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史公祠里住着的“奇异宝藏”

 冬可燃冰 2023-02-02 发布于江苏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北护城河畔梅花岭上,有一座史公祠,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受奸臣排挤的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民坚守江北孤城扬州。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史可法以身殉国。清军屠城十日,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殉难前,曾立下遗嘱:“我死,当葬于太祖高皇帝陵(明孝陵)侧,不能,则葬于梅花岭。”死后,其义子、副将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其愿,在扬州城北广储门外梅花岭下建了史可法的衣冠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下令在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前建祠,俗称史公祠。史公祠收藏了史可法的玉带、遗书等珍贵文物,还有历代名人颂扬史可法的诗文楹联等,这些文物墨宝,与史可法的爱国主义精神一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鲜为人知的是,史公祠还有一座无名的奇珍异宝,虽然无法考究具体来源,一些看似寻常的老物件,其实都是身价不凡的宝贝,普通游客在游览公祠时多半会忽略,这里我们也专门拍照并点出,不埋没了这些扬州城里的稀罕玩意儿!

图片

第一件宝贝:扬州城的大宝贝 祠堂大门口的槟榔石抱鼓石。

在封建时代,大户人家和衙门、祠堂、寺庙前都会放置一对圆形或长方形的石头,其中圆形的等级较高,叫“抱鼓石”。在抱鼓石上往往雕刻有各种图案,如狮子、麒麟、福寿、花鸟等,通过抱鼓石的纹饰规格和精美程度,就能推测出主人财势、地位、身份等。而史公祠的一对抱鼓石,光秃秃什么图案也没有,却是扬州城最有名的抱鼓石。因为它是用少见的整块槟榔石做成。

图片

图片

这种槟榔石底色青白,密布黄绿色花纹,花边带赭红边框,形似槟榔,又如竹叶,所以叫槟榔石或竹叶石。学名叫竹叶状灰岩,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纹理多为竹叶状,也有柳叶状、豆瓣状、斑块状、米粒状,有的凸出石面,有的边缘形成氧化圈,色差明显。这种石头主产于山东莱州,有“莱州竹叶石,板桥叹莫如”之说法。明清两代修缮皇宫,经常取用槟榔石,制作大殿前的装饰石材。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正殿澹泊敬诚殿周围,还保存有切割成整齐方块的竹叶石。民间则喜欢用槟榔石做成笔筒、文玩、石桌之类,据说读书作画会灵感大增。包括乾隆时期出现的一种仿石釉,也有称为槟榔石釉的。

这一对槟榔石的抱鼓石原是扬州北观音寺遗存。抗战期间,寺庙遭日军破坏,僧人将抱鼓石移至家中保存,后来安装至史公祠。常年被游客抚摸,已经滑不留手,光润如玉。正如孔子所说的“丹漆不文,白玉不雕”,槟榔石抱鼓石虽然没有任何图案,却以石头的本质之美打动人心。

第二件宝贝:暗藏玄机的旧物利用 史公墓前的宋元石狮子。

祠堂庙宇和陵墓前都有石狮子,史可法衣冠冢前也有两只石狮子,并不稀奇。但稀奇的是,这两只狮子比史公祠甚至史可法本人还要年长得多。

历朝历代的石狮子大都是用青石或白石制作,材质差不多,也没有年款,如何断定时代呢。关键是在于雕刻风格,石狮子作为看门的守护神兽,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那时的石狮子风格比较写实,和真的狮子很相似。

唐代的石狮子身体变短,肌肉发达,显得强悍而威猛。

宋代的狮子体型变瘦,雕琢得更加精致,体现出沉稳的性格。元代的石狮子继承了宋代风格,身躯瘦长有力,表情略带顽皮。

明清时期,石狮子的头变得巨大,民间的石狮子,大多温顺可爱,皇家官府的则是显得威严。

图片

图片

这两只狮子,从风格看,显然更接近于宋元时期。其中一只狮子抱球的位置上有铭文。根据铭文记载,这两只狮子出土于扬州城西遗址,从风格看,是宋元时期的旧物。后来被移到史可法衣冠冢前,默默守护史公英灵。像这样在古代被发掘并搬迁利用的文物已非常罕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用铭文凿刻在断臂之上,叙述事件经过,这样所谓流传有序的文物就更是稀罕至极!不细看,普通游客往往会错过这一玄机,走过并路过了史公祠内又一珍宝。

