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画里,心里,平常日子里,总会有它在

 雪小石 2023-02-02 发布于河南
2017-05-21 10:41

已经是孟夏时节了,时间过得飞快且又实打实的。

看看外头,天的暑热虽然还是模糊的,但树木的绿意却已经非常笃定了。

所以今天来说说树吧。

动画素材来自 : 齐白石 《借山图卷》 | 丰子恺 《大道将成》 | 石涛 《千山红树图》

◼︎

当树在那里的时候,总好像它是理所应当该在那儿的,也不那么重要。但当它不在那里了,又觉得空落落的。

1 | 亲近

电影《杀手不太冷》剧照

树是一种无所不在,却总是容易被忽略的存在。

小时候,会集在树下玩玻璃弹珠,或者把什么宝贝玩意儿埋在树下;长大了在树下谈恋爱,乘凉喝茶下棋;哪怕只是随便地站着等待,也总是习惯寻找一棵树来依靠。翻看过去的照片,也总是能看到一棵或者是成群的树在其中。

《五月节明信片设计稿》,沃尔特·克莱恩,1874

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树有各种华丽的身份和象征。树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妙入口;是为特洛伊城的王子埃涅阿斯指路的金枝;是夸父逐日而走,未至道渴而死,弃杖所化的桃林;是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柳条,阿波罗的月桂枝,娥皇女英的斑竹,维纳斯的桃金娘;也是《杀手不太冷》里,小姑娘玛蒂达安放自己最爱的人的所在。而释迦牟尼的一生也总与树在一道,他生于无忧花树下,在菩提树下悟道,在芒果林间云游休息,在两棵娑罗双树下圆寂。

《松石高士图》局部,文徵明,明代

在更多的时候,不管是在生活里,还是画里、诗里,树更像是一处背景,一种填充,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不刺激眼睛,但也让人感到踏实,它既在生长,又稳定不变,像宇宙一样,安静而有力。

2 | 树上的岁月

《黄山图册》局部,石涛,清代

树木在地球上的年岁,比人类要久远得多。

在美国加州东部白山上有一棵近5000年的狐尾松,也许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一棵树了。当埃及人建造第一座金字塔时,它大概一百岁。在它生长的过程中,殷商的巫师在龟壳上刻下甲骨文,哥伦布踏上了美洲大陆,人类发现了海王星,到现在,它还活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猿猴摘果图》局部,易元吉,宋代

人类在诞生的时候,树已经存在3亿多年了。在我们还处于“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逃利害”的时候 ,都是在树上栖息的。选择呆在树上,是远古的人们对自己的保护,这样的树栖时代,一直持续了数百万年的时间。这大概就是那份安全感的来由吧。

《庄子 · 盗拓篇》 里有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 ,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有巢氏是古人对先祖的命名,就是那些在树上有巢的人。那时候,人们在树上筑巢而居,白天在林中打猎,捡拾果实,挖掘块根,晚上在树上休息。所以后来,在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的观点里,东方建筑都是树形的,我们依旧和树住在一起。

如今,我们已经从树上下来了,但无数的小兽,鸟儿,虫子和眼不可见的生命,还依托它生活着。

3 | 谢谢树荫

《独树老夫家》局部,石涛,清代

南宋有一个和尚写过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欢面不寒杨柳风。 ”

这和尚从蔽日的绿荫底下走过,周围是参天古木,有杏花雨和杨柳风,扶着杖黎过了桥,感激着这古木投下的凉阴。

中国人与树木之间,一直都有这样特殊的情感。

桑林是可以兴云作雨的神明,高大的乔木是故园的象征,杨柳是依依不舍,松柏是经冬也不会凋谢,梧桐是秋天的风,落木是无边萧萧下。树是征兆,是爱物,也是房前屋后的日常。也因为总有它在我们生活添那一笔,才会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那样的动情与寄托。

这些都是独属于我们的,与树有关的情感与记忆。所以从前那些多情又认真的人们,都是爱树的,而他们把树安置在自己生活里的法子,也有各自的不同。

《魏园雅集图》局部,沈周,明代

树的阵列· 《礼记》里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是说,在春天植树造林,就是很大的德行了。两千多年前的洛阳,官方有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且“置庐舍并藏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一条条主干道笔直而平坦,路两边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树。那时候,每每打了胜仗,全军将士,人人都要种树以庆武功;而每个宝宝出生后,父母都要给他们种一棵树,等到他们长大了,树也成材了。

《聚桂斋图》局部,文徵明,明代

苗木· 杜甫在成都的那处草堂,一年四季都种了树木。他总用诗作为交换,和朋友索要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意思大概就是,我的草堂没什么花木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不管李树还是梅树,求你给我一些苗木来种吧。

《锦上开花图》局部,沈周,明代

松树· 南朝时的陶弘景特别喜欢风吹松林的声音,于是在庭院里种的都是松树,每次听到松树被吹响的声音,总是觉得很愉快。

苏轼少年时,爱种的也是松树。那时候,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跑到书院后头的山坡上种树,“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他在杭州,就“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是苏堤春晓;他在黄州任职,就筑东坡雪堂,周围会种满柳、桑、竹、枣和栗。

