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忠一:都 江 堰 游 记

 故人旧事2020 2023-02-03 发布于重庆

      都 江 堰 游 记 

            文/王忠一

2007年盛夏,应侄子之邀,游览了青城山和都江堰这两大世界遗产。“青城天下幽”名不虚传,是道家发祥地之一,本人才疏学浅,对高深莫测的道家玄理一无所知,只留下了风光清幽,气候清凉的感受。那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翠绿和芬芳清新的空气确实使人观之心旷神怡,吸之荡肺涤腑。而都江堰之游,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憾。
      为了减少游程,我们从秦堰楼进入了都江堰景区,这样只走单程就能游览整个景区。秦堰楼是为俯瞰都江堰全貌而建,高有五六层,是一座古典、精美、颇具规模的木阁楼,踞山矗立,飞檐走阁,雕梁画栋,几乎所有的檐口、房柱、门楣上,都被历代文人墨客题上了或赞颂工程之宏伟,或赞美山川之壮丽,或缅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组织者——李冰父子之功绩,或深究由治水推及治世之哲理的烫金匾额和楹联,其字龙飞凤舞,其意隽永深远。整座大楼,满溢着浓郁的怀旧思古之情。登上顶楼,整个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一览无余,美不胜收。

     具有自发配分江水的鱼嘴

      出楼下山,越过横跨内江的安澜索桥,就来到都江堰三大工程之首的引水工程——鱼嘴。鱼嘴从选址到构建都是颇具匠心的,它选取在岷江一个转弯曲线的凸出部分水和引水,这样即减少了江水对坝体的冲击,又让分出去的那部分江水带走大部分泥沙。
    鱼嘴是一条状如鱼脊的石砌坝,它不是横江而拦,而是犹如一条巨大的鲸身逆着江流由现而隐地没入江心,把滔滔而下的岷江水劈为外江和内江两半,外江保持自然流域生态,内江引水分洪灌溉四川盆地。由于水坝是逆江倾斜地插入江底的,因而能够利用江水涨落时产生的江面宽窄变化,自发地实现“四六分水”,洪水期江水内四外六,既能使灌区不致水多成灾,又削减了外江的洪峰;枯水期江水内六外四,保证灌区得到充足的水量。李冰用了六个字归纳了这种引水方法,这就是:“弯截角,正抽心”。

与侄孙女在飞沙堰前留影


   
   顺内江而下一千来米,就来到排砂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坝长一百多米,筑得低矮平缓,犹如鱼的脊背,静静地卧在江边的水线之下。别看它没有磅礴的气势,都江堰能够千年不毁永继利用地发挥它的功效,就归功于它,它能将进入内江的泥沙排到外江。它的排沙功能是与隔江斜上方的滩共同形成的。
李冰父子深谙治水之理,他们在内江对面的一座山崖下掏了一个深滩,使江水在此形成涡流,将江底的砂石冲向低矮平缓的飞沙堰,砂石就因水势的冲击翻过坝顶而排到外江,飞沙堰由此得名。泥沙淤积,历来是古今中外水利工程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与都江堰同历史时代建造的古罗马、古巴比伦的水利工程,早在千年以前就被江水带去的泥沙填没,把下游的灌区填积成为一片荒漠。
 而我们的都江堰在建成2300多年后,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仅仅这一点,就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深掏滩,低作堰”,这是李冰对都江堰能够实现自然排沙总结的要诀,至今仍然为后人所遵循,每年枯水期都要将滩掏到李冰所规定的深度,在此深度,李冰埋有一只铁牛(其实就是一块硕大的生铁块)作为标记。飞沙堰除了排砂,还兼有溢洪的功能。

以宝瓶口为背景留影

       飞沙堰往下不远,就是宝瓶口。宝瓶口原是从山体延伸出来的一个山嘴,都江堰必须过此才能进入川西平原。此处岩石坚硬,当时简陋的铁器根本就无法凿钻,李冰父子就采用民间的水火攻坚之法,将柴草附于顽石上猛烧,继而以水浇泼,致使顽石开裂。循环往复,经年累月,生生地从山崖上辟出了一条宽约三十米、长百余米的槽口,形成了内江河道。由于河道在此收窄,状如瓶口,故名宝瓶口。宝瓶口具有自然控制流量的功能,无论上游来了多大的水,只要流量超过1300立方╱秒,它狭窄的瓶口就会将多余的水挡入它前面的溢洪道,排到外江,川西平原不致有水患之虞。
        都江堰建成后,奔腾咆哮的岷江水通过都江堰后,就变成了驯服的清流,流过纵横密布在川西平原上的干渠、支渠组成的灌溉网系,滋润着千里沃野,惠泽着千万蜀中百姓,川西平原由旱涝交替的多灾之地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人口繁衍,积谷盈仓,故有“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之说。
    秦始皇就是凭借四川丰厚的兵粮资源,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都江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有人把都江堰称为是比万里长城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程,我深为赞同。
       蜀中百姓为了感激和彰显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功绩,在他们逝世后,以王以帝尊称李冰父子(称王称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灭族之罪,慑于李冰父子的功绩和百姓的拥戴,历代帝王居然默许了),为他们建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二王庙,让他们永享后世瞻仰奠祭。世世代代,庙堂里香火鼎盛,朝拜人络绎不绝。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永远都会怀念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游览都江堰时,惜言惜墨如惜金的他欣然写下了“造福万代”的题词。
       都江堰的建造,不仅仅是造就了一项宏伟亘古的水利工程,并且深刻的揭示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深邃哲理,物化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闪耀着煜煜动人的思想光辉,给后人以生动的示范和深刻的启迪。世界遗产的殊荣,它当之无愧!它不仅仅属于中国,它精湛的工艺和科学的理念已经汇入了人类智慧的宝库,世界上所有庞大的水利工程的设计者都会到都江堰来汲取它的建造理念,引入自己的设计。
       站在滔滔的都江堰旁,放眼这壮丽的山川,我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所折服、所自豪:这是用最简陋的工具,最顽强的精神,最精巧的方法,创造出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啊!在二王庙里,我这个在玉皇大帝和赵公明神像前都不曾烧香膜拜的人,毕恭毕敬地备办了一份香蜡纸烛,虔诚地敬奉在李冰父子像前,深深地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初稿于2007年底,修改于2023年初

作者近照及简介:

王忠一,网名洋花椒,生于1953年,1971年初中毕业到南江县当知青,1974年顶替父亲到重庆松藻煤矿工作。退休后致力于纪实文学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