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 录入非遗目录的二牛所口柳编蒲编技艺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3-02-03 发布于辽宁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牛所口镇地处康平县西部。北靠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南临卧龙湖。这里地势低平,水草丰茂。湿地多产柳条,卧龙湖多产蒲草。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民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由此产生的柳编蒲编技艺,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22年,二牛所口镇的柳编、蒲编技艺,被沈阳市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 、柳编技艺
二牛所口为蒙古语译名,发音“鄂伦索口”,意为多柳树的地方。盛产的柳条成为民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从这里有人迹活动以来便有了柳编技艺。二牛所口柳编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
康平在建县之前为清朝蒙古博王旗地。清康熙年间,蒙古人在此
游猎放牧。这里地势低平,柳树丛生。人们就利用湖边河柳的枝条编织成筐、篮、盘等生产生活用品。技艺简陋,是柳编的初始阶段。
第二阶段——融合
“闯关东”浪潮叠起,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渗透,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祖籍山东的二牛所口前人王文学闯关东至卧龙湖畔,娶蒙古人那苏宝女儿为妻,二牛所口柳编也随之发扬光大,融入了更多的编织技艺、品类。条筐、土篮子等一系列生活用品除满足自己使用外,开始在周边交易。这一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二牛所口地区经历了由游牧到半农半牧再到以农业为主的漫长阶段。由于当时现代工业发展较晚,人们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依靠手工和土特产品,这就促使柳编产业不断得到创新发展。柳编产品逐渐产生了箩筐、簸箕、笸箩、水罐斗、笆斗、大车栏厢、小车偏篓、粪箕、粮囤仓围、柳条帽等。生活用品也是无尽其数,如花篮、花筐、籤子、针线笸箩等。生产工具多为带皮的黄柳条制品,精致的生活用品为去皮的白柳条制品。直到现代工业兴起后,柳编产品逐渐被取代。
第三阶段——巅峰到低谷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谋求致富。国家也大力发展外贸出口创汇。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地产资源遇到了发展的机遇。柳编、蒲编技艺获得了难得的展示。铁岭、大连外贸公司来二牛所口大量订购柳编产品。优先得到发展的是大莫力克村。大莫力克村早在1977年就成立了柳 编厂,产品主要是土篮子、白条筐等,规模较小。1978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后,大队调治保主任兼民兵连长马金到柳编厂当厂长。马金1972年参军,1976年复员。由于有当兵的经历,眼界宽作风实,为人正派雷厉风行。上任后,全面改上出口的柳编产品。主要有:水果盘、花篮、吊篮、洗衣筐、动物窝笼等类型120多种。每套产品都有固定的尺寸、样式标准要求。直径大的32cm,小的14cm。在本厂技术员孙旭海、铁岭外贸派驻的技术员金丛昌的指导下,在马金厂长的严格管理下,柳编厂的业绩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厂房达到了18间。其中生产车间11间,库房7间。工人达24人。工人都是从各生产小队抽调的,在厂内按件记工分,回小队分红。每人每日多达12工分,一年能正34千工分,在当时是较高的收入了。大莫柳编厂的产品在全县很有名气,质量好、标准高,与北三家子柳编厂齐名。年创产值达20多万元,成了令人羡慕的产业。之后,二牛所口乡也成立了柳编厂,工人达80多人。他们的管理形式是松散型的,招募各村的工人先到乡里学习,之后领完原料回各家编织,然后将成品交回,贴帖编号,再往上交验货合格收购了,再付报酬。这种管理模式只维持三、四年。柳编产品的原料是柳条。它取之于广泛生长于田间地头河汊沟旁。柳编厂到各地收购群众采集的柳条。采集季节很关键,要在每年的入伏前割取头一年长出的柳枝明条,当即撸下绿皮,荫干后卖给来收货的人。到厂后还要加工处理,喷上淡盐水,闷湿后的柳条绵软自如,在工人手中可任意编出心怡的花样。制品编成后,还要进行硫磺熏蒸,去掉杂色,变为洁白如雪的成品。马金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于1986年调去康平县外贸局任技术员,指导全县的柳编生产。大莫柳编厂到1984年后,因全国农村都实行了联产承包,集体经营解散,承包给了个人。之后,由于同样原因,二牛所口的柳编厂也解散了。

柳编产品

第四阶段——涅槃
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二牛所口的柳编技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岔海村在第一书记任笑言的带领下,组织百姓重拾柳编技艺,编织花篮、花筐、果盘、收纳筐等一系列生活用品及工艺品。既传承了柳编技艺,又使农村留守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实现了创收致富,振兴了乡村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二牛所口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有关部门申报,2022年,柳编技艺被沈阳市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岔海村柳编

