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级非遗 | 屯堡地戏插画

 文化生活有创意 2023-02-01 发布于贵州

非遗地戏插画印象


屯堡文化印象

秦淮江南藏山坳

石墙石雕石栈道

头戴脸子跳腾闹

汪公菩萨坐大轿

宽袍大袖凤头翘

耍起花灯众人笑

悠悠山歌传情调

腊肉豆腐碗茶妙

头戴脸子跳腾闹这里是指屯堡文化中的《安顺地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安顺木雕》传统技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分布于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开发区,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均为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

安顺地戏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安顺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由于屯堡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安顺木雕面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安顺地戏表演的重要道具。它的雕刻工艺复杂而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风格兼具写实和夸张。面具采用木质细腻的木料,运用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通过截林、剖半、出坯、白面、上彩等工序雕刻而成。明初,朱元璋的军队出征云南,曾在安顺建城屯兵,带来了大量移民,也带来了传统木雕技艺。

安顺民间木雕艺术品主要以地戏面具为主,其风格或雅拙古朴,或怪诞粗犷,表现出夜郎古国的朴拙美的狰狞美。脸子的制作据历史考查,有胡氏、齐氏、罗氏等,以齐胡最为著名,师承的徒弟目前有二十多人,他们的作品造型生动。

早期主要以古傩面具和军傩为主。如今有四大门派:周官派、西屯派、下苑派和旧州派。每个派别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安顺木雕以安顺地戏脸子为主,但明代的脸子已绝少见到,目前仅有上百面清代脸子留有民间。除用于雕刻地戏脸子外,木雕还贯穿于屯堡人民的生活中。在屯堡,每户人家门前都会有技艺精湛的精美垂花门楼、都有木雕花窗户。有的人家更有使用雕刻出精美绝伦的“寿”字的木雕挂饰装饰墙壁,有的是雕刻成房瞻放在门口上方。随着木雕技艺的发展,还有龙柱、根雕等精美艺术品。

传统木雕的制作在木头的选择上面是有讲究的,如红木、黄杨木等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硬木而且在制作过程和保存过程中不易断裂受损的上等材料才能成为木雕的木材。除了木材的选择要精益求精,在道具的应用上也颇为讲究,道具齐全,会磨会用才能在造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雕刻中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反应了作者多变和复杂的心理,不仅需要经验的累积,还需要精湛的刀工,才能将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屯堡文创设计插画

插画/西嘻

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


寄语互动

文化 | 旅游 

创意 设计 

艺术 | 教育 

资料文献|关注可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