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瓦解“迷信”,正确研究古代民间信仰

 星河岁月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面对难以认知或者难以解决的自然现象

我们常将其归为神秘主义

并且期望通过祈祷神灵或者举行仪式趋利避害

比如大学里期末常常出现的

某种“仪式”(不是)

挂柯(科)南(难)

图片

言归正传,当代年轻人很多是跟风玩梗,但古人对巫术占卜的信仰崇尚却是严肃认真的。比如在巫风盛行的汉代,种地之前要拜神,出门之前有仪式。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在“颇好鬼神”的汉代,信仰明显影响着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就此进行解析和说明,有益于我们理解汉史与汉文化。

历史学博士汪桂海所著的《永受嘉福》一书中,汉代民间信仰的某些个案问题做了深入挖掘,而且通过个案的充分研究,为今后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认识两汉历史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变迁,寻找关键点,开辟了新的路径。

现代有些人谈“巫”色变,其实那时候的“巫”,是一种普遍的民间社会信仰,反映了经济、医疗等领域的信仰体系。只有当我们了解它的起源,了解它被寄托的精神,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审视历史中的民间信仰,瓦解所谓的“迷信”之说

“永受嘉福”书名来源于一枚著名的汉代瓦当,意喻吉祥。正值辞旧迎新之际,借本书书名的吉祥寓意,祝广大读者新年平安顺遂、身体健康


图片

图片

文摘分享


吕思勉先生在其所著《秦汉史》中,根据《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梳理秦汉祠祭之礼后指出:“然此特其通于中朝,见之记载者耳。至其但存于郡县,或为民间所崇奉,而无传于后者,盖不知其凡几矣。”“若两汉,固仍一鬼神术数之世界也。”此诚不刊之论。汉代巫风很盛,虽名儒大臣乃至皇帝亦不能免,遑论平民百姓。鬼神崇拜、巫术、禁忌、占卜、岁时祭祀、望气、杂占等共同构成汉代的民间信仰。关于汉代民间信仰,虽然《史》《汉》等书均有零星记载,《论衡》《风俗通义》《潜夫论》等典籍也有相对集中的论述与评议,但总体而言,流传后世的资料并不多。
令人欣幸的是,简帛文献包含很多反映汉代民间信仰的资料,尤其日书、医方、占卜、帛画等,更是研究汉代民间信仰的直接材料,这些资料不仅可以与史书相互印证,更有大量不见于史书的具体内容,对全面准确地审视汉代民间信仰有着莫大的帮助。
从耕种之前的农神祭祀、祈请,到播种、耕田日期的选择,以至收成的预测,收获后的报神,汉代的农业信仰存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人追求财富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在自然力面前的渺小,至少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完全控制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更多的是仰赖上天的“恩赐”,寄希望于神灵的关照。
汉代的农业信仰活动,既有以乡里为单位者,如社神与稷神的祭祀、土牛劝农等,大多是乡里等基层组织的地方性重大活动,也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者,比如周家台秦简中祠先农的内容。祠先农简虽为秦代资料,但它可以作为秦汉时期所重视的先农神崇拜的具体实例,从中尤其可以看到民间个体小农家庭在先农神崇拜中扮演的具体角色,祠先农反映了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模式普遍建立之后,农业神崇拜活动开始走向个体平民化,出现了从村社牵头组织活动转向个体家庭自发举行仪式的扩展现象,说明了民间信仰的演化与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与蚕桑业、家禽和家畜养殖以及狩猎等社会经济活动相关的信仰,在出土简帛中也有所反映。这些资料记录了相关生产领域的种种巫术,反映了秦汉时期人们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对蚕桑丰收、禽畜健壮、田猎收获的期盼。
可以说,民间信仰构成了汉代民众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汉代的医学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简帛资料表明,在巫、医尚不能截然分开的大背景下,汉代医学沿着科学道路前进的同时,依旧伴随着大量非理性的巫术祝祷的成分。首先,汉代继承先秦以来的鬼神观念,形成了种类庞杂的鬼神体系,其中不少鬼神与疾病的关系至为密切,人们在患病之后,常常将疾病归咎于鬼神。王充说:“世俗信祸祟,以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欢笑,皆有所犯。”例如,人们相信祖先神会给家人带来疾病,也相信其他家族的祖先鬼、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厉鬼、仇人的鬼魂、无人祭祀的鬼神、自然界中的鬼魅精怪、按照节令定期降临的疾疫恶鬼等等,都与疾疫的发生密切相关。还相信巫蛊之术,认为运用巫术手段,能使人患病死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疾病成因上的鬼神观,决定了治疗手段上的巫术倾向。汉代信巫不信医的现象比较普遍。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说东汉时期巫风盛行,巫师“欺诬细民,荧惑百姓。妇女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愦愦,皆易恐惧,至使奔走便时,去离正宅,崎岖路侧,上漏下湿,风寒所伤,奸人所利,贼盗所中,益祸益祟,以致重者不可胜数。或弃医药,更往事神,故至于死亡,不自知为巫所欺误,乃反恨事巫之晚,此荧惑细民之甚者也”。民众的愚昧迷信与巫师的推波助澜相互促动,其结果是民众面对疾病不是去求医问药,而是求巫祷神。汉代民间面对疾疫之鬼,通常采取两方面的举措,一是节令类的定期驱鬼辟邪,比如在季冬(腊月)、季春(三月)、仲秋(八月)举行的驱傩、磔禳仪式,在五月五日、夏至、伏日等采取辟邪措施等,都是为了驱除疫鬼,以巫术的手段防止疾病的传播;二是患病之后的驱鬼祷疾。比如《五十二病方》等记载,当时为了驱除致病的恶鬼,采用灰土、荆、棘、桃木、桑、槐、芦苇等作为驱鬼法器,道术之士还发明了符水疗疾的办法。转嫁疾病、祷请鬼神等也是很流行的疗疾之术。
汉代民间信仰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当我们把汉代某些重大政治事件放在民间信仰的大背景下,更容易认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过去研究东汉末黄巾大起义的起因更多从政治腐败、阶级矛盾以及灾荒等方面解释,但张角、张修等何以通过“符水咒说以疗病”就能获取数十万人的支持,组织起庞大的宗教群体,最终进行暴动并割据州郡? 以往较少有人关注。如果考虑当时疾病与医疗信仰中普遍存在的鬼神与巫术,就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释。民众对巫术治病的迷信,道术之士对民众的欺诳煽动,联手造成了终结东汉王朝的剧烈暴动,而巫术和鬼神崇拜在汉朝社会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早期道教的产生可谓瓜熟蒂落。由此可见,民间信仰的力量确实不可小觑。因此,本书不仅仅就汉代民间信仰的某些个案问题做了深入挖掘,而且通过个案的充分研究,为今后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认识两汉历史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变迁,寻找关键点,开辟了新的路径。这是本书最终的关注点。

