笑着点点头,表情是那么慈祥。虽然话不多,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他就是钱老,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即使归国之路充满坎坷,但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到祖国,那写在烟盒上的求助信,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他视国为重,视家为轻,他视科研为重,视名利为轻,有那样博大的胸怀,他不仅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因为有钱学森,中国的原子弹工程至少提前了20年完成,提前突破了美苏等国家核威慑,获得了自主的发展。钱老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的奖赏。”多么谦逊和伟大。想想那些人狂热追逐的影视、歌星,何以比得上“两弹一星”的元勋啊!


35年过去了,钱老的签名保存至今,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为祖国的高端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科学家们,以及他们那些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开拓,从十三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今天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新时代,中国的强大,为全球燃起新的希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上,“两弹一星”精神,永远鼓舞人们蹲厉奋进,再创科技新辉煌。

图片

母爱


人说,母亲和故乡是联系在一起的。母亲的爱和故乡的大地一样淳厚。我自信是一个挚爱故乡和母亲的儿子,然而我自16岁始便离开了她们。
那是一九七0年的冬天,在一个雪后的黄昏,我背着书包匆匆走进家门,把学校征兵的消息告诉了母亲,她沉默着,好久抬起头来问我:“你想去呀?”“嗯!”我点了点头。“你不想家吗?”母亲问我,我没有回答,但是,眼睛里却充满了不可更改的神态。母亲没有再说什么,放下手中纳的鞋底子做饭去了。饭间母亲默不作声,我分明感觉到,她在苦苦的思索:一个好不容易拉扯大了的孩子,即将能替她分担家里困难时,却要离她而去。但是,如果不同意,又恐怕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在反复矛盾中,母亲还是做出了牺牲自己,送我走出去的决定。饭后,母亲领着我去了村支书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工作”,我终于拿到了家里和村里的“通行证”。
几天之后,就要从家乡出发了。母亲虽没做太多的叮咛,可仍然从家中非常拮据的生活费中,拿出20元钱缝到我的棉衣里,说:“穷家富路,带点零花钱吧。”我望望母亲,说:“娘,我把钱拿走了,家里就没有了。”母亲说:“我再想办法,总能过得去。”说实在的,那个年头20元钱,几乎是我们全家半年的生活费呀。
黑龙江冬天的早晨那是相当地冻人,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那是嘎嘎的冷”。天还没亮,9岁的三弟知道我要出发了,早早的爬起来穿好衣服,流着眼泪,帮我背起部队发的行李出了屋门。我环顾着家里四壁,平时再熟悉不过的一切,今早却变得那么陌生、那么亲切······母亲说:“咱们走吧,省得去晚了。”我当时强忍泪水,重重地点点头背上挎包,跨出了家门。母亲、二弟、三弟和我,踏着嘎吱嘎吱响的积雪,前往镇政府去报到。
赶来为新兵送行的人群中,既有当地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当然,更多的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有的是妻子或未婚妇。大家左一堆,右一块地簇拥着,做着临行前的叮咛和嘱咐、祝福,或者往新兵的挎包中塞些吃的、用的以及纪念品。
拉我们的大客车就要发车了。当时镇里的路两侧没有安装路灯,天没有放亮,街道上还是黑黑的,但当我回过头来示意叫母亲回去的一刹那,我发现她那热切期盼的双眸是闪着光亮的。借着地上雪光的反照,我仿佛觉得她鬓边散乱的青丝在晨风中颤栗,两只站得不稳实的脚欲进又退······我不忍再看,强制着自己扭头向前望去,但又似乎觉得眼眶一阵潮热,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流泪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走后家里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奶奶瘫痪在床、父亲病故、弟弟妹妹们尚年幼,家中全部生活担子就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可她硬生生的扛着,愣是没告诉我,她是怕影响部队、影响我的工作啊······
如今,每当我走在故乡的路上,撩开写满母爱的天幕,不免得思绪涟漪。是啊,正因为有了母亲的支持和关爱,使我跃上了人生新的起点,由一名普通的乡下人,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守卫者。因此,在我的心灵中,一直充满了对母亲、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也是我在心灵中一直追求的许多具体而又美好东西的总和。


