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筑|星落:2022

 LAC_STUDIO 2023-01-31 发布于浙江


2022年许多优秀的,令人尊敬的建筑师离开了我们。但比起人类的生命,建筑的时间似乎流失的更加缓慢。前辈的建筑师们,将他们的思想,理论与对世界的期许,都留在了无言的建筑中。在新年的伊始,让我们带着前辈的祝福,砥砺前行,愿你我都能保持初心,为建筑学和这个世界的多元与趣味添砖加瓦。


著名独立建筑师‍‍‍‍‍‍‍

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

Ricardo Bofill / 1939-2022

他的建筑有着鲜明的色彩,大胆的几何形态,是古典,现实与未来的融合。在形态上,他的设计像是一座座城堡,有高耸的外墙,狭小的开窗和内部复杂的楼梯系统。在意识上,他想打造社会性社区,容纳各种形式的家庭,或是改造被城市淹没的废墟,试图颠覆传统的社会意识。在感官上,他的建筑从环境中跳脱出来,似乎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

他自称自己是建筑局外人,他回避经典建筑,不崇拜当时的主流设计理念。他从原始的建筑中寻求灵感,挑战重塑着建筑的规则。

红墙muralla roja © gregori civera

瓦尔登湖7 walden 7 © gregori civera

水泥厂 la fabrica  © ricardo bofill taller de arquitectura

------------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Isozaki Arata / 1931-2022

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32岁成立工作室Arata Isozaki & Associates

矶崎新的作品从不被某一种特定的风格束缚,变化是一种常态,成为了他的设计标签。他少年时代经历二战末期,城市被毁,家园变成废墟。这样的经历深深影响着他的设计,废墟感,纪念感和可延续性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认为城市就是不断的重建,在废墟上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再生。所以他不排斥新的技术,勇于尝试最前沿的材料也建造手法。他一直走在建筑设计的前沿,一次次的将最新颖的建筑带到城市中,延续城市的生命力。

大分县立图书馆© Yasuhiro Ishimoto

卡塔尔会议中心© Nelson Garrido

天空之城©Takashi Ohtaka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GMP - 麦哈德·冯·格康
Meinhard von Gerkan / 1935-2022

30岁与Volkwin Marg成立事务所GMP;Gmp是德国最大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在全世界完成500个以上的建筑设计。冯·格康与合伙人合作50余年,他们有相似的价值观,希望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

冯·格康将建筑的涵义归纳为四个基本原则:简洁性、条理分明的秩序、多样统一性和独特性。设计方式可以归纳为对话式设计:为环境设计找到适当的且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意味着准备好进行对话,并根据各个项目的条件调整自己的方法。我们作为建筑师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对话,并带着自我的信念参与对话。

中国国家博物馆

柏林中央火车站

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

------------

Ennead Architects -詹姆斯·斯图尔特·波尔谢克
James Stewart Polshek / 1930-2022

33岁成立事务所Ennead;波尔谢克致力于探索建筑艺术美学和人文发展间的平衡。他提出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对于建筑来说同等重要。建筑的主要功能是解决人类的问题,只有服务于社会,政治或文化目标的建筑才能永久。

波尔谢克曾经是医学系学生,后成为建筑师,其治愈的理念也延续到了建筑设计上,被称为“疗愈艺术”。因为他对社会,人文,环境有极高的敏感和责任心。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克林顿总统中心


------------

HOK -乔 小圃
Gyo Obata / 1923-2022

32岁成立事务所HOK;他的设计不是为了迎合时代潮流或展现个人风格,而是为了改善生活。他是一个善良、体贴的人,与同事和客户建立了亲切的私人关系。他的设计理念旨在满足其所服务的对象和社会的需求及远景。他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项目,而是密切关注客户的需求,以此来指导项目进程,为客户和社会带来积极的意义。同时在对材料和造型的选择上,保持对环境的最大尊重。

圣路易斯修道院修道院礼拜堂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

沙特国王大学

建筑学家

彭一刚(1932-2022)

彭一刚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古典美学构图原理、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及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领域,都作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工作。

他主张建筑创作要有激情、才思、技巧,这三者是构成建筑创作的三要素。并且认为只有将建筑思想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有鲜明风格的建筑。彭一刚先生的代表作《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著作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对建筑美学与空间组织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古今中外的建筑,尽管在形式处理方面有极大的差别,但凡属优秀作品,必然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多样统一。因而,只有多样统一堪称之为形式美的规律。但建筑不能只在形式美上兜圈子,而应当结合设计任务,对“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的建筑“内涵”和“意蕴”有所追求。这样,建筑作品才能让我们从“悦目”到“赏心”。彭一刚先生的作品,建筑理念,教育生涯都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冯钟平(1936-2022)

冯钟平,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大学期间参加“国庆工程”,分配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组,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项目并得到肯定。


冯钟平和同学们在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设计方案(资料图)

他的设计理念是:设计要从当时当地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的实际出发,注重整体性, 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富有艺术特色。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建筑,即便是这个建筑设计时已经满足了当时所需的所有功能,也不能说这设计就完美无缺了。时代在变化,需求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每一个建筑永远都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设计无穷尽,这是冯钟平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更是追求。他编著出版《中国园林建筑》,提出“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

园林手稿

------------

关肇邺(1929-2022)

关肇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的校园建筑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并协助林徽因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装饰浮雕的设计。

他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发表论文、译著等40余篇,完成高水平建筑设计80余项。提倡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楼


------------

古建学家

郭黛姮(1936-2022)

郭黛曾是梁思成先生的助手,终生从事建筑史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助完成《营造法式注释》。

郭黛姮觉得,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不要随便把历史抹掉,要有历史的可读性,要从这个理解出发来修缮。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原本的结构构件,哪些是现代人加固的构件。

威海环翠楼设计

她主持维修的杭州六和塔被视作文物建筑保护的样板范例,而雷峰新塔重建工程更是一次学科前沿的成功探索。为了让圆明园在虚拟世界“重生”,自1999年起,郭黛姮便带领团队开始全面研究圆明园。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郭黛姮团队圆明园数字复原工程的多项数据指标都创下了世界园林遗址研究之最。

修缮雷峰塔

------------

绿建建筑学家

栗德祥(1942-2022)

栗德祥是我国最早开展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领域研究的知名专家,提出了“因地制宜、被动优先、协同整合、减源增汇”的重要设计理念。

他认为,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说,与其建设“太阳能城”,倒不如建设“低碳生态城”。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他提出,城市建设要寻找自身的亮点,而不是盲目地跟风,不要有'从众’的心理。因而提出他引入了“生态位”的概念,帮助城市找准生态发展方向。

栗德祥教授长期致力于建筑教育事业,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1986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后历任建筑系系主任,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

------------

城市规划学家

李德华1923-2022

李德华是中国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教育的重要奠基人。1960年参与主持编撰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城乡规划》,为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主持编撰的《城市规划原理》,建立了我国城市规划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框架。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战后上海的重建和复兴,李德华参与编制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后主持或主要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规划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嘉兴市总体规划、波兰华沙人民英雄纪念碑、莫斯科西南区规划国际竞赛方案、阿尔及利亚新城规划等,获得广泛赞誉并获得多个奖项。


大师陨落的时代
也是新星升起的时代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