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稿12】正月十五闹元宵,荆州闹什么? 文/张卫平 火树银花月似霜。 人聚古城声鼎沸, 观灯射虎任徜徉。 火树如钗,银花似钿,春姑娘款款走来、步步流芳。 元宵节的夜晚,荆州古城里,人声鼎沸、万人空巷,人们赏着花灯,猜着灯谜,让幸福在春海里徜徉,让梦想在春风中飞扬。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荆州的民间习俗都是以热烈、喜庆的观花灯、赏花灯为主。正月十五闹元宵,闹的是赛灯、观灯与赏灯。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江陵县年年都要在荆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荆州镇,组织声势浩大的元宵灯会,地直、县直甚至镇直各个单位和企业,都要精心设计、制作文化特色鲜明、行业或单位特征明显的各色花灯参展。在每个部门或单位,哪怕是驻军和地直部门的荣誉室或会议室里,都会把江陵县颁发的花灯展奖状挂在非常显眼的位置。那时,每当元宵灯会开展之时,三国公园里,火树银花,人头攒动;荆中路上,华灯齐上,人山人海;古城内外,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人称“夜”为"宵",农历正月为元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被称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千百年来,在荆州民间就有着在元宵节张灯观灯的习俗。据荆州市民俗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会长、荆州市艺研所研究员徐风诚先生介绍,早在汉代,荆州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更为活跃,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更引人注目。 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中,就有“镂金作胜传荆俗”之句。可见,至少从唐朝开始,世代相传,年年集会,久盛不衰。 ——《公安县志》:1984年元宵节斗湖堤举行全县花灯赛,县城统划七个赛区,并在城中设置观灯台。赛区灯火辉煌,五彩缤纷,青年桥上火树银花,油江河底繁星缀天,满街溢红流彩,人流如潮,大有“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之慨。元宵观灯,自是以观灯为主,而在这之前,就要扎灯、张灯。荆州民间有过年爱玩花灯的习俗。新年伊始,就着手筹制或购置花灯,城镇街道所办元宵灯会,一般自十三日开始张灯。 荆州传统小吃粉茸元宵,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球形,经水煮熟。而橘羹汤圆,则是荆州经典名菜。晶莹雪白的糯米丸子如颗颗珍珠,配以桔黄色的橘羹,绮丽悦目,入口糍粘滑爽,甘甜略酸,清香无腻,既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是节日筵席必上的地方特色佳品。 在荆州,元宵(汤圆)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春秋时期。传说有一年,元月望(即:正月十五)楚昭王乘船返回纪南城时,见江面上一个圆形漂浮物时隐时现顺流冲了过来。昭王便命令水军赶紧捞了上来,用刀剖开,见瓤红如胭脂,味甜如蜜。由于大臣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昭王就派特使专程去问孔夫子求教。孔子告诉来人:“此物浮萍果也,得之者复兴之兆。”昭王得知后,非常高兴。以后每到这一天,昭王都要命御厨仿照“浮苹果”的样子,用米粉做成圆团,以山楂作馅,煮熟而食。 根据荆州民间习俗,元宵节除了观花灯、吃元宵外,还有一些祭祀和含有祈祷意义的活动。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古代比较盛行的仪俗,早已消失了。比如,迎紫姑。《荆楚岁时记》记载:“其夕(指正月十五夜),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并占众事”。自先秦始,荆州桑蚕业便十分发达。对此,我们从唐代诗人李白的“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的诗句中就能深切感受到。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荆州蚕农常于元宵之夜迎紫姑,以卜新的一年蚕事丰歉。迎紫姑,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各地并不一样。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有学者甚至称其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旧时,女子平日一般足不出户,正月十五观赏花灯的活动,为青年男女创造了约会和传情达意的极好机会。 这些,我们可以从北宋诗人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句中感受到。 可见,古时元宵节既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是恋爱男女约会的好时机。 花灯展图片摄影:布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