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稽古镇名难考,翘脚牛肉味道鲜

 万大哥tqa9qrzr 2023-02-02 发布于海南

         

           --乐山周边旅游之一

       苏稽古镇位于峨眉山与乐山之间,距峨眉山市20公里,距乐山市14公里。形成于隋朝,最早称桂花场,约有1400年历史。关于名称来源,据说一是有姓苏名稽的隐士居此而得名;其二,说是因“苏东坡到此稽查过”故得名。关于隐士之说无资料所考。历史上唐代已设苏稽戍,宋代苏东坡来稽查纯属牵强附会。
   不管名称来历如何,苏稽确实山清水秀,物埠民丰,人杰地灵。著名的明朝“嘉定四谏”之御史程启充、徐文华,就出生此地,镇边的寨子山上至今还保存有程启充的墓地。苏稽自古就是各地文人雅士、香客居士朝拜峨眉山的必经之地。宋代诗人范成大曾留宿于此,作《苏稽镇客舍》:
   “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
   清代才子李调元自嘉定至峨蜀道,为古镇留下诗文:
   “水驿江城日日去,云峰高处见三峨。荻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蜡多。”
   有人在网上说,苏稽是足以让城市羞愧的文化名镇。本人涉足四川各地古镇约30年,不会认可这种没有根据玩噱头的说法。古镇各有特色,苏稽也不例外,但未曾跻身于四川十大古镇之列。
   因发源于峨眉山的峨眉河流过,苏稽也是过去乐山有名的水码头。峨眉河把苏稽古镇南北一分为二。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始建设连接两岸的漫水石桥茹公桥(河边立有儒公桥牌,视应为茹公桥)。使得苏稽陆路水路皆畅通,加之物产丰富,历来商贸发达。此石桥全长约百米,共十七孔,均用长五米重约五吨的雅石筑成,是乐山境内最长的古桥。此桥曾经洪水多次冲垮多次重建,在1990年将原来的五条长石加宽到了九条,极大方便两岸居民。现在苏稽古镇北岸商铺林立,新街老房连片;南岸临河靠场,牛肉馆、小吃店、茶馆遍布。
   苏稽被称为“龙灯、书画之乡”,2020年入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苏稽的香油米花糖、跷脚牛肉汤锅、洒琪玛,被誉为“苏稽三绝”。据说苏稽洒琪玛是味道最好的,米花糖、跷脚牛肉已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稽是传统名食翘脚牛肉的始源地,百年传承,三代演变,其汤味愈加讲究,加十数种中药材熬制,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脆嫩,有散寒止咳的药膳功能。其实苏稽的风味小吃卡饼和豆腐脑也是相当好吃,引来不少好吃嘴前来打卡。据成名豆腐脑的老板娘说,国庆期间生意好的不得了,到处挤满熙熙攘攘的外来游客。
   关于跷脚牛肉来源,无信史可考,传说较多,但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由于跷脚牛肉加中药材较多,笔者愿意相信由罗姓中医将便宜牛杂加入中药汤的起源。但跷脚牛肉之名,本人不相信是食摊无凳,一边站着,将一只脚放于桌下横木上和坐在台阶上将脚翘起之说,不信你去用这样的姿势吃一碗试试,能否坚持这种难受的姿势。况且再简单的饮食店也有客人可坐的木头条凳。我更倾向于因牛下水的食客皆为下里巴人的劳动者居多,肯定不会正襟危坐,而是在吃牛杂时很随意的将脚提起来放到当时供两三人可坐并不高的木条凳上。对于整天劳作走路之人,对脚也是一种休息和放松。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
   虽然在古镇普遍商业化的今天,苏稽古镇却依旧保持古朴的特色,没有繁华的现代商业,没有高档酒店和酒吧。逢单赶场,乡镇集市却有热闹非凡,卖菜买菜拥挤不堪;在苏稽的清代街道“杨街”,可以看到曾经流逝的时光,古老简朴的旧时茶铺,坐着闲暇无事,穿着朴实,慢慢品茶摆龙门阵的老人,悠闲自得的缓渡余生。
   苏稽古镇朴实如如,安静祥和。新楼房、旧建筑相互陈杂,如梦似幻,仿佛时空交混。峨眉河两岸古榕树虽已不多,依旧开枝散叶,沧桑挺拔,倒映清波。河边有明清民国时期的老院子,不过有些还在打造,有的关门闭户。
   河岸石壁中保留一座古庙,小而简应是土地庙,却只有土地公没有土地婆,且右手还持毛笔,难道是土地老爷兼职魁星了,可惜两边字迹已毁而不清。峨眉河上,古老的漫水古石桥朴实厚重,伴随并点缀着苏稽的过去;与壮观屹立的新建风雨廊桥,一高一矮,一老一新,一起展望着苏稽的现在与未来。
   正是:
   石桥千载峨眉水,古镇码头悲夜蝉。清波古榕闲坐客,但品跷脚牛肉鲜。
   途乐客2021.05游
  
   附:关于跷脚牛肉的传说
   1、在30年代初,乐山有位罗老中医,在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汤,救济过往行人。此汤不仅防病止渴,还能治一般风寒感冒、胃病、牙痛等。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诸如肠子、牛骨、牛肚、草肚之类)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于是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结果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特意来饮者爆满。没有席位者,或站或蹲,有的坐在门口台阶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的起了一个“跷脚”牛肉的别称,且流传至今。
   2、苏稽有一个村,祖祖辈辈都以宰牛为业,人称"杀牛周村"(现为杨湾乡长春村,因其村中百分之七十的户姓周,所以俗称"周村")。牛肉大多数运销牛华、乐山、沙湾、水口、镇子场(峨眉符溪镇)等地。因牛肚腹不便运输,不便久留,周村人便在苏稽场埋锅煮牛杂汤锅。因为苏稽的下力人很多,牛肉汤锅便宜又下饭因为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是下层民众的食品,饭馆的条件也十分的简陋,只有一张方桌,没有凳子供客人落座,不过桌下有根横木,可以供客人跷着歇歇脚,因此,这道美味也因为客人坐着边跷着脚边食用而得名为跷脚牛肉。
   3、过去周姓大户宰牛卖肉为生,原当地视牛杂不洁难打整,常废弃之,后周氏,感到可惜,遂将牛的肚、肠、肝、脏等洗净切片,在姜汤中煮熟配以佐料,鲜美可口,受食客欢迎。其女婿遂在峨眉河边垒灶设摊,专营牛杂汤锅。后加入多种中药材,调料,更加可口,因价格低廉,老少兼宜,食客众多,而当时汤锅摊仅有条桌,无坐凳,食客只能一脚站地,一脚踏着条桌下的木档,若翘脚状,被好事者称之吃翘脚牛肉。由此传名。
   都是传说,无信史可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