《竹炉山房图》局部,沈贞,明代

竹子· 王维喜欢的是竹子,他在辋川隐居的时候,就种了一片竹林,于是把住所起名叫“竹里馆”,拥有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时光。同样喜欢竹子的还有沈周,他的居所叫“有竹居”,里头也种满了竹子。

《山水诗意图册》局部,文徵明,明代

梧桐· 倪瓒院子前有梧桐树,日日命人洗之,于是洗桐也成为了画里的一幕。文徵明晚年时,在庭院里种了两棵梧桐,“日徘徊啸咏其中”,不是大天地,每天都有小滋味;苏州拙政园里如今还有他手植的紫藤,400多年了,年年四月都如期而开。

《盆菊图》局部,沈周,明代

花树· 而唐寅则爱花树,哪怕客居异地,肺疾发作,也不会忘记嘱咐人给他寄去紫牡丹、白木香和黄蔷薇,在住的地方种上。在他的桃花庵里,满目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花木,花落的时候,他会“大叫恸哭”,把落花捡拾了,“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秋江待渡图》局部,盛樊,元代

银杏·明代的文震亨喜欢银杏树,他说,“银杏株叶扶疏,新绿时最可爱。” 银杏树是在中国生长的树,歌德曾经为爱人玛丽安作《银杏诗》,他把初稿寄给对方的时候,在里头夹了二人当月同游海德堡时他从城堡前的银杏树上摘下的两枚叶子。

他写的是:这棵树,从东方,移植到我的花园里,它的叶子,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神秘含义,好像它要给会心者以启迪。

《浒溪草堂图》局部,文徵明,明代

· 这样的启迪,也像是苏轼说的那句“不可居无竹”。其实也并非没有了它会如何,但那就是在他们生活里的一点寄情处;也是魏晋时的七贤,在遭遇时代重大变故时,回过身去安放自己的所在,是他们手挥五弦,俯仰自得,畅快清谈的地方。常望着那片林子或那棵老树,是每朝每代的文人,与古人精神往来的方式。

4 | 画里的树

《黄山图册》局部,石涛,清代

于是到了画里,树有树的不凡,那些和树有关的情感与日常,都被画家们一一画了下来。

树是中国画里重要的表现题材和构成元素,明代时就有“山水以树始”的说法。《芥子园画谱》里说,“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故古人作画,千岩万壑不难一挥而就,独于看家本树大费经营。”

《芥子园画谱》,树谱

在绘画史的早期,山石树木都还是陪衬,作为配角出现在画里,但也必不可少。那时候,树木只有大概的轮廓,像仙人掌,像孔雀开屏。后来树越来越有树的样子了——隋唐时点缀在山的中间,五代时枝繁叶茂,平缓连绵,两宋时严谨,又生动,到了元明清的时候,画家们越来越任情恣性,树也开始有了各种新奇的样子。

晋 代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隋 代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唐 代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局部

五 代

赵喦 《八达游春图》局部

宋 代

马和之 《唐风图》局部

元 代

钱选 《山居图》局部

明 代

董其昌 《山水册》局部

清 代

石涛 《黄山图册》局部

5 | 相 应

《山水图》局部,石涛,清代

当你去安徽,到黄山上去玩,慢慢往上爬的时候,会经过一段路。周围有密密麻麻的松林,松树的树干细而直,成群排开的树干显得非常静默。这样的场景会使人轻易地想到石涛的一幅画,画里也有这样的密密排开的树干,一个拐棍儿的小人从树林里穿行而过。四百年前,他们享有着这样的景象,到了如今,我们看着同样的美景,那一瞬间的相应与会心,会带来非常深邃的快乐。

这样的观察与体认,拥有消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力量,也让我们能够获得更有密度的生命。在有所相应的那一瞬间,会觉得时间、人世,内心,外物,这些所有的聚合,是动人的存在。

《沙汀烟树图》局部 惠崇 宋代

《山水诗画册》局部 文徵明 明代

《兰亭修褉图》局部 文徵明 明代

《仕女图》局部佚名 唐代

《风雪松杉图》局部李山 金

《山水画册》局部 石涛 清代

《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 明代

《黄山图册》 石涛 清代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 松代

《远浦归帆图》局部 牧溪 宋代

《听琴图》局部 赵佶 宋代

《文会图》局部 周文矩 五代

《山水诗意图册》局部 文徵明 明代

《放牧图》局部 李氏 宋代

《陈风图》局部 马和之 宋代

《幽风图》局部 马和之 宋代

《兰亭修褉图》局部文徵明 明代

《烟村秋霭图》局部 李安忠 宋代

《山水图》局部石涛 清代

《清人仿仇英西厢画册》局部佚名 清代

一个月前,我们发过一篇文章,关于那些爱待在树下人们,当时有读者在文章下给我们留言:

我们看到留言,受到了启发,于是整理了这篇内容和大家分享,也谢谢关注我们、给我们留言的各位。祝大家夏天有荫凉。☺️

另外,因为在微信上图片上传后会对画质有所影响,所以图片点开放大看会更清晰哦。

- E N 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