临江仙·喜庆二十大

大会声播寰宇,
嘉音舞动神州。
二千代表共图谋。
金秋添异彩,
携手铸金瓯。
巨舰扬帆航远,
雄鹰展翅方遒。
风光无限众追求。
重登千里马,
更上一层楼。


枇杷树下


又是一年四月天,又是枇杷果挂满枝头的季节。此时,让我想起了曽经的母校——武汉通信学院的枇杷树。
我算是幸运之人,在部队院校恢复学历教育的第一年,便迈进了他的校门。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它39年了,可母校的一草一木、一课一书仍旧历历在目:难忘数学教员莫文明的解题三步法、电工学教员兰玉敏的难题通俗解答、载波原理教员彭武团运用声光电演示的信号波形变化等20余位教员的精心施教,使我顺利修完参谋专业的全部课程;难忘在学院宣传处王明德干事的支持下,我有幸当了一把通信学院第一支足球队的“教练”;难忘东湖的武昌鱼、璇宫的西餐、户部巷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归元寺的500罗汉、过江的轮渡。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宿舍楼前的枇杷树。
当年通信学院隶属于总参通信部,为正军级单位,坐落在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路。我们参谋系宿舍是一幢三层L型的红砖楼,楼下花坛处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成年的枇杷树,每棵树都犹如撑开的大伞,足有5、6米高。我这个地道的东北人,还真是第一次领略它的真容。
正如白居易所描绘的“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雪白的花朵开满枝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此时,我们躺在床上,阵阵花香飘来,令人无比陶醉。伴随着春天的到来,枇杷花也悄悄地谢了,一个个小圆球露出了小脑袋。业余时间,我们站在树下静观其变化,更盼望着它们快快长大,成为我们口中餐。到了4、5月份,碧绿的枇杷树上垂下一簇簇诱人的果实,犹如一盏盏小灯笼夹杂在绿叶中。成熟的枇杷青里透黄,只要轻轻咬一口,满口充满鲜嫩的汁水,直甜到心里,回味无穷。
每到枇杷成熟季节,我们这幢三层红楼,都会发生令人开心的故事。三层楼里容纳了二系四个学员队,即6、7、8、9队,每个队为正团编制,共有学员400余人。此时,也是系领导最操心的日子,他们打算将熟了的枇杷果摘下来各队均摊。因此,系里发布了规定,并在树上挂个牌子“严谨私自采摘”,系领导和工作人员,还经常看护巡视,一旦有人采摘,将受到批评。
眼见枇杷果渐渐长大,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着怎么躲开系领导的目光,抢先吃到枇杷果。只见有的学员路过树下,伸手摘了一颗,刚刚放进嘴里,呵斥声音跟着传来:“喂、喂,站住,谁让你摘枇杷果,几队的?”学员:“啊,我尝尝熟了没有。”每天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时不时在晚点名时又多了一个内容。
我们7队,住在二楼,楼下的枇杷树尽收眼底。眼见树底层的果子不多了,中高层的在地面又摘不着。这会“高人”来了,只听楼下学员喊到:“老杨,把打扫卫生分担区的扫把扔下来。”“好嘞,来了,接住哈。”嗖的一下,扫把直朝枇杷树打下去,顿时,数颗枇杷果落在了地上,地面的人马上捡起来,跑回楼上,大家围拢过来一抢而光,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这时邹副队长站在楼下喊道:“你们怎么打枇杷果?”楼上答道:“刚才不小心扔到树上了。”“下次注意了,不许扔到树上,”“是!”然而,第二天的扫把又撇了下去·····直到树上不见了枇杷果。其他队的学员嫉妒道:“就你们7队学员胆大,枇杷果全让你们吃了。”
这正是:满树枇杷早窃尽,二层楼内吃货多。
是啊!7队的学员就是“胆子”超群。入学两年,学院组织的篮球、排球、歌咏、优秀教学班、卫生评比的第一名就没旁落过,最光荣的应该是被总参直属党委评为“先进学员队”,我们队政委段建华同志进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并领回了光荣匾。
如今,枇杷树下的扫把和笑声,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是,那一棵棵如伞一样的枇杷树,那一颗颗黄橙橙的枇杷果,还有那枇杷树下的青春,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眷恋,我更愿意将一颗颗枇杷果还给枝头。


传媒 康养 


编辑:心晨
监制:鸣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