专家推荐

“颇好鬼神”的汉代,信仰明显影响着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就此进行解析和说明,有益于我们理解汉史与汉文化。本书综合利用多种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深思迹察,多有新见,大大推进了这一学术主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汉代民间信仰世界的认识。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子今

汉代民间信仰承袭战国,“街巷有巫,闾里有祝”,与当时的经济、宗教、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水乳交融。汪桂海先生近著《永受嘉福:汉代的民间信仰世界》,结合简帛与传世文献,兼及画像石、碑刻、镇墓文、买地券等考古资料,同时参照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探赜钩深,条分缕析,对民间信仰与汉代社会经济活动和医疗行为之间的互动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了系统的勾勒和梳理。

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 吕宗力

本书从经济史与思想史的双重角度,展示了秦汉时代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世界:生产领域的种种崇拜祭祀,是期冀粮食增产、蚕桑丰收、田猎有获;生活场域的种种巫术祝祷,是企盼驱离疫鬼、疾病痊愈、健康长寿。民间信仰贯穿秦汉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甚至政治运作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秩序乃至国运兴衰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邬文玲



《永受嘉福:汉代的民间信仰世界》

汪桂海 著

ISBN:9787550637498

定价:98.00元


作者简介:
汪桂海,历史学博士,曾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1997—2017年供职于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善本整理与研究。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任“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专家、“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编纂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史、简帛学、版本目录学等。著有《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秦汉简牍探研》(文津出版社,2009年)、《册府零拾——古文献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20年),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永受嘉福”书名来源于一枚著名的汉代瓦当,意喻吉祥。汉代民间重视鬼神,但是这些资料在正史中很少记载,给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而新出的简帛等出土材料,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个重视巫鬼的民间社会,本书结合简牍帛书资料与传世文献,对汉代的民间信仰,尤其是经济领域的信仰、医疗信仰等信仰领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本书回答了以下问题:汉代人种地、养蚕、打猎需要拜什么神?汉代人生病了需要如何祈祷?汉代人出门需要进行怎样的仪式?等等。读完本书,读者朋友们不难发现,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心态总是一致的,即将难以认知或者难以解决的自然现象归为神秘主义,期望通过祈祷神灵或者举行仪式趋利避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