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围血管病:渴望百姓了解(陈淑长 )

 香菊书屋 2023-01-31 发布于黑龙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首席主任专家-陈淑长)

周围血管病主要分为动脉性疾病,静脉性疾病和淋巴疾病。
动脉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多发性大动脉炎。静脉性疾病包括深静脉栓形成,深静脉障碍,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淋巴疾病主要是淋巴水肿。除此之外,红斑性肢痛症,手足紫绀症,下肢网状青斑,急性动脉栓塞等也是周围血管病的治疗范畴。中医认为周围血管病的病因多是脉络不通气血瘀滞。
解放前,我国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率居世界首位,也是周围血管病中发病最高的。
目前临床上可见到的两大变化,一是周围血管病的门诊就诊率明显上升,已占到外科疾病的11.4%;二是周围血管病的病种出现变化,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率下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率上升明显,这可能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机构的变化有关。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名字很专业,应该提醒注意的是,这种发病率日渐上升的疾病常常表现为下肢发凉,走路不适。某些上了年纪的人腿疼,上医院医生查不出什么,往往就归罪于岁数大了,腿脚不好使。其实这时不妨到周围血管科查查,或许能找到真正的病因。


说到周围血管病的治疗,一般患者中只有1/3可以手术,还有2/3不适手术适应症,另外,还有报道显示,动脉重建术5年后,畅通率多低于50%;介入治疗半年后,约30%-50%发生再狭窄;静脉曲张术后,60%的病人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出现复发。因此,除非手术适应症的病人应选用中医药治疗外,手术后的病人也需要配合中药治疗,以保证术后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周围血管病有极大的优势。多项研究证实,中药有增加肢体搏动性血流量,改善血管弹性,抗凝,溶栓,祛瘀等作用。病人口服,外用或者静脉点滴中药,能迅速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
有病应该上正规医院。周围血管病人,最好到有周围血管科的大医院就诊,不要轻信广告。“脉管炎不截肢”,“打一针就能治好静脉曲张”,这些广告语听起来诱人,实际上,现在脉管炎根本不用截肢;静脉曲张打一针就好,那是给你打的硬化剂,硬化剂存在许多弊病,在正规医院是不考虑应用的。
从事中医外科研究的女性不多,能够在其中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者更是凤毛麟角,北京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陈淑长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血管外科学(周围血管病)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陈淑长是我国最早研究周围血管病的女专家。1986年,年仅45岁的陈淑长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脉管 (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并连任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陈淑长的带领下,中医对周围血管病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已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用陈淑长自己的话讲,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陈淑长教授诊病的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医周围血管病学的创始人。
创立新学科
陈淑长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周围血管病的人非常少,中医药对周围血管病的治疗十分混乱。陈淑长曾写过一个综述,仅查到的现代各家辨证分型就有二十几个。而中医古籍更无专书可资借鉴,有关周围血管病的内容散在于各名家的著作中,东鳞西爪,缺乏系统论述。
相关研究的缺乏致使临床状况堪忧。以周围血管病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为例,由于很多临床医生对其不够了解,50%的患者因此被漏诊或误诊;再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肺栓塞者,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心血管病,从而致使患者死亡。
此外,由于历史、社会、区域、流派等多种原因,中医辨治周围血管病在病名、方药以及诊治等方面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一病多名,如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分属于中医“黄鳅痈”、“恶脉”、“脉痹”等范畴;有的多病一名,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坏疽、雷诺氏病(症)等均属“脱疽”范畴,使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颇感掣肘。因此,陈淑长把中医辨治周围血管病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执着地向这座医学高峰攀登。
推动诊断标准化
陈淑长把提高诊断能力,促使周围血管病的诊断趋向标准化、规范化,作为她当选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后的首要工作。她带领专业委员会在认真查询大量中医古籍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研究和专家论证制定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经过近4年的时间,于1990年首先公布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深静脉炎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这些标准迅速被全国中医界所采用,为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了依据,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确定周围血管病中医诊断方法时,陈淑长提出,应以中医四诊为主,结合患者客观和主观的症状制定病名和证候诊断。如在制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脉络寒凝证的诊断标准时,陈淑长明确指出该病病性为寒,病位在脉,又对症状进行了细致描述:“患者多为男性,40岁以下,患肢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或苍白、或苍黄,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淡紫,舌苔白润,脉弦紧”。根据上述标准,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十分简单、清楚地将该病病名定为脱疽,证型归为为脉络寒凝证。陈淑长还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该证治则确定为温经益气,活血通脉。使这一标准既有确定病名的标尺,又有明确辨证的准则;既保证了诊断,又指导了治疗。
此外,陈淑长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以及《灵枢·营卫生会》:“……
老者气血衰、气道涩,易於瘀滞”的论述,首次提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因人到中老年,脏腑之气渐衰,导致气机紊乱,气血失和,脉道不利,血行瘀滞。而劳累、紧张过度、不注意饮食结构、专嗜烟酒、不善珍摄以及不能控制情绪和不注意寒冷剌激等内外综合因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血行瘀滞。这种基于多种因素综合探讨病因的方法,对揭示疾病本质,指导临床诊断、辨证、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还根据该病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四种常见证候:脉络阴寒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指出病机以血瘀为本,应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加之气为血帅,益气活血法也应贯穿治疗始终。这一标准不但便于临床医生应用,而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挖掘中西医结合潜力
有报道显示,虽然手术是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约有2/3的病人不可能采用手术治疗。另外,动脉重建术5年后的病人通畅率多低于50%;介入治疗后半年,约30%~50%的病人发生再狭窄;静脉曲张术后,60%的病人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出现复发。
陈淑长认为,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病是手术治疗必不可少的互补治疗手段。由陈淑长主持的科技部“九五”攻关课题“温脉通防治早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研究”、教育部外科博士点课题“中药预防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等有关研究显示,中药可改善动脉弹性,并有抗凝、溶栓、祛聚以及增加肢体搏动性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能明显预防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行医40年,陈淑长已经记不清她为多少人保住了腿。目前,她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周围血管病的方法,这套方法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方面,她还研制了内服中药制剂4种,外用中药10余种。每年,陈淑长都亲自安排2~3名全国申请来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进修的医生进行系统培养,这些人回去后都成为了科内的骨干,有些原来没有周围血管科的医院也都先后成立了周围血管科。陈淑长说,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她不想做孤独的攀登者,而想带动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