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的起源 ![]() 元宵节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 其一,灯节始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由崇佛而来。传说明帝刘庄为倡导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和寺庙“燃灯表佛',并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由此相沿成俗。 其二,元宵节与汉初诛灭诸吕相关。吕后崩后,诸吕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遂诛灭诸吕,立刘恒为汉文帝。据说平灭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这个“升平”之日,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微服出宫与民同乐,这样逐渐形成了元宵庆节。 ![]() 元宵作为节物,古称“圆子”、“浮圆子”,始于北宋。《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腱,谓之圆子”。元宵因圆形,被后世视作团圆的象征。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今昔元宵 月圆灯明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 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冰心《漫谈过年》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沈从文《过节与观灯》 1.(看花灯)“元夜琴鼓奏,花街灯如昼。”火树银花,明月清辉,洒落一地银霜,一路繁华。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夜晚,我褪去疲惫,一睹尚湖花灯的华丽风采。 2.(看花灯)沿着小桥流水一路向前,各式各样的花灯分列两旁,令人应接不暇。有的是玲珑精巧的宫灯,纤柔的绢纱围着一点忽隐忽现的烛光,雍容华贵,一幅幅龙凤呈祥、福寿延年的彩绘尽显奢华大气;有的是红红火火的纱灯,轻如蝉翼的纸纱堆砌出喜庆,堆砌出欢乐,明亮的光辉让人心中燃烧起火一般的热情;有的是莲花灯,粉嫩的花瓣中装点一捧蕊黄,晶莹剔透,娉娉袅袅……每盏灯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3.(吃汤圆)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在清水里翻滚,犹如一个个小精灵在追逐嬉戏。不一会儿,水开了,我闻到一股香味儿,直流口水,奶奶先给我盛了一碗。熟透的汤圆,晶莹透明,稍带褐色,里面的馅隐约可见。我夹起一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香喷喷、甜滋滋的馅就流出来了。 4.(做汤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吵着也要包汤圆,正巧妈妈提着一大袋糯米粉进门来,我高兴得直拍手。妈妈拿来一个大盆子,往盆子里倒了一些糯米粉,然后用温开水搅拌好。奶奶捏起一小块糯米粉,搓搓圆,又往里面塞些芝麻馅,再搓搓圆,成了!我一看,啊,汤圆小巧玲珑,个头圆圆的,像十五的满月,可爱极了! 5.(舞龙)看那一条条巨龙在“空中飞舞”,在十番锣鼓的伴奏下,唢呐吹起了“将军令”、“得胜令”等各种曲牌,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舞龙人和舞狮队统一步伐舞起龙灯和狮灯,浑如一条条火龙在空中飞舞,煞是壮观。 6.(放烟花)烟花在空中炸开了花,点点繁星般的烟花如同仙女散花,飘洒在空中,美丽极了!有的烟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在水面上喷出烟花,让我们十分惊讶;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哇!那边更是引人注目,笑脸来了,它代表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笑口常开,生活快乐!每次烟花炸开,我除了鼓掌,就是大声叫好。 ![]() ![]() ——以上内容选自《教材帮·小学同步作文》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如今在国外,元宵节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迎元宵祝福语 元宵佳节·喜乐平安 1、开心灯谜添欢笑,唐风宋韵闹元宵。苏堤古树河边柳,燃尽烟花放鞭炮。欢聚时光总嫌少,甜蜜汤圆吃到饱。亲朋好友话桑梓,浓情蜜意在元宵! 2、杨柳轻扬春意早,十里长街闹元宵。扭动腰肢挑花灯,耄耋童子齐欢笑。糯米揉团蜜馅包,团团圆圆吃到饱。叙过家常侃大山,大家一起乐元宵。元宵快乐!
21、正月十五良宵到,花灯吐艳把春报,一年初望明月照,汤圆滚烫闹良宵,虎年好,虎年妙,元宵佳节快乐抱,虎年好,虎年妙,元宵佳节开心邀。
41、月儿圆,寄托着我的无数思念;汤圆圆,包裹着我无限的祝愿;梦儿圆,蕴藏着我无穷的挂恋;短信的词圆,愿幸福伴你走过一年又一年。元宵节快乐。
61、带上诚挚的祝福,愿你在元宵佳节有一个好的心情,有一个好的家庭,有一个好的财运,有一个好的生活,有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元宵!元宵快乐!
81、你是馅我是面不如作个大元宵;你是灯我是纸不如作个大灯笼;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
|
|