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先看伤寒论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就是病人患外感(伤寒或中风),医生用了发汗解表剂发汗以后,发现病人津液不足,而且体内开始有了阳明热象,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了。“汗出而喘”,是说人体皮肤与肺在功能上的关联关系。《内经》云:肺主皮毛。首先,人体有几个主要散热方式:一、热量通过皮肤辐射到环境中;二、皮肤毛孔出汗散热;三、肺部通过呼吸将热量散出体外(不信,你呼口气在手上,气肯定是热的。如果不热,呵呵,你就有大问题了);四、代谢物如尿液和粪便的排出。其中,皮肤和肺是主要的散热器官,时时刻刻都在排热。一般来讲,外感伤寒时,如果皮肤毛孔被寒邪闭塞,人体就要发烧,因为热量散不出去。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比如没有用发汗解表剂打开毛孔发汗,肺就承担了大部分散热的工作,病人开始出现呼吸加快加重的“喘”。所以,常见流感或感冒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的症状,甚至发展为现代医学中的肺炎。当然,这个条文描述的情况有点儿不一样,是“汗出而喘”,即已经用药发汗了,仍然有喘的症状。这个可能是虽然发汗了,但发汗不彻底,即汗出不畅,肺部的积热没有因为出汗而缓解。当然,在生理逻辑上还有另一种相反的可能性,即发汗太多,导致津液缺乏,人体呈现“阴虚有热”的状态。对“无大热者”,历来医家有不同解读。笔者认为,因为部分热量已经以出汗的方式散出,所以身体无大热。当然,“无大热”不是“无热”,病人仍然会感到发热,量体温也可以有发烧。“无大热”也可能是张仲景暗示病人还没有出现“大的阳明里热“。因为条文太过简单,作者真实的原意以很难猜测,但这些细节并不影响该方剂的使用。后世医家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太阳外感未除,却开始内转阳明,但还没有出现大的阳明里热的情况,即太阳阳明合病,就用麻杏石甘汤了。麻黄解表,杏仁平喘,甘草补津液,石膏去热。 诗词注解(蔷薇猫): “吴牛喘月急,淋漓汗未止”,汗出而喘;“陇头觅得草枯死”,口渴;“田单举火燎未已”,邪热壅肺。 伤寒论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解析: 麻黄(4两)(君) 杏仁(50个)(臣) 甘草(2两)(佐) 石膏(半斤)(使) 本草药症: 12、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名医别录》:【麻黄】微温,无毒。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18、杏仁 《神农本草经》:【杏核】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名医别录》:【杏核】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 19、石膏 《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名医别录》:【石膏】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