二牛所口的柳编技艺自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各代的传承人是:
第一代:那苏宝(蒙古人)
第二代:王文学(山东人 那苏宝女婿)
第三代:王 毅(王文学儿子 原二牛所口柳编厂厂长)

二 蒲编技艺
蒲编技艺是以蒲草为主要原料而发展的一种艺术,产品主要用于生活及装饰。
二牛所口濒临的卧龙湖水面开阔,水面较浅。里面盛产的蒲草是一项取之不竭的资源。蒲草是二年生的草本植物,适合生长在半深半浅的水面。第一年可长至23米,叶宽长平直,内部生有网络和气孔,所以耐潮湿且保暖性好。尤其是根茎柔软韧性强。蒲编产品就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一年生的蒲草根、叶(二年生的蒲草会出蒲黄和蒲棒)。采割也要掌握好季节,一般都是在立秋以后。割早了,叶未成熟,缺乏强度,易破损。割晚了,叶发脆缺少韧性。割下后,要通风晾干,防止着雨发霉,保持半黄半绿颜色品质最佳,然后码垛备用。
蒲编产品主要有蒲包和蒲垫两大类,其它类有少量的生活日用品或装饰品,如蒲团、蒲囤、草鞋、鸡薣菉等。

蒲编产品

编蒲包只用蒲草的长叶,用时去掉蒲草的根茎,取1.52米左右的叶茎,喷水潮湿后,用石磙碾压至扁平,使其柔软,编成底径30cm,高45cm的圆筒状蓆篓,主要用作装运苹果、梨等水果条筐的内衬。由于蒲包光华柔软保暖,又干净环保,是70年代以前运输包装果类不可缺少的用品。每年县、乡供销部门都要大量收购,运往水果产区。二牛所口岔海、南家等村屯是编织蒲包的重点区。每年一到冬闲季节,家家户户都编织大量的蒲包,有的人家常年编织,为家庭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后来,由于轻工业的兴起,塑料、泡沫、纸箱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蒲包,这项产业便萎缩消失了。除了编织蒲包外,蒲草还主要用于编织床垫、蒲囤、蒲团、坐垫、草鞋等,用量最大的是床垫,也称榻榻米。工厂、学校、旅社的床铺,以前多用稻草打床垫,粗糙发板又不美观,铺一段就懈松了。蒲草床垫的出现,曾风靡一时。特点是柔软舒适,轻松透气,防水防潮,保暖性好又美观大方。
它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首先,要挑选备好整齐的蒲草叶,长度要在1.52米左右,喷水闷湿软后,用石磙碾轧致扁备用。同时,挑选20cm长的蒲草根一劈两半轧扁备用。第二步,用轧好的蒲草叶编蓆片、用普通蒲草扎成方型的草垫内瓤。第三部,缝合锁边成型。选两片编好的蓆片,中间包住扎好的内瓤,用专门的夹板夹住,用特制的带有条孔的穿锥拿蒲草根把草垫的四边缝合,一个完美的床垫就成功了。床垫的规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张床两块,1米见方。另一种是1米宽2米长,一床一张。技术娴熟的人一个钟头就能锁好一张床垫,一个晚上一个人能加工成35个。人手多的家庭,一天能编出10多个床垫。一张床垫能卖34元钱,可为家里增加不小的收入。二牛所口沿湖的村屯尤其是下坎子、戴家窝堡百姓几乎家家都编织蒲草垫子。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有分工。年纪大的負责备料、扎瓤子;年轻的负责编蓆片;中年的负责锁边。就连小学生放学了也要完成编23个蓆片后再去做作业和玩。每到夜晚,家家灯火通明,都在做着编垫子的活儿,一直忙到深夜。几天的功夫,外面就摞起了高高的垫子垛。有时外地来大车收垫子,不然就自己到供销社去卖。一张床垫可顶34天的工分收入,一个月就有几百块钱的进项。用这些钱,置买了四大件,盖了新房,娶了新媳妇。小小蒲编,给沿湖的村民带来了不小的财富,着实让人羡慕。
二牛所口的蒲编产品远销到省内外多地。这项产业,一直维持着生产,尽管时有起落,但这项传统技艺始终长存于民间,它与柳编技艺一样,在2022年被沈阳市 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者简介王立,1949年生,康平县张强镇人。铁岭师专中文系毕业。曾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局副局长,县编委办主任,县司法局局长,县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康平县作家协会会员,康平县历史暨辽金文化研究会会员。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