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的人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吗?答案大概率会是:对呢!。 如何才能让完美恰如其分?不让完美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像邻家少女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登徒子见之为之悸动不已。哈,建议看看这本德国人斯特凡·德德里西斯写的《恰如其分的完美》。 如果要问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完美主义者最多,我个人认为应该首推德国和日本,尤其德国人的严谨、刻板、认真到一丝不苟,我是亲身体验过的。 刚入职场的时候,作为一名翻译和助理,我曾经和一位德国专家近距离接触了近一年的时光,他对工作渴求完美的程度,一开始就简直让我要抑郁了,我以为抑郁已经很严重了,但是,还是我的格局和层次低了,到最后我简直要发狂了。不得不选择主动辞职,实在是伺候不好这位苛求完美的大神。虽然这位大神在临别的时候也夸赞我:木,你很优秀!你离职我很遗憾。但我还是选择了遁去…… 但是离职后我很快发现,我的翻译水平和专业水准在之前的这一年里,竟然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日千里一点都不是夸张,我跟随这位德国专家工作的一年收获,和同龄入职的小伙伴相比,毫不夸张的说,相当于有了三年的高效率提高,一日不见,便有三秋的收获,这样的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曾经有一位真诚的完美主义者就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位德国专家说六个字:我要重新开始,如果非要在这份职业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是我第一次和完美主义者邂逅,并失之交臂,后来我自己也渐渐演变成一位完美主义者,但是我却很少知道,在同事和朋友眼里,我这个完美主义者是不是也很招人讨厌?甚至是避之不及。 所以,看到这本《恰如其分的完美》,我第一个冲动就是,赶紧把自己和书中所列的一一对照一下,看看自己能打多少分? 做完书中的图表,发现是26分,翻到最后对照答案,还好还好!不是病态的完美主义者,也不是执着于追求表面完美的,比较幸运的是“健康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是一把双刃剑,既不好也不坏。”再看作者的这句话,感同身受的我,顿觉特别的赞同。不追求绝对完美,不过度自我苛求,把宝贵的精力留给最重要的事儿。是《恰如其分的完美》整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第1章《理解完美主义中》其中两节,《正常程度和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的区别》中谈到:“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者,对完美的追求近乎病态,他们与其说是在追求完美,不如说是喜欢完美这一概念,喜欢无懈可击的感觉”。我感觉这句话概括的特别的全面,把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完美主义,恰如其分的剥离了开来。 其实完美的时刻,完美的计划,在这世界上并不存在,很多人之所以想要等到完美才行动,事实上只是因懒惰和缺乏决断力而找出的借口。作者的这个判断,拿来对照我周围拖延症晚期的某些同事,感觉也是剖析的淋漓尽致。 “如果我们生来完美,那么生活有什么好的呢?”接下来引用的安克·玛格高尔-基尔舍的话,更是深得我心。 而在《过度追求完美的原因》一节里,作者提到:父母的影响,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甚至欣赏自己都能成为过度追求完美的内因。在这一章作者总结道:” 1、追求完美,用在正确的地方可以带来卓越表现。 2、追求完美,用在错误的地方,会阻碍人获得成功和幸福。追求完美既是缺点也是优点。 3、人并不总是需要100%的完美,有时候95%的完美比100%的完美更好。即使从你的角度来看成就还不够完美,也要学会认可他,并享受你所取得的成就。”。 超喜欢这些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的总结的思想火花,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对于完美主义者和讨厌完美主义者的人,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解读醒悟。 紧接着作者在第2章--第7章,分别从个人、伴侣,健康、财富,事业、幸福等视角切入,讲述了如何:勇于直面缺憾----在个人生活中和面对自我时更满意;勇于直面缺憾----建立幸福生活;勇于直面缺憾----健康生活;勇于直面缺憾----充实内在;勇于直面缺憾----成就事业;勇于直面缺憾----找寻幸福。 作者用详尽的例子、严谨的逻辑思维、娓娓道来的文字风格,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又惬意的领悟:我们不是要放弃完美主义,而是要追求恰如其分的完美,学会取舍,做减法,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打破对世界的理想化,期待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宝贵的事情上,而非事事逼迫自己。 追求完美是力量,不是执念更不是枷锁,只有追求更多更好,在一定程度上才是人们奋斗的动力。 谁不想做一个自律却自在,努力而自洽的完美自己呢?读完这本书真的是挺有收获的,对于完美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有的放矢的和完美主义者相处,亦包括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