第三件宝贝:瓷漆结合的双工之美 史公塑像背后的“大清瓷神”

在史公祠的正殿也就是飨堂,有一尊现代的史可法塑像。塑像背后,是一件巨大的漆木罩槅。游客们都会注意到罩槅的正面,雕刻有大幅梅花图和《梅花》诗书法,与梅花岭及史可法的精神十分契合。从诗画落款看,是清末扬州画家李石壶临摹“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的作品。根据扬州博物馆专家回忆,这件罩槅并非清代修建史公祠时的原物,而是当年扬州博物馆的馆藏,具体来源已经不可考证,只知道是清代旧物,上世纪六十年代史公祠维修时,把这件罩槅从库房里拿出来,正好放在这里,十分贴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真正的玄机,就在这件罩槅的背面。罩槅背面以灰色为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祥云山石图案,还有三四十块粉彩和青花古瓷片,镶嵌于祥云山石之中。其中上部是青花神仙仕女人物图案,两旁的下部则是彩瓷亭台、花卉,质朴古雅的山石云朵与艳丽精巧的彩瓷相映成趣,浑然天成,独具一格。而最厉害的是躲在两侧角落的四方红色瓷印章,分别是“唐英之印”“隽公”等。熟悉陶瓷史的人都对唐英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唐英字隽公,他历任雍正和乾隆两朝景德镇御窑的督陶官,前后26年。在他任上,景德镇官窑的艺术成就和创新程度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甚至被近代 堪称大清瓷神。

此前,由于正面有李石壶的题诗作画,大家将这件罩槅认定为晚清之物,而现在出现了乾隆年间唐英落款的瓷片,莫非是发生穿越,闹出了关公战秦琼的场面?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首先看这些瓷片的真伪,从古瓷片的瓷质、釉色、画工特别是唐英的落款印章风格看,都是无可置疑的乾隆官窑精品,并非后世托伪之作。

那么为什么罩槅的两面会相差上百年呢?因为罩槅正面使用了大漆款彩工艺,而反面则是镶嵌工艺。既然是镶嵌,既可能是当时的新物件,也可能是前朝的旧物。特别是唐英督造的官窑精品,在清代已经价值很高。即使发生了一些残损,藏家也舍不得丢弃,而是请工匠精心设计,镶嵌到罩槅中。另外,正面的款彩工艺也可以翻新重刻,最初可能并是现在的梅花图。可能在乾隆或稍后时期已经制成并镶嵌瓷片,而到了晚清,正面图案老旧损坏,大户人家重新上漆,改刻了当时画家李石壶的作品。

从历史看,乾隆皇帝虽然是满人,却也对英雄史可法敬重有加。除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下令在扬州梅花岭衣冠冢前建史可法祠之外,乾隆四十年(1775)十一月,皇帝在谕旨中称:史可法“支撑残局,力矢孤忠,”“足称一代完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皇帝又赐史可法谥号为忠正,还御笔亲题“褒慰忠魂”四字。乾隆帝六次南巡,多次住在史公祠旁边的天宁寺行宫,还派官员到祠中祭祀。因此,这些唐英督造的乾隆官窑很有可能出自乾隆的行宫等场所。

此外,史公祠内的假山林立,设计极为巧妙,古树、石雕相得益彰,布局具有大师风范,因与乾隆下江南上岸之地“御码头”相隔百米之遥,推测也是乾隆来扬州打卡必来观赏游玩之地。

图片

图片

所以,史公祠不但是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人文景点,更重要的是这里也体现了中国历代艺术工匠对于珍品、旧物改造并在利用的奇巧设计与惜物精神。都说温故而知新,我们这个不断快速发展的强国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需要合理的保护与应用,史公祠就做到了这一点,这里不但是扬州古代文明和文化之光,也是中华艺术传承的浓缩精华之地!您下次再去参观时,可要再加个角度去游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